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特曼符号学视阈下emoji内核研究

2018-08-29余高峰

外国语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交际文字交流

余高峰 岳 鑫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0 引言

Emoji,即表情符号,来自日语中的絵(e =图片)文(mo =写)字(ji=字符),诞生于1999年,由日本人Shigetaka Kurita(栗田穣崇)创作而成。发展至今日,人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emoji的使用。2015年5月,根据英国班戈大学(Bangor University)VyvEyans(2015)的调查研究,emoji已成为英国发展最快的语言系统。每年的7月17日已被定为“世界emoji日”,可见emoji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如今,更得益于QQ、微信、Facebook等社交平台对emoji的开发,几乎所有人(尤其是年轻人)在聊天过程中都少不了emoji的使用,人们在聊天的文字间加入emoji表达自己的想法或心情,有时甚至是全部使用emoji进行交流,emoji俨然有成为一种新语言的趋势。更有学者(David Gilbert, 2015)担忧其对现有语言的威胁,那么,是什么使得这小小的表情符号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快速发展呢?emoji是否真的具备代替传统语言的能力?本文将从洛特曼符号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1 Emoji的溯源和演变

1.1 Emoji——特殊的“文字”

在完全由emoji组成的沟通系统中,与传统语言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可以适应任何语法结构,单个的emoji表情可以表达完整的意思,也可以组合一连串的emoji的表情传达信息。如图1,尽管只有单独一个符号,却可以表达“我双手赞成”的意思;图2则表示“我很擅长篮球和橄榄球,这次得了冠军,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图1 表示“赞成”的emoji

对于这种现象,虽然汉语也可以用单独字词组成意思完成的句子,但无法像emoji表现得如此生动,emoji简明扼要表现意思的同时,传达说话者的情感,甚至是面部表情。就如图1的emoji,小人高举双手的同时,露出开心的表情,足以看出说话者对于此事的赞成程度。这不得不让人想到索绪尔和洛特曼的理论中的能指和所指理论。一个表情即一个记号单元,那么它也应有一个能指和一个所指组成。(罗兰·巴特, 2009)这个赞成的表情外观构成表达面(高举双手的笑脸小人形象),而所指构成内容面(赞成的心理形象)。类似公路中的红灯表示静止的指令,这个表情代表着“赞成”。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索绪尔, 2002:12),故所有的语言都有这个特点,单就这点来看,emoji和语言确有几分相似之处。

其实,如果深挖下去,这种用图像表达文字的手法,人类史上并非第一次出现。远古时期,人类对于交流的需求就存在了,人们很早就已经习惯用图片或符号来和他人沟通,而且人们更倾向于在交流过程中表现其感受和情感,无论是作为一种自我保护行为,还是为了和别的个体或种群交换器物(Coulmas, 2003: 67)。这些特点从埃及的象形文字(图3)和中国的象形文字(图4)就可以看出。

图3 埃及的象形文字

甚至国外有学者认为,这种相似性体现出语言不仅仅是在发展,还是在向古代社会的形态表征方式发展(McIntyre, 2016)。但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在emoji中确实可以看见这些象形文字的影子,比如“太阳”“人”等表情,几乎和象形文字一模一样,而之所以这两种象形文字没能像emoji一样流传下来传延,是因为这些“图形”仍然只是停留在作为“文字”的层面,一个图形就是一个文字,今天的汉字只是其简化而已,这种“文字”单个出现是不会带有任何情感色彩的,而emoji可以做到的恰恰就是以个体出现,既表达了意思,同时传达了说话者的情感色彩和情感的强烈程度。

实际上,这种奇妙有趣的“文字+图片”形式并非emoji首创,著名画家达·芬奇和《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作家路易斯·卡罗尔在他们的书稿或手稿中就经常出现各类自创的符号以代表某些含义,并且他们自己对此津津乐道(Abujaber, 2012:56-75)。图5为路易斯·卡罗尔手稿之一。

