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2018-08-28孙丽华张晓毳汪丹
孙丽华 张晓毳 汪丹
【摘要】 目的 探讨中青年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3例中青年ACS患者作为中青年组, 另选取同期32例老年ACS患者作为老年组, 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危险因素、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转归。结果 中青年组男性占比86.95%显著高于中老年组的43.75%, 中青年组吸烟史患者13例(56.52%)、饮酒患者6例(26.09%)高于老年组的9例(28.13%)和1例(3.13%);中青年组高血压病9例(39.13%)、糖尿病7例(30.43%)、出现前驱症状的患者6例(26.09%)低于老年组的22例(68.75%)、19例(59.38%)、20例(62.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患者的典型胸痛例数分别为21例(91.3%)和25例(78.13%),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多壁病变6例(26.09%)少于老年组的11例(34.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和老年组肌钙蛋白阳性例数分别为11例(47.83%)和15例(46.88%),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10例(43.48%)高于老年组的5例(15.6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内未有发生死亡病例, 老年组发生死亡病例4例(12.5%),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青年患ACS男性居多, 且吸烟、饮酒是主要的诱发因素。临床多表现为突发胸痛, 多为单支病变, 需要早诊断早干预。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中青年;临床特点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5.02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ardiac syndrome, ACS), 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 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率一直不断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1]。中青年人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发病急、凶险高的特点[2], 若能够及时就诊并采取干预措施其预后较好, 病死率低, 良好的疗效将对这类患者的生存时长乃至整个家庭的意义更大。本研究探讨中青年群体患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为中青年人心肌梗死的预防和诊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0月于本院内科住院收治的5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依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 23例)和老年组(年龄≥60岁, 32例)。
1. 2 诊断标准 ①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90 mm Hg
(1 mm Hg=0.133 kPa), 或接受降压药物治疗;②糖尿病定义为糖尿病症状加空腹血糖≥7.0 mmol/L或随机血糖≥11.1 mmol/L,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 h血糖≥11.1 mmol/L(至少两次)或正在接受药物治疗;③高脂血症的判定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3]标准为依据, 胆固醇(TC)≥5.2 mmol/L, 三酰甘油(TG)≥1.7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LDL)≥3.4 mmol/L或目前正在接受药物治疗;其中对心脑血管高危人群提出强化调脂理想水平为LDL<2.6 mmol/L;
④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定义为一级亲属冠心病发病年龄<50岁。
1. 3 临床特点评估标准
1. 3. 1 前驱症状 发病前10 d左右出现的与本病有关的行为功能紊乱, 表现为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等心绞痛症
状[4]。
1. 3. 2 典型胸痛 胸部压榨性疼痛、紧缩性或窒息性疼痛, 部位位于胸骨后及心前区、可以伴有向上肢或者颈部的放
散痛。
1. 3. 2 根据心电图判断缺血定位 前间壁:V1~3;广泛前壁 V1~6;侧壁:I、avL;下壁Ⅱ、Ⅲ、avF;后壁:V7~9;右室V3R~5R。
1. 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临床特点、疾病预后情况。回顾性分析比较其危险因素、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转归。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且当理论频数1 2 结果 2. 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中青年组中男20例, 女3例, 平均年龄(50.5±7.4)岁;老年组中男14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72.5±8.2)岁。中青年组男性占比86.95%显著高于中老年组的43.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另外, 中青年组全部女性患者(3例)亦均为绝经妇女。中青年组吸烟史患者13例(56.52%)、饮酒患者6例(26.09%)高于老年组的9例 (28.13%)和1例(3.1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高血压病9例(39.13%)、糖尿病7例(30.43%)低于老年组的22例(68.75%)、19例(59.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临床特点比较 2. 2. 1 临床症状 中青年组出现前驱症状的患者6例(26.09%)少于老年组的20例(6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患者的典型胸痛例数分别为21例 (91.3%)和25例(78.13%),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2 两组缺血病变的类型和特点比较 中青年组多壁病变6例(26.09%)少于老年组的11例(34.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和老年组肌钙蛋白阳性例数分别为11例(47.83%)和15例(46.88%),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疾病预后比较 中青年组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10例(43.48%)高于老年组的5例(15.6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内未有发生死亡病例, 老年组发生死亡病例4例(12.5%),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对于中青年患者ACS应予以重视。