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进展

2018-08-28杨谨铖牛玉钵刘茉王玉祥郑楠

新媒体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网络安全

杨谨铖 牛玉钵 刘茉 王玉祥 郑楠

摘 要 目的/意义:对我国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现状做整体梳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借鉴。方法/过程: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文献作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 V工具对文献内外部特征进行可视化聚类分析。结果/结论:我国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正处于上升阶段,应加强对意识形态安全的量化研究以及科研机构间的合作。

关键词 意识形态;安全;网络;Citespace V

中图分类号 B0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8-0134-05

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1]。网络在社会信息交流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网民在网络中交流所凸显出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也日趋明显。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把握大局,将宣传工作努力做好[2]。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安全是我国建设总体安全观的重要一环,不少学者也针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使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只有黄新华[3]对当代意识形态研究展开文献综述,但也只是对意识形态的功能界定展开论述,至今未发现有关于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专门的文献计量分析与研究的文献。

本文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知网中相关文献的篇名、引文等基础数据进行分析,理清当前研究的基本态势,并结合所得数据总结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性课题,以期对网络意识形安全领域的学术研究起到指导作用。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使用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划定检索年限:2003—2017年,制定检索式:“网络and意识形态安全”,选择检索方式:主题精确搜索,经过人工进一步筛选,最终文献量为725篇。

1.2 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Citespace V软件对文献内部特征、外部特征以及文献利用情况开展可视化分析。

2 文件计量分析

2.1 文献发文统计

通过逐年统计的方法对2003—2017年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得表1。由表1可看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学术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近几年发文量大幅提升,初步形成理论研究背景。网络意识形态研究领域的第一篇文章是牛晋芳在2003年1月在《理论探索》刊发的《必须重视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4],该论文对网络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与风险进行分析。2008年之后研究内容侧重于分析意识形态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影响[5-8]。2010年有学者开始从我国历史变革、社会环境变化、信息传播的视角研究意识形态安全的具体问题[9-11]。2012年逐渐有学者对微博等新媒体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展开研究,部分学者将意识形态安全纳入中国软实力表现中[12-13]。2014年不少学者开始侧重于境外宗教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14-15]。2017年逐渐开始有学者将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安全思想融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中,凸显了时代性[16-19]。目前,该领域的论文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的文献。

通过对网络意识形态年发文量进行汇总,得图1,可知该领域发文量逐年上升,预计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年发文量会进一步上升。

2.2 文献来源分布规律

通过对中国知网2003—2017年文献进行分类,有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文献的分布如图2所示。

在文献中,通过对知网该领域文献的搜索,汇总出该领域刊物分布表,具体见表2。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故只选取发文量较高的前十位核心期刊。由统计信息可知,核心刊物所刊发的论文数量为79篇,核心期刊数量超过布拉德福定律(学科领域内期刊核心区、非核心区、非相关区数量比为1︰n︰n2)。这说明该领域期刊离散程度较低,形成了一个较强的研究环境。随着近几年发文量的不断上升,该领域期刊的离散程度将会更高,形成良性循环。

2.3 作者分布规律

本数据中,作者总数为674位,论文完成方式上,独立作者论文占大部分,少数为合作论文。具体作者数据如表3所示。

由统计表可知,在网络意识形态研究领域中,发文量为1的作者占该领域总作者数的93%,该比重过大,表明该领域研究分散,并未形成较为明确的体系化的研究路径。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可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域作者合作较少。作者陈东冬在此领域发文最多,数量多达5篇,但该人并没有形成学术团队。在此领域中形成团队合作的研究學者有刘音(4)、吴玲(2)、赵惜群(2)、黄蓉(2)、杨磊(2)、郭明飞(3),括号内为该作者发文数。总体看来,发文作者分布分散,核心作者群体并未形成。

2.4 合作情况

作者与机构间的合作可以形成科研合力,有助于突破重大科研项目。近年来,网络发展迅速,境外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对研究学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研究机构合作情况有必要进行分析。

使用Citespace V对研究机构展开聚类共现分析,选取节点类型: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采用结构类型:分段网络修剪,得到研究机构、作者图谱如图3所示。

通过图中所示,该领域中研究节点为112个,连线69条,连线的数量表现出机构间的合作情况。图中可知,该领域中以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基地、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的类似合作机构群共有19个,目前研究成员较多、成果较为集中的是以郑洁为核心的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队。这表明核心研究机构群已经初步形成,有利于学术交流。

