深圳产学研一体化的经验分析与政策建议
2018-08-29靳睿于畅姚李亭
靳睿 于畅 姚李亭
摘要:产学研一体化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的重大课题,深圳在产学研一体化探索中走在全国前列,其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丰富多样,尤其是产业联盟和新型研发机构等组织形式颇具特色。深圳的产学研体系以企业为绝对主导,注重创业孵化和政策扶持,但存在基础研究薄弱、内生成果不足、联盟组织松散等问题,需要在基础研究、校企合作、政策配套和虚拟大学实体化等方面完善支持政策。
关键词:深圳;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产业联盟
一、 引言
创新是一个涉及多主体、多要素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在创新体系中扮演不同角色。产学研一体化是推进协同创新和实现创新驱动的核心问题,深圳对产学研合作进行了持续的探索,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沃土。本文对深圳产学研一体化的基本模式、特点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产学研体系的政策建议,为各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一些启发。
二、 深圳产学研一体化的基本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的基本目标是加快知识和信息在不同创新主体间的流动,将研发活动的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开发和市场开发中,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王进富等,2013)。深圳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多样,表1对其进行系统总结。
在这些基本模式中,产业联盟模式和内部孵化模式属于深圳近年来的新创举,有比较突出的深圳特色,下面对这两种新模式进行简要介绍。
1. 产业联盟。社会自组织是创新生态体系中的基本组织形式,创新生态中各个主体和要素之间通过建立联动的协调关系,从而推动整个系统的自组织创新活动。产学研资联盟的组织形式,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甚至行政主管部门等主体纳入到一个合作体系。下面以基因产学研资联盟为为例简要分析其组织特色。
(1)参与主体众多。基因产学研资联盟的创始会员包括华大基因、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微点生物、迈瑞医疗、万科、深圳创新投等多家单位,后又吸收30多家基因领域的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参与,目前联盟会员包括知识和技术提供方、资金提供方、生产转化方和各类中介服务方,已经打通了基因产业的知识链和产业链,一个平台焊接起整个基因产业。
(2)合作领域广泛。基因产学研资联盟构建企业、教育、科研、投资机构之间合作的“四位一体”新型合作创新机制,建立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具體包括:通过技术交流、人才培训、实验室、设备共享、联合研发等方式,推动研发联盟;通过在联盟成员之间建立专利等资源共享机制,推动知识产权联盟;打通与银行、风险投资等机构之间的资金渠道,推动投资联盟,等等。联盟为会员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投融资、专利申请、人才培训等多种定制化服务。
(3)协调政企关系。基因产学研资联盟注重构建政府与基因产业集群之间的引导合作机制,深度参与政府的相关决策和管理,例如: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对基因产业发展实行规范和辅导,向政府反映盟员的意愿和诉求,提出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为政府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依据;联盟可作为申报国家、省、市各级政府以及国际间产学研资合作项目专项基金的载体,负责项目的组织与申报工作,等等。
产业联盟是产业链上各主体自我管理的一种自组织形式,其存在的最大意义是有效降低了市场的交易费用,加速了要素的流动与共享,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产业成长,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企业与政府谈判的能力,改善政商环境。
2. 新型研发机构。在传统产学研合作体系中,研究与实验开发分散在不同主体。近年来,深圳出现许多新型研发机构,这些研发机构在提供研发、咨询等服务的同时,开始对内部研发成果进行独立孵化,研发团队直接创办企业将研发成果应用到生产中。截止2016年底,深圳新型研发机构已经达到93家,它们探索出一条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三发”一体化的独特道路。下面结合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下文简称先进院)的案例简要介绍新型研发机构的特点。
(1)独立搭建创新生态和孵化平台。先进院已初步构建起以科研为主的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为一体的微型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一家机构打通产学研资的整个链条。先进院致力于推动研究成果的转移转化和资本运营,完善内部孵化环境。截至2017年7月,先进院已成立两家投资管理公司和四大育成基地,拥有一支天使基金、四支风投基金和一支并购基金,育成企业总计逾513家,持股162家,中科强华等企业都是由本院的研究成果孵化,内部科研成果被内部资本孵化,是先进院的一大特色。
(2)管理理念面向产业化。先进院提出“应用创造价值”的理念和“研究有深度、成果转化好、产业高效益”的目标,研究高度服务于产业应用。这种管理理念体现在科研活动的多个方面:从科研项目立项看,高度面向产业需求,产业急需的热点技术攻关能很快得到项目经费支持;从科研团队引进看,在短期内具备产业前景的科研项目团队才被引进;从科研人员的考核看,学术研究和产业孵化的比重相当,连续6年未能实现产业转化的科研项目不再得到经费支持。
