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片名英译

2018-08-28卢建兴

北方文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我不是潘金莲汉英翻译生态翻译学

卢建兴

摘要:基于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论,本文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和适应转换来解读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片名英译;本研究发现符合生态翻译学原则的这个电影片名对这个电影走向国际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生态翻译学的翻译原则也为影视翻译在内的翻译实践提供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汉英翻译;《我不是潘金莲》

一、电影片名的简述及其翻译

(一)电影片名的特点

一个好的电影的片名是一个电影的点睛之笔,电影片名本身对于电影的宣传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张茜(2009)认为电影片名具有简洁,易懂和有吸引力三个特点。简洁指的是受电影屏幕及空间限制,电影名会浓缩在几个精炼的字上;易懂指的是电影作为一门大众艺术,其间不能出现晦涩难懂、生僻难记的字或者词,以及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等等,而应该是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有吸引力指的是电影基于一种商业活动,如果票房上有成功,片名就要有吸引力,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让观众一见就有购买欲望,比如《夏洛特烦恼》(英译:Goodbye Mr.Loser),当观众看到这个名字就会很自然地思考“夏洛”为什么烦恼而被吸引去看。

(二)电影片名的功能

而电影片名的功能,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其经济属性也愈发地凸显出来了。白艳丽(2013)更是从传媒经济学的视角指出,电影片名具有广告功能和营销功能两大功能。这里的广告功能指的是利用电影片名传递信息从而引起观众的关注,必须反映电影的中心和主线,比如电影《一个人的武林》(英译:Kung Fu Jungle),这样的一个电影名字就能够反映武术教头夏侯武遭遇武痴封于修挑战,在香港武林掀起血雨腥风的故事;其次电影片名能够让观众第一时间注意到它们,比如电影《你的名字》(英译:Your Name),电影片名在体现电影主题的同时,也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最后,电影片名能够引起观众的联想,《阿甘正传》(原名:Forrest Gump)这样一个中文译名,就会让中国人自然地联想到《阿Q正传》,所以这也是这部电影久受欢迎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而营销功能主要指受众市场和广告投资两个方面,是电影的投资方利用商业技巧进行的宣传工作。

(三)电影片名的翻译

这里的电影片名的翻译特指汉英之间的片名翻译。郑玉琪,王晓冬(2006)总结了三类英汉翻译的原则:信息传递原则,美学欣赏原则和文化重构原则。所谓信息传递功能值得是电影的名字更够给观众提供足够的信息去做比较和筛选,然后决定是否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是不是要去看,比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原名:Slumdog Millionaire),从片名观众就可以了解这个电影是一个励志故事;或者电影《拆弹部队》(原名:The Hurt Locker),从这个片名也同样能够看成这个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拆弹部队的故事,等等。所谓美学欣赏的原则指的是片名除了传递信息之外可以有美学欣赏的价值,这对于电影的营销也具有重要意义,比如电影Waterloo Bridge,直译的话就是“滑铁卢桥”,并没有什么美学价值,也不能足够的吸引观众,而已成“魂断蓝桥”即保留了信息价值,又能很好的凸显美学意义,很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堪称经典。而对于文化重构的原则指的是在翻译片名的时候能够体现译入文化的元素,这样更够被目标观众接受,正如上文提到的《阿甘正传》(原名:Forrest Gump)这个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文化元素使影片广为流传。

二、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由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或者解釋为生态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它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翻译是一个“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8:13)。这种译者适应选择的理论被概括为为“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为指导、以‘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题概念为基调、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为核心、能够对翻译本体作出新解的翻译理论范式”(胡庚申,2004:181);该理论“致力于揭示和复现翻译之本来面目,并试图找到一种既有普适的哲学理据、又符合翻译基本规律的译论范式”(胡庚申,2004:182);并提出一个“关联序链”,阐释了从“翻译”到“自然界”的内在逻辑,(胡庚申,2011:5),其中包含语言,文化,人类三个要点;同时,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切“矛盾”的总和(胡庚申,2011:8);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11:8)。关于生态理性,胡庚申(2009;2010)归纳为:注重整体/关联、讲求动态/平衡、体现生态美学、关照“翻译群落”以及提倡多样/统一;关于生态环境,胡庚申(2001)认为其要素包含了源语、原文和译语系统,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并指出这个概念要比“语境”更为宽泛。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三、《我不是潘金莲》片名英译的生态翻译学翻译原则解读和整个电影的翻译包括字幕翻译一样,电影片名的翻译也是电影跨文化走向国际市场成功的关键一步。对于国产电影而言,一个好的片名翻译同样意味着在目标市场的成功,这样的一个片名翻译也应该至少具备普遍电影片名的功能和特点。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看,这个翻译中,“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也就是说译者要有一个适应选择的过程,电影作为文化产物的同时,更是一种流行的商品存在,所以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应该包括译者与原剧本、投资人、目标观众、译评人及译语环境等诸要素(蒲红英,马静:2013),所以译者首先要适应和了解这样的一个“生态系统”然后才能更准确的进行翻译选择活动;之后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进行一种翻译实践活动,即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进行转化地过程,这样使读者观众能够跨越文化的差异,适当地接受其所传递的信息和文化涵义,从而解读这样一个翻译的文本产物。

