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转型”理念下“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18-08-29刘英东
刘英东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2)
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使得“专业转型”成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专业办学的基本理念。依据“专业转型”理念,对课程进行“以职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改革,是高校专业技能类课程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课题。用“专业转型”理念,分析“人物形象设计”这门艺术类专业的技能类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发现其在“目标与内容,结构与步骤,教法与考评”等方面存有的具体问题,依据“专业转型”理念,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沈阳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为对象,对其教学模式进行理论设计和应用实验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中国教育网、中国知网为资料源,对高校转型、专业转型的相关政策及课程改革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查阅、分析与整理,获得了研究需要的参考文献资料。
1.2.2 专家访谈法 针对研究选题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向教学专家进行了访谈,与同行教师进行了交流,获取了可供研究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1.2.3 教育实验法 对“专业转型”理念下构建的“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验证性教学改革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专业转型”理念下原教学模式的问题分析
2.1.1 课程目标与内容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到,原课程的知识目标,强调了“概念、性质、趋势、原则、方法、流程、要点”等基本知识;技能目标,强调了“化妆品和化妆工具的使用,及学生的观察、模仿、操作和妆面设计”等基本能力;素养目标,强调了“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基本素养。依据传统的知识、技能、情操培养的教学理念,上述课程目标中规中矩,比较全面,符合单门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若依据直面人才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转型”理念分析原课程的目标,则存在着“知识目标过于宽泛,技能目标不够聚焦,素养目标流于空洞,与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规格尚有较大差距”的问题。
从表1中还可以看到,原课程的大纲教学内容、形式和时数分配的基本情况是:共10章内容,32学时,其中讲授10.5学时、讨论与操作19.5学时、观看录像2学时。其特点是较多的教学内容对应了较少的教学时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常常是1个学时进行1个内容的教学,无论是讲授还是讨论与操作,教师和学生都感觉时间不够用,课程结束时看似学了很多东西,但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技能都没有学透,能力锻炼效果也不显著。
2.1.2 教学结构与步骤分析 在原教学模式下,课程的教学结构一直是按照第一至第十章的自然课次顺序,针对课的内容排序及内容量进行的对应性安排。这种安排必然会引领教师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依序进行各个内容的教学活动。看似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仔细思量就会发现,每次课都有课开始和课结束的课常规时间耗费,单次课实际授课时间其实很短,学生的课内技能学练远不够充分。课程的课教学步骤由表述目标,讲解、示范,组织练习,巡视纠错,指导反复练习5个环节构成,这种步骤安排符合技能课教学的一般规律,但从“专业转型”着重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并没有凸显对学生职业技能习得的重视。
2.1.3 教学方法与考评分析 在原教学模式下,课程的教学方法运用的是语言法、直观法、纠错法、练习法这些传统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能够满足常规的课程理论、知识、技能的传授任务,但从“专业转型”着重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这些方法应用的比例还需做些必要的调整,如何通过设计教学结构来大幅提高练习法的应用占比,进而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习得,是课程改革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原教学模式下,课程考试平时成绩占10%、实践成绩占60%、理论成绩占30%,及其具体的赋分办法显然不符合“专业转型”着重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首先,实践成绩占比过少;其次,学生出勤和学习态度纳入成绩评定对学生的职业技能习得难以发挥直接有效的促进作用。
2.2 “专业转型”理念下新课程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