(3)管理方式高度企业化。先进院的运作高度企业化,受到体制性束缚较少。首先是独立性强,可以自主选择科研方向、自主组建科研团队、自主实施科研管理体系,并自主开展产业孵化、资本运作和地方合作。其次是激励性强,先进院采用合同制、末位淘汰、动态考核等企业管理机制,实行严格、快节奏的考核方式,并大量采用项目收益分红和股权激励方式推动成果转化。例如,先进院规定“以转让方式将技术成果提供给他人实施的,所得净收益按先进院30%,研究所20%,技术成果完成人50%的比例进行分配”,极大调动了研发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三、 深圳产学研一体化的主要特点
深圳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有效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推动了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效结合,该体系有以下突出特点。
1. 以企业为绝对主导。深圳科技创新的“4个90%”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产生于企业)说明了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绝对主导地位。2015年,深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重分别为2.78%和1.11%,二者在产学研体系中的并不占据重要地位,产学研合作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2. 注重创业孵化。深圳在产学研合作中高度重视创业孵化,大量国内先进科技成果都是通过到深圳创业孵化的形式实现产业应用。在深圳这个巨大的“孵化器”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发挥了巨大作用,入驻虚拟大学园的高校研究院都扮演了“孵化器”的角色,它们凭借自身的科技优势,挑选、孵化和培育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孵化成为连接科技与产业的重要桥梁。
3. 政策环境加速产学研合作。深圳的产学研一体化以社会自发探索为主,同时政府提供了非常友好的政策环境,拓展了合作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政府提供的政策便利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1)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深圳政府积极建设技术转移全球交易、技术项目中试熟化、国际并购等平台网络,连接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投融资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支持平台上的各类技术转化活动。(2)激发研发团队成果转化热情。深圳政府率先将职务成果转化收益的70%以上赋予成果贡献人员和团队,并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科研成果孵化基地,推行内部孵化政策。(3)鼓励产学研合作组织发育。为鼓励产学研合作组建产业技术联盟,深圳政府规定符合条件的产业技术联盟可以登记为企业法人,享受企业法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并支持其承担科技计划项目。
四、 深圳产学研一体化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 主要问题。深圳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强大支撑。但是,深圳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还存在一些明显缺陷。
(1)基础研究和前沿应用研究过于薄弱。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独挑大梁,研发投入和执行的90%以上由企业承担。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实验开发为主,以需求为导向,对基础性、前瞻性和公共平台性的科技创新关注不足。2015年深圳91.84%的研发支出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执行,这部分研发支出中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仅占到0.07%,企业没有责任更没有动力从事基础研究。
由于深圳缺乏高水平大学和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和前沿应用研究的能力不强,源头创新缺失。深圳的科研院所为了快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将主要精力用在市场热点技术的开发上,高度追随市场脚步。2015年深圳基础研究经费在全社会研发支出中的比重仅为0.92%,深圳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05%。虽然这种研发资源分配格局能在短期内提高科技创新的经济效益,但是严重威胁了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可持续性,尤其是不利于形成颠覆性技术创新。
(2)内生创新成果不足。依托良好的软环境,深圳吸引了大批全球范围内的科技成果来深圳转化与开发。例如,华大基因、大疆等知名高科技企业都是创始人携技术成果来深圳转化,大部分深圳本土企业的初始技术都来源于于国内外高校,各大学在深圳设立的研究院为技术孵化发挥了巨大作用。深圳的产学研一体化,“学”和“研”更多地来自于外部,“产”则是本地的长项。深圳不能只成为全球科技成果的孵化中心,還要成为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研发中心。