由图可知各个机构的文献发表情况,将可视化数据制表4,具体见表。由表可知,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基地研究时间较早、发文量最多,而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作为近期开始在该领域着手研究的机构,成果丰富。

2.5 关键词分析

将数据转换为Refworks格式导出至Citespace V绘制关键词聚类共现分析图谱。选取时间跨度为2003—2017年,设定时间片(每片年数)1年,在主题来源中勾选题目、摘要、作者和关键词选项,设置阈值为TOP100,主题类型为名词短语对关键词进行时间轴共现分析[20],结果如图4。

由图4可知,关键词中节点125个、连线410条,节点之间的连线反映了关键词间的共现关系。中心度数值范围在0~1之间,数值越大表明该关键词中心度越高,在共现网络中参与度越高。由表5可知,关键词“意识形态”使用频率最高,高达154次,中心度达0.6,这表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是属于意识形态研究领域的分支。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使用频率为98次,中心度为0.22,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关键词,学者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进行了不同的视角的分析,并对该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展开研究。此外,“对策”“挑战”“网络”“新媒体”“互联网”“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也是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

3 研究评述与展望

3.1 研究评述

1)本文通过对2003—2017年间在中国知网(CNKI)上发表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文献进行分析,从发文时间来看,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发文量具有较强的阶段性特征:2003—2009年是缓慢增长期、2010—2013年是平稳增长期、2014—2017年是急速增长期;从发文文献来源来看,该领域期刊的聚合离散程度较高,核心期刊发展呈良性循环;从发文作者和机构的合作来看,从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研究的学者和机构较多,逐步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团体,但是研究内容较为分散,合作群体已见雏形但仍不明显,机构间联系并不紧密,多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学术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

2)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研究具有较强的时代特性。通过使用Citespace V对数据文献进行关键词梳理可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研究紧跟时代特点:2008年网络急速发展时期该领域文献出现频次最多的关键词为挑战、互联网;2012年新媒体出现时当年的关键词频次最高的就是新媒体;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的兴起,2016年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的就是大数据。把握时代动态有助于及时对出现的新事物展开分析并深入研究,寻找解决对策并及时做出对策调整。

3)虽然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研究文献数量较多,但仍存在一定问题:(1)在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中更多关注互联网和各种传播媒介中的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以及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界定等问题,缺乏以不同的学科如传播学、社会学等视角研究该问题;(2)当前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较多是定性研究,对该领域的定量研究不够,想要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更加清晰透彻,需要加强该领域的科学化定量化研究。

3.2 研究展望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势必越来越重要。在未来时期内,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研究内容方面,注重对意识形态安全动态演化机理研究,注重对意识形态安全措施传播规律研究,注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出现新的影响因素以及在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变化方向以及态势,特别是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出现的新的安全领域中概念内涵、作用机理以及动态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第二,在研究视角方面,丰富以不同研究领域视角研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域,改变传统对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局限性,从传播学视角来研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域中相关传播问题,从法律视角研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相关法律问题。

第三,在研究方法方面,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量化研究,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研究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3-0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t20180305_70249.htm.

[2]人民网.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EB/OL].[2018-03-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820/c1024-22634056.html.

[3]黄新华.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政治学研究,2003(3):58-65.

[4]牛晋芳,孔德宏.必须重视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J].理论探索,2003(1):57-59.

[5]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6]余喜,冯浩.我国政治意识形态安全策略初探[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60-63.

[7]王丹.互联网对我国政治安全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D].沈阳:东北大学,2008.

[8]付用兰.现代传媒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境遇及提升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9]刘雷,王发龙.信息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0,12(6):30-33.

[10]王洛锋.信息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路径与中国意識形态安全[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11]黄敏.新时期中国社会环境变迁中的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

[12]蒋均时,马常亮.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的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14(4):48-51.

[13]郑元景.网络时代文化软实力竞争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科学社会主义,2012(3):44-47.

[14]刘建华.网络舆情传播对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政治安全的影响与对策[J].理论导刊,2014(8):8-11.

[15]李娜.境外宗教渗透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16]王承哲.习近平网络意识形态思想研究[J].中原文化研究,2017,5(6):5-11.

[17]熊光清.习近平网络社会治理思想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7(12):43-47.

[18]鲍雪松.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的创新[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40(6):26-29.

[19]郑秋伟.论习近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的重要来源[J].学理论,2017(11):15-16,21.

[20]郑洪兰.计量学视角下社群信息学研究的特征、轨迹及走向[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3):138-146.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网络安全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