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焕亭与传记中的文学史

2018-08-29孙德喜

博览群书 2018年7期
关键词:传记文学现代文学传记

孙德喜

现代作家传记就是以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为传主的传记。伴随着五四新文学的诞生,现代作家传记也开始出现。最初的现代作家传记主要是作家本人的自述以及对作家某些方面的叙述文字,大多以记叙散文的方式出现。鲁迅的《呐喊·自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郭沫若的自述性文章《我的童年》《少年时代》《创造十年》、胡适的《四十自述》、沈从文的《从文自传》等可以说是早期的现代作家传记。上世纪90年代,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作家自传丛书计23种,集中展现了早期现代作家的自述和自叙。1949年后的30年里,正式出版的作家传记很少,只有鲁迅等少数作家的传记出版,大多是作为政治读物出现的。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为了现代文学研究的方便,一批现代作家的传记出版(有些为内部印制),这些传记不少是以传略的形式出现,资料性比较强。1990年前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邀请全国著名的现代文学研究专家撰写数量可观的现代作家传记,这些作家传记以丛书的形式出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从而将现代作家传记写作推向了高潮。进入这个世纪之交,出版的现代作家传记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体裁多样,风采各异,已经构成了整个传记出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是,对于现代作家传记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现代作家传记研究基本上附着于其他研究:一是将现代作家自述及追叙性的文章作为普通文学作品来认识和讨论,没有将其当作传记文学看待;二是不少研究者仅仅将现代作家传记视为历史资料库,因而现代作家传记不是研究对象,而是研究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的参考材料。只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现代作家传记才引起一些传记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现代作家传记研究才渐成气候。最近,河南学者赵焕亭出版的《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不仅体现了现代作家传记研究的最新成果,而且显示了现代作家研究的新趋势。

一般传记文学是作为散文中的一个分支出现在研究者视野的。虽然传记写作和出版在最近二十多年来形成热点,但是对于其研究非常不够,传记文学在整个学术研究中处于尴尬而被忽视的地位。一方面,在整个传记研究领域,人们比较多地研究西方传记理论和中国古代的传记文学,中国传记文学学会近些年召开的传记文学研讨会,基本上就是在这两个方面作为研究进行研讨,而对当下传记文学的研究则很少;另一方面,就整个现代文学研究来看,人们比较重视的是作家作品研究,文学思潮研究、报刊、出版和社团研究等,而传记只能是散文庞大群落中一个小小的门类。而对于现代散文的研究,人们比较关注的主要是艺术性散文、报告文学(包括部分传记文学)以及杂文等。而传记文学作品在许多时候被纳入到纪实性文学类(非虚构文学)范畴中。那么,现代作家传记只是现当代传记文学的一部分,当然处于边缘地带,常常为人忽视。然而,现代作家传记虽然属于传记文学作品,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传记文学,它首先具有一般传记文学的某些属性,同时既是现代作家研究重要的成果,又是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应该成为现代文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现代作家传记虽然是现代作家重要研究成果,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论文论著。如果说一般学术专著是以一个专题展开研究,通过对众多的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某个结论,提出某个观点。而现代作家传记则以作家人生历程或者某个人生侧面或某个人生阶段叙述为基础,在叙述中展开评判和剖析,重在解释有关作家人生重大转折的内外机制和作出重大人生选择的主客观原因,对作家的思想演变和创作变化的基本动力的探讨,回答作家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等重大问题。当然,现代作家传记在写作时也需广泛吸纳与作家有关的最新重要研究成果,然而其自身也因“评”而构成现代文学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赵焕亭的《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充分注意到现代作家传记的这一特征,从而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现代作家传记展开研究,因而体现了现代作家传记研究的新的趋势。