(3)产学研资联盟组织松散。产学研资联盟把分散的创新主体集中到一个新的组织形态中,迈出了“政产学研资介”协同合作的重要一步。但是,产学研资联盟在实践中依然面临很大挑战,例如:①组织的稳定性差,各主体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很多联盟单位本身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协调难度大,合作关系难以保持稳定;②组织的战略性差,很多产业联盟的合作形式单一,仅提供一些咨询性质的中介服务,缺少重大战略合作;③组织的独立性差,政府搭建平台为各领域的创新主体牵线搭桥,融入到联盟的筹备和管理中,虽然直接推动了联盟的发展,但联盟的社会自治性大大削弱,很多联盟高度依赖政府扶持,还没有探索出联盟会员自主治理的发展模式。
2. 政策建议。针对深圳产学研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1)增强基础研究与前沿应用研究能力。培育原始创新能力需要兼顾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将部分资源投入到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中,从源头创新保障增长的可持续性:第一,逐年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在全社会研发支出中的比重;第二,加大对基础理论研究人才的引进力度;第三,以打造“基础研究硬件世界一流”为目标,建设相关基础研究机构与国家实验室,并争取国家、地方与企业等多方支持;第四,加速推进与高等教育院校的合作,全面落实研究生院招生工作。
(2)发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深化产学研合作需要增强高校与企业的对接,开放办学是高校与企业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第一,高校与企业加强学生培养合作,高校聘请企业高管和高工担任研究生指导教师,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使研究生能够了解产业需要;第二,高校选派教师去企业兼职,保证高校与企业技术供需信息通畅,将企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需求反馈给高校,倒推高校的应用研究;第三,适当鼓励高校师生参与创办企业,对参与创业的师生给予学分或科研评价上的支持。
(3)持续改善产学研一体化的政策环境。首先,鼓励产学研资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支持跨行业的企业、协会和跨学科的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聚合多领域的创新资源;其次,大力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服务中介,支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提供融资并购、竞价拍卖、咨询辅导等专业化服务,鼓励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与VC、PE机构合作共同孵化新技术;再次,建立科技成果公共信息平台,制定科技信息采集、加工与服务规范,汇集国内外的技术成果项目,向社会提供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信息的查询、筛选服务;最后,建立公共技术平台,政府购买影响大、受益广的共性技术知识产权授权企业使用,推动知识产权共享,实现科技成果的集群式转化。
(4)加速虚拟大学“实体化”改造。由于虚拟大学缺乏实体组织支撑,连接科技与产业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应积极推动虚拟大学组织与功能的实体化。具体而言,在组织实体化方面,借鉴先进院的经验,通过理事会和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模式,吸引国内大学研究院和产学研基地入园,对入园大学研究院进行公司化改造,明晰股权结构,明确所有者权益归属,使虚拟大学园向“科研+产业+资本+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发展;在功能实体化方面,积极推进各类产学研基地资源整合,鼓励国内外大学在深圳设立研究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以留学人员为纽带,吸引国外科研成果来深圳转化,将虚拟大学成果转化的核心功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王进富,张颖颖,苏世彬,刘江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6):1-6.
[2] 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学家,2013,(1):5-11.
[3] 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4] 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5] 陈劲.协同创新与国家科研能力建设[J].科学学研究,2011,29(12):1762-1763.
[6] 仲伟俊,梅姝娥,谢园园.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8):174-181.
[7] 王一鸣,王君.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5,(7):10-14,32.
作者简介:靳睿(通讯作者)(1989-),男,汉族,山西省代县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管理、经济增长;于畅(1991-),男,汉族,山东省嘉祥县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创新与经济增长;姚李亭(1987-),男,汉族,河南省安阳县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创新经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