本研究显示, 中青年ACS患者中绝大部分为男性(86.95%), 女性非常罕见。因此中青年男性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好发人群, 步入老龄后, ACS在性别上的差异逐渐消失。中青年组有吸烟史患者13例(56.52%)、饮酒患者6例(26.09%)高于老年组的9例(28.13%)和1例(3.1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与已有流行病学调查结论相近[5], 吸烟和饮酒成为中青年组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烟草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危害的机制为尼古丁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加, 从而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并损伤冠脉内膜, 增强血小板聚集, 使血液粘滞度增高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及血管内血栓形成, 发生ACS;而大量饮酒可以诱发冠状动脉痉挛, 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导致ACS;而且有抽烟和喝酒习惯的中青年人群, 情绪更为紧张, 生活习惯不健康, 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系深圳这种生活节奏快的大都市青年人群的普遍现象。本研究中也发现血脂代谢异常在中青年人和老年人中均有普遍增高, 中青年需要同老年人群一样关注和早干预血脂代谢异常问题。研究发现中青年患者中首次发病既表现为ACS患者17例(73.91%), 仅26.09%的患者既往有前驱癥状, 即心绞痛表现。老年组有20例(62.5%)既往有心绞痛病史, 中青年组有前驱症状比率显著低于老年组, 中青年人多为突发胸痛, 即发生ACS。有研究表明, 既往心绞痛能够促进冠脉侧支循环建立, 发病前心绞痛可导致缺血预适应的发生[6, 7]。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患者的典型胸痛例数均高, 分别为21例(91.3%)和25例(78.13%),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中青年人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时, 症状典型, 及早就医可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青年组的ACS以单支病变为主, 这可能与青年人发生ACS前较少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史, 较少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这些累计多支冠脉的基础疾病有关。最后, 中青年组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10例(43.48%)高于老年组为5例(15.6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中青年患者的介入适应证更为强烈, 而禁忌证相对少有关。且中青年具有自理能力, 就诊更为积极, 保证了最佳介入时间窗;另外中青年患者及家属的治疗意愿更为积极也是原因之一。因此中青年男性患者尤其需要被关注, 戒烟戒酒、调节情绪、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等措施是预防中青年ACS更为有效和重要的手段。当然, 对于传统的高血脂的控制同样不能放弃, 这项危险因素对于中青年和老年人同样重要。存在以上危险因素的中青年发生心源性胸痛时需要警惕ACS, 这类人群前驱症状少, 就诊与治疗时机更宝贵[8-10]。根据中青年患者ACS冠脉病变多为单支病变, 合并慢性病和器官功能不全者少的特点, 更适合积极的治疗手段, 如急诊PCI治疗。
综上所述, 建议在社会人群中和公共场所进行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宣教, 对于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中青年发生胸痛, 及时检查心电图、心肌酶学、尽快明确诊断, 及早而且采用积极手段开通罪犯血管, 缩小坏死范围, 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陶贵州, 姚书霞. 2010年我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评析. 医学与哲学, 2011, 32(12):22-23.
[2] 关姝, 陈瑾. 青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及冠脉造影特点分析.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5(12):43-45.
[3]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10):937-953.
[4] 崔则坤. 中青年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中国临床研究, 2012, 25(3):236-237.
[5] 邓根群, 汪浩, 关杰, 等. 青年和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因素及冠脉造影特点的对比研究.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09, 7(5):324-327.
[6] 邓根群. 不同性别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因素和冠脉造影特点的对比研究,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12, 10(3):196-198.
[7] 秦颖, 谢莲娜, 刘晓辉. 中青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与冠脉病变特点分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 4(2):127-128.
[8] 胡巍娜, 周东晖, 王琦, 等. 不同年龄段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分析.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7, 46(6):566-568.
[9] 白志冬, 刘丽华, 党涛, 等.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代谢临床分析.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7(10):667-669.
[10] 赵焕佳, 全楚杰, 翟永新. 不同年龄段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吉林医学, 2017, 38(8):1510-1512.
[收稿日期:2018-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