(一)语言维的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对于语言维,胡庚申(2011)指出“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所以在翻译这个片名的时候,就要考虑定位目标观众的语言习惯,语言表达特点,从而选择合适恰当的语法结构和表达风格来翻译,从而满足其需求。这里的原语是汉语,译语是英语,定位的目标观众是英语国家的广大观众,《我不是潘金莲》讲述的是李雪莲的前夫骂李雪莲是“潘金莲”,为了还自己一个清白,李雪莲开始状告他,而后但一件事很快变成了另一件事,为了纠正一句话,李雪莲告了二十年的故事,这个片名以第一人称的表述了作为故事当事人的诉求,这样的表述也很好的体现故事的一个主题特色,而英译片名I Am Not Madame Bovary 同样也是第一人称的表述,在英语语言中有着同样的效果和作用,同时这个翻译也做到了语言的结构对等。所以这个翻译是遵循了一个语言维的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过程的。

(二)文化维的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对于文化维,胡庚申(2011)指出“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翻译是一种带有跨文化倾向的实践活动,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正是有文化元素的存在才使得翻译活动变得具有意义和价值,而带有文化倾向的翻译才更能让译者产生心理共鸣,也才更能让译者以文化背景的知识和概念了解译作。电影片名《我不是潘金莲》中,“潘金莲”这一词是具有很强文化内涵的词源,潘金莲,《水浒传》中人物,也是《金瓶梅》进一步深化的人物。几百年来,她一直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堪妖艳、淫荡、狠毒的典型。在中国道德观念中,很少有人同情她的遭遇,这就是潘金莲。至后,极度演绎而活在戏剧舞台文学作品中,成为茶余饭后的坏女人样板。在《金瓶梅》中,其经历、性格、生活等得到了多方面的重要的充实,从而塑造成一个美丽风流、心狠手辣、搬弄是非、淫欲无度的女人。潘金莲是西门庆的第五房妾,最后死于武松之手。然而潘金莲的历史原型和小说完全不同。潘金莲是知州家的千金小姐,住在距离武家那村不远的黄金庄。她喜欢武大郎武植,经常接济他,并与他私定终身。两人结婚后和睦恩爱,养育了四个子女。也就是说“潘金莲”在中国是这样一个具有负面意义的不良女性的代名词,如果翻译好这样一个文本,就要寻找目标文化中相似或者相同背景或者文化涵义的代名词。Madame Bovary(汉译: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小说的主人公,她一度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却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在这样的两个故事,两个异域的女性有着相似的经历和命运,也就是说存在文化元素的对等或者相似,并且包法利夫人也是整个西方文化界广为人知的角色,同样具有大众的文化共识。所以I Am Not Madame Bovary这一译名在以对等文化内涵的前提下,选择和适应大的目标文化范畴的前提下,将影片的内容和主旨体现出来,借助了目标文化信息,同时也能够提高观众的认知意识和使观众对影片所反映的价值观有所思考。

(三)交际维的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对于交际维,胡庚申(2011)指出“所谓‘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也就是说在翻译电影名的时候要达到一个交际的目的,这个交际既是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也是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交际,如果不能达到这样目的的交际,那么这样的翻译就是失败的。这样比较,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化的转化,更进一步的是信息的传递,信息传递成功了也就代表交际的目的达到了。也就是交际目的的实现最好的体现就是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能够产生相同的读后感受,在电影上,就是原片名观众和译片名观众产生相同的观后感受,这就是影片翻译,片名翻译成功的体现。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英译:I Am Not Madame Bovary)在实现语言维和文化维的适应和适应选择后,也的确让目標观众产生了相同的感受,也就是实现了交际维的适应和适应性选择,展现了影片的主题,吸引了目标观众的观看欲望。

四、结论

如果说电影是一门有声的视觉艺术,那么电影名就是电影的点睛之笔。而电影名的翻译更是电影宣传和传播的一张名片。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三维原则”给翻译实践,尤其是电影片名的英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突出了翻译生态环境下的多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过程,使译者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集语言,文化和交际目的于一体,更好地实现翻译的效果和目的,这样的翻译作品也更够让译文读者理解文本的主题和内涵。因此,译者在进行跨文化翻译实践的活动时,可以参考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结合“三维原则”,进行翻译活动,更好地做好翻译实践。

注释:

引自http://movie.mtime.com/229639/plots.html.

引自http://baike.so.com/doc/4520090-24193787.html.

引自http://baike.so.com/doc/374545-396673.html.

参考文献:

[1]白艳丽.传媒经济视角下电影片名的经济功能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3,06.

[2]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1(1).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

[4]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

[6]胡青青.浅析电影片名的经济功能[J].电影评介,2011,08.

[7]李群.片名翻译对“忠实”的颠覆——电影片名翻译的现状及理论根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8]龙千红.英语电影片名佳译赏析——兼谈电影翻译对译者的要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9]陶嘉玮.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片名英译[J].当代电影,2014(4).

[10]蒲红英,马静.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电影片名翻译[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11]王炤,井永洁.文化语境顺应与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

[12]吴爽.从电影片名看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3]叶玲,章国英.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解析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策略[J].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2(2):35.

[14]张茜.中英文电影名的现状及特点[J].文艺理论,2009,10.

[15]郑玉琪,王晓冬.小议电影片名的英汉翻译原则[J].中国翻译,2006(2).

[16]Hu Gengshen.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J].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2003(4):283-291.

猜你喜欢

我不是潘金莲汉英翻译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我不是潘金莲》,也不是“秋菊”(聊天室)
《我不是潘金莲》:华谊有多需要“神奇票房”
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公示语的功能及其翻译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