图5 路易斯·卡罗尔手稿

这是不是至今为止最早的“文字结合图片”模式已经无从得知,但这绝对体现了这一沟通方式的存在意义和其价值所在。一方面,emoji可以用图像的方式,简洁表现文字难以表达或无法复杂的内容;另一方面,文字本身即是人类长久使用的交流工具,可以或精确或模糊表达几乎任何已知事物(大部分事物也是通过文字记载的),恰好可以弥补emoji本身可能难以勾勒或系统中暂时无此内容emoji的情况。二者结合,互相弥补,便可以表达出内容十分复杂的信息,且形式也不会如纯文字般让人丧失阅读兴趣,满足了当今人们沟通、记录的种种需求,越来越多的人使用emoji便成了偶然中的必然。同时,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出,即使是这些熟练使用图案表达某种含义的作者,也没有完全使用图案而放弃了文字表达。

1.2 Emoji的演变

从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看出,emoji并非“首创”,早在之前就有诸多相关或类似的用法。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emoji现在流行的范围是全世界,而世界上绝大部分文字可分为拼音文字、混合文字、表意文字、象形文字(吴宇虹, 2006: 90)。操持不同文字系统的人种之间,沟通方式和语法结构往往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同样不同的还有各大社交平台的表情代码,若emoji要变成一套全球性的表情符号系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年轻人之间的嘻哈玩笑,标准化是少不了的。标准化对于emoji的流行而言至关重要,对于各大社交平台相挂钩的公司而言,更是一次商机。谷歌和苹果公司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在2010年通过统一码联盟(Unicode Consortium)很快对722个表情进行了标准化处理(Lucas, 2016: 6)。标准化后,emoji得以在各大社交网站和不同系统的手机上同时使用,得益于emoji本身很多符号具有各自的鲜明特点,很快,不同职业不同社会群体甚至是不同性别的人在使用emoji时出现了各自特色,比如,女性使用emoji的频率明显高于男性,而男性通常是在嬉笑嘲讽对方的时候使用emoji(Dresner & Herring, 2010: 256)。同时,emoji作为人造的语言系统,得益于其易懂的表现形式,同时借助于发达的现代构图技术,一个图像就可以蕴含丰富元素,不需要专门进行学习,而是通过使用和分享(或转发动态),即可让用户快速学会并自发使用。

2 Emoji快速流行的原因

2.1 语言交流要素

语言交流系统的达成,需要四个因素,即语用者(user)、信息(message)、编码(code)和信号(signal)。(Strang Burton et al, 2012:21)交流的过程,就是语用者将信息进行编码后,以信号方式向其他语用者传递该型号,语用者接收后再进行解码,解码后再重复该过程,交流的过程即可完成。反观人们使用emoji的过程,每一个用户作为一个单独的语用者毋庸置疑,信息的编码由人脑完成后,再以社交软件上的表情符号加以表现,信息发出后,接到信息的一方看到表情符号后,对其进行理解,大脑处理完该信息后,回以新表情符号,如此反复,“交流”得以达成。这与洛特曼的艺术交际符号模式的组成元素也非常相近:艺术家(艺术的编码者)、读者(解码者)、艺术语言(信码)、艺术意蕴(信息)(罗兰, 2009:160)。

可见,首先在语言交流层面,emoji的使用是完全合乎人们正常交流的过程,这也就是emoji得以为人们所接受的先决必备条件。且由于表情符号往往生动形象,又简单明了,使得交流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变得有趣的同时,速度也加快不少,快捷便利的沟通方式总是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2.2 “表情”的力量

作为一种数字化的交流方式,人们使用emoji沟通的时候,即使远隔万里,却可以达到“面对面”的效果。Emoji的独创性就在于其本身就是以人的面部表情为媒介,以一种新奇的可视化方式使得用户无须面对面,就可以用一种直接、有趣的方式表现自己。人们在使用emoji发送这一“表情”的同时,就如在发送自己的面部表情甚至肢体动作。人们在自然的沟通过程中,“说话”“发声”本身就不是必要条件。相反,在沟通的过程中起作用的因素,更多的是人们的表情和肢体语言(Mesquita et al., 1997: 257)。Emoji的出现,使得人们对虚拟世界的自然要求彻底爆发,在2015年,牛津英语字典(OxfordEnglishDictionary)将emoji表情“笑哭脸”评为该年的年度词汇,足以可见表情符号在人们交流过程中的频率之高,所受支持之多。