现代作家传记作为学术研究对象是近年来的事。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界开始将现代作家传记纳入到研究视野中来。从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现状来看,许多青年学者学人已经关注到许多作家传记这一研究对象,并且展开了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局部的,某个方面的,缺乏对几十年来现代作家传记的整体观照和审视,缺乏以宏阔的眼光来统揽现代作家传记的整体面貌。在这种情况下,赵焕亭的《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则集中对中国现代作家为传主的传记展开深入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开创性意义。她将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到学术视野中来,既从理论上作了一定的阐述,又将传记文本与传主作品及其人物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以讨论作家作品及其中人物的生成。赵焕亭的新著不仅显示了现代作家传记研究的最新成果,而且为此开创了新的研究路径,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这是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作的重要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在不同的学者那里具有不同的指称。有人认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这个时段的文学,有时也被称为“新文学”;还有人则认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的文学都属于中国现代文学范畴。赵焕亭在论述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之前对自己的研究范围做了明确的界定,她所指的是前者,而且她还作了几点说明:首先,她所论的是“活跃于1919-1949年,并在此期间取得较大文学成就或者较大影响的作家”为传主的传记,这使她所选择的传记有了一定的灵活性;其二,排除了自传(作为一般自述性的文章似可排除,但是现代作家们专门撰写的自传似不应排除,因为自传也属于传记);其三,她所论述的对象为“专著性质的传记”。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赵焕亭在专著附录《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统计》中将孔庆东的《金庸评传》、傅国涌的《金庸传》、高建国的《拆下肋骨当火把──顾准全传》、郭汾阳的《铁肩棘手:邵飘萍传》、散木的《乱世飘萍:邵飘萍和他的时代》列入其中,似有不妥。金庸的创作主要是在1949年以后,不能算是现代作家。顾准是财会专家、经济学家和思想家,也不能算是作家,现代文坛上没有他的地位。邵飘萍是现代报人,既没有参加现代文学社团,也没有文学作品出版,很难算是现代作家。他们的传记都不应列进来。而陈独秀、瞿秋白、庐隐、潘汉年、张闻天、无名氏、吴宓、周立波等人都在现代文坛上具有一定影响,并且出版和发表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在当时的文坛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他们的传记都没有被列到,有些可惜。不过,赵焕亭能够列出430余种现代作家传记也很不容易,要搜集齐全非常困难,特别是海外出版的汉语版现代作家传记(尤其是台、港、澳地区出版的),除了日本出版的少量鲁迅传记以外,基本没有收录,当然收录齐全,有很大的难度。据我估计,连同海外出版的中国现代作家(包括台、港、澳地区的作家)传记大约有一千多种(不包括重复的版本)。此外,还应收录属于泛传记范畴的现代作家年谱(特别是年谱长编)、自述、日记、回忆录等。在制作这份传记统计表时,还应明确起始时间,给读者一个明确的交代。现代作家传记统计表虽然提供的是一种资料,却也体现出赵焕亭的学术视界,她的研究视线已经扫描到日本、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如果有可能搜集到欧美汉学界出版的现代作家传记则更加有价值和意义。

赵焕亭的新著在现代作家传记的研究方式方法方面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现代作家传记兼具文学文本、史学文本和学术文本的三重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许多时候是作为史料而存在,作为史学文本,连同文学文本和学术文本则被忽视或者轻视。在赵焕亭这里,则是三重文本的意义都得到了显现,这让我们看到现代作家传记研究领域空间相当广阔,有待更多的人投入研究,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首先,作为文學文本的现代作家传记,需要以传记文学理论展开研究,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叙事学研究、话语方式研究、语言形态研究、传主形象研究,传记作者与传主关系研究等。其次,作为历史文本的现代作家传记,与一般历史文本不同,如果说历史著作所呈现的是宏观历史,那么传记所呈现的则是微观历史,而且与宏观历史息息相关。我们通常所认识的文学史其实往往是宏观的,而现代作家传记则提供了生动而微观的现代文学史。由此,我们可以展开对微观文学史事件、微观文学史背景、微观文学史存在的研究,进而建立微观文学史学。据我理解,微观文学史更能揭示文学史运行的某些深层次的东西。与此同时,传记作家的主体性与历史的客观性的关系,传主的历史真实与传主形象的重塑、传记写作的伦理问题等等,都是可以进行探讨的课题。作为学术文本的现代作家传记,大多是作家评传(有些作家传记书名中虽然没有“评传”二字,实际上具有评传的特色,比如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世纪之交出版的现代作家传记丛书,基本上属于评传),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这就需要从思想史、心灵史、文化史的高度来研究。

总之,赵焕亭的现代作家传记研究开拓了现代文学新的研究领域,给我们巨大的启发,帮我们拓宽研究视野。我认为,现代作家传记研究前景广阔,矿藏丰富,可以召唤着更多的学者投入到现代作家传记中来,同时也启发人们去开拓当代作家传记的研究。

(作者系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传记文学现代文学传记
别把八卦当传记
诗人写诗人的长篇传记文学《峭岩传——青铜的天空》出版
年轻的时候要少听八卦
现代文学传统问题及其当代阐释
读失败者的传记
郭久麟的传记文学创作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融合·演变:现代文学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分析
语境顺应视角下的鲁迅《故乡》的翻译
试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反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