2.2.1 课程目标与内容构建 从表2中可以看到,“专业转型”理念为指导新构建的“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的知识目标,在要求学生掌握“原则、方法、流程、要点”等基本知识的同时,还需了解市场对“人物形象设计”职业技能的需求情况;技能目标,在要求学生掌握“化妆品和化妆工具使用方法”的同时,须“练就妆面设计及完成操作”的职业技能;将素养目标改为能力目标,在培养学生“认知美、创造美”素养的同时,培养他们将“认知美、创造美”的素养付诸实践的职业能力。新构建的课程目标,将知识、技能和能力,都聚焦到了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上,符合了“专业转型”在技能类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从表2中还可以看到,“专业转型”理念为指导新构建的“人物形象设计”大纲教学内容、形式和时数分配的基本情况是:共6章内容,48学时,其中讲授12学时、讨论与操作28学时、观看录像8学时。与原课程相比教学内容发生了3个主要变化:(1)内容结构体系把原来10个章节比较零散的相关内容,按照要素、色彩、风格、造型、创作的规范结构整合成了6个章节内容,6个章节内容对应48学时的安排,保证了具体教学内容的学时需求,解决了原来讲授内容与所对应的学时不相匹配的问题。(2)加大了讨论操作及看录像的学时占比。(3)创设了“体育表演妆面创作与实践”一章,在课程层面与培养目标、规格相呼应,凸显了体育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对舞蹈专业人才实施体育特色培养。
表1 “人物形象设计”原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
表2 “专业转型”理念下“人物形象设计”新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
2.2.2 教学结构与步骤构建 “专业转型”理念为指导新构建的“人物形象设计”教学结构将每次课的学时数由2学时改为4学时,同时将每周2次课改为3次课,形成周3次课,每次课4学时,周总12学时的周教学课时结构,然后将6个章节的内容按照设计的学时数分配到每次课中。在上述前提下,教师须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每次课4学时,每周3次课的教学设计,这种课次学时加倍、课次间隔缩短、课时相对集中的技能教学,能够有效加大学生课次练习量,强化技能神经联系的分化过程(顺应动作技能形成规律),能够缩短信息再现时间,有效牢固已形成的技能要领记忆(遵循信息遗忘规律),同时能够减少课准备部分、结束部分环节次数,有效缩短常规性非技能教学时间,最终取得学时利用率高、技能形成过程符合科学规律的成效。“专业转型”理念为指导新构建的课教学步骤由讲解、示范,看录像,组织讨论、操作,巡视纠错,组织操作训练5个环节构成。以讲解、示范,看录像为先导解决学生对课内容的感知问题,以组织讨论、操作,巡视纠错,组织操作训练为后继解决学生专业技能的习得练就问题,明确地体现了“专业转型”理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2.3 教学方法与考评构建 “专业转型”理念为指导新构建的课教学方法,在沿用传统语言法、直观法、纠错法的同时创新了2种教学方法:(1)改进了练习法,将原来的一般性个体练习改变为小组练习,将3位同学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要求他们互相示范、讲解、纠错、点评,冀以提高练习效率;(2)明确了作品操作训练法,即让学生以作品操作为载体,通过多个作品的实际操作,达到专业技能巩固与提高的目的。“专业转型”理念为指导新构建的课考评办法,摒弃了学生考勤、课堂态度这些与职业技能习得和能力练就关联不大的考评因素,将平时成绩占比提高到40%,考核内容修定为学生阶段性操作考试积累,将原来的实践成绩修订为作品成绩,占比调整为30%,理论成绩保持原样不变。如此一来,课程考核实践内容占比提高到了70%,平时成绩的阶段性成绩积累办法促进了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考核起到了引导学生全程注重技能习得和能力练就的作用,顺应了“专业转型”理念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3 结 语
“专业转型”理念为指导新构建的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在知识、技能、能力等几个方面都聚焦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6个章节对应48学时的安排,保证了具体教学内容的学时需求,“体育表演妆面创作与实践”一章,凸显了体育院校培养舞蹈专业人才的特色。“专业转型”理念为指导新构建的每周3次课,每次课4学时,周总12学时的课次学时加倍、课次间隔缩短、课时相对集中的教学结构,缩短了常规性非技能教学时间,加大了学生的课次练习量,强化了学生技能神经联系的分化过程,牢固了学生的技能要领记忆,取得了学时利用率高、技能形成过程符合科学规律的成效;以讲解、示范、看录像为先导,以讨论、操作、纠错、技能训练为后继的教学步骤,有效地保证了课程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实现。
“专业转型”理念为指导新构建的3人学习小组互相示范、讲解、纠错、点评,提高了练习效率;作品操作训练法巩固与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摒弃学生考勤、课堂态度考评因素,将平时成绩占比提高到40%,考核内容修定为学生阶段性操作考试积累,将原来的实践成绩修订为作品成绩,占比调整为30%,使课程考核实践内容占比提高到了70%,使得考核起到了引导学生全程注重技能习得和能力练就的作用。
本研究以“专业转型”理念为指导设计的“人物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目标与内容高度统一,为重点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课程教学明晰了方向;结构与步骤科学合理,有效地保证了课程“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实现;方法与考评务实有效,引导学生全程注重技能习得和能力练就。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