2.3 交际模式健全

正如语言在不断进化,emoji表情也在不断优化以符合社会和文化的多元性需求。

当前,facebook、微信和QQ都已开放了自己的表情包制作,用户可以在官方指导下制作、上传属于自己的emoji。

(a)facebookMeetM表情包助手

(b) QQ原创表情平台

(c)微信原创平台

Emoji的更新模式很好地补足了其自身交际模式的缺失。根据洛特曼的文化系统模式,应分为外向交际(大量获取外界信息)和内向交际(自省)(王玉铭, 2004: 171)。表情平台的开发使得emoji的多样性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用户一方面可以自主下载官方或别人制作的表情包并使用(外向交际);另一方面,用户在交际过程中,根据自身需求或喜好,创造自己需要的表情包(内向交际)。

如若只有官方的emoji,是难以很快裂变、传播的,因为所有人使用的都是既定的符号,相当于一个封闭、停滞的沟通体系,无任何自由的创新。而这种用户自建表情的方式很好地避免了官方表情的“独裁”,使得整个表情的文化生态呈现动态化、自由化。

2.4 快速上手

Emoji的风行全球很容易让人将其和人类语言相联系。确实,emoji本身就是和语言文字同时使用,且“兼容”任何语言的文字,至少目前还没有某个语言是无法和emoji共同使用的,因为无论何种语言,其初衷都是为了人们的交流,为了在交流中描述各类意象或概念,而emoji的功能也是如此。

但即便是如今,几乎全球通用的英语,也无法如emoji这般传播势头如此之猛,如此之迅捷。因为学习/使用任何一门语言,都无法跳过对其词汇、语法和种种文化背景的学习,即便是现今如火如荼的“沉浸式学习”,也需要将学习者放入目标语言的氛围中长时间熏陶才能达到效果。单独就语言学习过程而言,无论哪一门语言的学习对于初学者而言,都是一项繁杂的工程。

而emoji的使用相比之下就没那么复杂,没有语法、词汇的限制,符号的意思通过图像一瞥便知。使用陌生语言造句也许还需要字典,但使用emoji造句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是难事,因为图像和其已知的语言含义已经存在对应关系了。

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emoji的使用甚至是不分年龄的。Krohn(2004:23)认为,只有那些从小接触各类网络社交平台或是电子设备的人才能轻易改变他们传统的信息方式,将emoji插入文字中。但Nishimura(2015)指出,成长时代或环境的差异并不会影响太大,老一辈的人同样也会受emoji等现代化趋势的影响,在其工作过程或接触年轻一代的过程中,接受emoji的速度很快。最有趣的例子就是现已过耄耋之年的伊丽莎白女王,其在Twitter上与皇室年轻成员和粉丝的互动使用了大量的emoji(Oakley, 2016)。这一例子也突出表现了emoji这种视觉化沟通方式简单易懂、易用。打开任意社交平台,我们可以看见各类emoji的使用“学习案例”,而学习者只需要选择符合自己当时表情或心情的emoji加入到发布的动态中即可。而且由于emoji本身作为图像化的符号,句中位置、时态变形或称谓变化这些各种语言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都无需考虑。用户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emoji插入文中,就可以完成一次有趣的动态发送。

3 Emoji成为新语言所面临的挑战

Emoji目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甚至有国外语言学家将emoji看作是英语的最大威胁或是“语言死亡(language death)”的前兆(David Gilbert, 2015)。

提到人造语言的形成,就不得不提“克林贡语”。克林贡语是在电影《星际迷航》中出现的克林贡人用语,如今拥有自己的词典、教科书和必应、谷歌、Linux技术支持,成为一门正统的语言,完美诠释了人造语言成为一门独立语言的可能性(Marc Okrand, 1992: 7)。与克林贡语相比,emoji缺乏很多可以成为新的独立语言的因素,这些因素也是emoji想要长久发展下去所必须面临的挑战。

3.1 理解偏差

Emoji用于沟通过程中时,由于没有一套成文的编码(encode)、解码(decode)参照,在使用和理解过程中主观性太强。从隐喻理论角度出发,人们会通过认知和推理将一致的、具体的概念域投射到新知识、抽象的概念域,进而形成某一词汇新的意义(杨璐, 2009: 108)。这是文字层面的语言一词多义的隐喻理论解释。而emoji在使用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隐喻,每个emoji表情自身就是一个图形,其代表的含义往往是其在人们心中隐喻的第一个版本,尤其是当某一表情被人们长时间使用后,会产生新的边缘化隐喻,这时再次对别人单独使用该表情时,很容易造成误解。比如图7表情原先的意思是表示“拜拜”“再见”,后来又被人们大量用作“无语”“友尽”(指友谊走到尽头,一般为玩笑用语或调情用)或是“生无可恋”的意思(如图8),因为一个微笑的人脸在挥手,这一概念映射出的诸多原因就是其代表的意思,挥手既可以是道别,也可以代表着对对方某一想法或行为表示不能接受。虽然上下文聊天语境可以让人大致猜出具体意思,可是如果是二人聊天即将结束出现了这一表情,到底是“再见”还是对于之前内容的感慨呢?在2015年法国一起诉讼案中,一名男子给其前女友发送了一连串“手枪”表情,被其前女友认为是在通过该表情对其威胁(a death threat “via image”),随后将其告上法庭,该男子最终被判处6个月监禁,罚款1 000欧元。(Julian Robinson, 2016)“手枪”符号也许在男孩子眼中是耍帅的象征,但在女孩的心中也许就会与“枪杀”“死亡”相关联。

图7 “拜拜”emoji

图8 “拜拜”emoji的新义

3.2 第二模式系统的限制

目前的emoji主要还是应用于即时聊天过程当中,且主要功用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情感。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绝大部分使用情况仍需要配合文字一起使用。因为很多概念emoji无法单独表现或很难表现,比如“今天”“明天”等时间概念,内心的一些较为复杂的情感,譬如“五味杂陈”。其实这也能用洛特曼的符号系统解释。语言通常是第一模式系统(原文为Первая модельная система),是现实世界的一般化,是基础。Emoji的诞生初衷是借助“符号”表达相关语言的意思,故emoji属于第二模式系统(原文为Системамодельная система),是在直接有意思的语言基础上组织的表达方式(Лотман, 1998)。以David Gilbert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担心的大多是emoji作为第二模式系统的作用,第二模式离开第一模式这一基础无疑是走向崩溃的。其实仔细想想,emoji的图案大都是肉眼可见的简单事物,然而人们在交际中往往会涉及许多程度相关的词汇或者表达,小至喝“一小口”水,大至法律条文中的形形色色的限定词,如果emoji想做到“独当一面”成为独立的语言,这些肉眼无法看见的程度词至少在目前的emoji更新趋势中是看不到的。

3.3 缺乏语音功能

人类的语言是有声音、意义的,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Stuart,2000:75)。一门词汇量不大的语言也需要语音作为其传输的载体,语言学的分支中甚至专门设立了语音学(phonetics),由此可以看出语音对于一门语言的重要性,即使是区区只有几千词汇的克林贡语,在其字典中,也标出了其发音规则。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任何书面语只能在口语基础上产生,这才是语言的自然生成过程(胡明扬,2000:13-14)。而反观emoji,使用场合更多是在人们的聊天软件中,且只是以图像的形式,emoji是无法发声的,其在交际中的作用更倾向于是一种辅助语言(paralanguage),在需要声音的口头交流中便派不上用场了。这种语音功能的缺失(至少目前还没有可发声的emoji)使得emoji只能停留在非正式书面化的交流中,难以成为真正功能全面的语言。同时,由于上文中提到的emoji在表达过程中编码转码存在理解性问题,恐怕最基本的书面语表达都无法单独胜任。

4 结语

Emoji作为全新的沟通元素,它的出现为人们在交流过程(尤其是社交平台上的交流)中增添了新鲜感和趣味性,说话者的情感因素可以通过emoji做简单表达。然而由于emoji自身存在着各类局限,如理解偏差、无语音功能以及其作为第二模式系统带来的限制等,与目前现有的传统语言相比仍属于一个残缺的沟通体系。Emoji也许是个有趣的沟通方式,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捷,但若上升到语言层面,很多情景下,人们尚无法单独使用emoji完成交流。

猜你喜欢

交际文字交流
情景交际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文字的前世今生
情景交际
交际羊
热爱与坚持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