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地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18-08-28田嵩

新媒体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大学生

田嵩

摘 要 大学是人一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的触媒行为与动机能够呈现出其对媒介的定位与功能认知。通过调查湘西地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现状,找出少数民族地区与非少数民族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媒介的认知与使用行为所存在的差异,对于构建民族地区切实可行的新媒介素养教育路径,提供了现实参考。经调查发现,传统媒体在专业领域的解读上的信度仍优于新媒体,电脑、手机等新媒体已成为湘西大学生获取新近信息的主要渠道,并呈现出高度的依赖倾向。而对于新媒介所呈现的信息正确性,他们大多持有“无所谓”的态度;新媒介的使用伴随着碎片化的信息获取行为,这并不利于对于事物认知的系统构建与深度思考;对于新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亦存在明显的第三人效果。

关键词 湘西地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3-0117-02

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4份。调查的对象主要为湘西地区在读大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18至22岁之间,笔者尝试从5个方面阐释新媒介素养的维度,包含对新媒体传播技术的传播、使用与获取能力;对新媒体传播内容的认知与批判能力;对新媒体特质、新媒体运行系统、产生机制、政策氛围等理论知识的理解;新媒体对人现实生活所产生影响力的认知与判断;对新媒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的认知与判断。

2 湘西地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调查现状与分析

2.1 媒介的使用倾向

调查发现,在媒介选择上,新媒体优于传统媒体。手机已经成为湘西地区大学生平时使用最多的媒介,占比为75.7%,其后依次为电脑、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不难理解,手机是湘西地区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媒介和即时通讯工具,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广播与报刊杂志两项总和仅占比2.1%。通过与部分学生访谈时发现,由于广播、报刊杂志等更新较慢,成本高,内容缺乏创新等原因,他们更愿意选择免费、即时,有趣的新媒介。

2.2 新媒介使用水平

通过调查发现,群体中仅包含9.1%的人能够非常熟练的使用新媒介进行工作和学习,73.4%较为熟练,仍需要学习。值得一提的是,1.4%的人选择完全不会使用新媒介进行工作和学习。上网技能的缺失是其使用新媒介作为工作和学习的最大阻碍。

2.3 新媒介依赖度

经调查发现,73.6%的人表示最多为一天不接触新媒介,如不接触会产生无所适从、焦虑不安等情况,仅有0.07%的学生表示,新媒介的使用与否对自己并不产生任何影响。群体中75.6%的人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大于3小时。相比于新媒介,传统媒介的使用频率较低,但他们仍保有收看电视的习惯,主要是为了收看电视剧等娱乐性质的内容。

手机中的QQ,微信仍作为湘西地区大学生聊天交友的主要工具,通过视频、语音以及文本短信他们维系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作为社交工具,使用微信的大学生数量稍少于使用QQ,通过访谈发现,原因之一是因为QQ作为主流社交工具较早的融入他们的生活;二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他们呈现出渴望受到更多地关注,而微信的相对封闭性阻碍了这一动机的实现;三是QQ空间中话题内容的推送更符合大学生的喜好。

2.4 使用新媒体的动机

在此次调查中,群体中32.2%的人将新媒体视作娱乐活动与沟通的主要工具,尤其对于新生,新媒体是连接家庭环境与新环境的桥梁,其娱乐活动也主要通过新媒体收看电影以及电视剧得以实现。手机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一种陪伴,具有一定的情感功能,或被视为度过闲暇时光和化解社交尴尬的绝佳途径。

经调查发现,大学生使用新媒体主要观看的内容为电影和电视剧,其次为综艺节目,新闻类节目,而就传统媒介报刊杂志而言,主要关注内容为娱乐八卦类,其次为生活健康、时事政治、经济投资等内容。媒体的娱乐价值被充分挖掘,对比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社交功能、信息功能以及商业功能被湘西地区大学生群体充分认可,新媒体也已作为获取新近信息的重要渠道,传统媒体的使用则倾向于对特定领域的权威解读。

2.5 对于新媒介传播信息的辨别与批判

81.8%的人认为自己会对于信息有较为粗浅的把关;仅有10.5%的人对待信息有非常严肃的态度。他们大都赞成在使用媒介时需要选择和辨析,但是缺乏实际批判行为,特别是面对海量信息的筛选时,更难主动应对。不仅如此,他们似乎并不关心信息的正确与否,对信息缺乏“刨根问底”的专业态度,这种“麻木感”或将不利于学生的终身探究学习与发展。调查发现,因湘西地区信息环境较为闭塞,大学生竞争压力较小,致使他们形成对于身边信息正确与否形成漠不关心的“无所谓”态度。但就信源的真实度与权威性上来看,传统媒体优于新媒体,关于国内重大事件等,他们更愿意通过电视等传统媒体获取。

2.6 新媒体的使用与深度思考的关系

调查中发现,37.5%的人存在经常被手机上传播的信息所打乱,呈现出自制力较差的情况。即便是在深度学习的场合中(如上课、阅读等),84.6%的人会被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所吸引,而终止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这意味着在深度学习过程中,碎片化的信息获取行为打乱了原本的学习进程,深度思考的难度加大。

2.7 新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存在明显的第三人效果

“第三人效果”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高估媒介内容对于他人的态度以及行为的影响。通过对于负面“网红”态度调查中发现,有强烈厌恶情绪的群体仅占比6.29%,觉得与自己无关的占比89.5%,非常關注并想成为其中一员的占比1.4%。而对于拥有正面形象传播的“网红”关注群体增多,但86.7%的学生仍呈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对于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学生群体更愿意选择与此类“对象”保持距离,未展现出倾向性,这些“形象”的存在并未对湘西地区大学生产生较强的影响力以及引导力。

他们表示,在信源的权威性、真实性上,更愿意选取传统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途径,对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在内容设置、叙事风格上表现出更为随意的特点,将不利于其树立“权威”的形象;再者,由于新媒体所传播内容缺乏系统性、深度以及亲近性,权威性甚至不如班集体中的“意见领袖”。

他们对于新媒介特定的传播内容,如电影、新闻等内容,86.3%的人认为其所传播的内容是意识形态的展示,具有主观性。62.6%的人承认新媒介传播的倾向性,但这并不会影响到自身的价值体系的构建,对自身的影响较小,存在明显的第三人效果。13.7%的人认为新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并未渗透他国的意识形态,并且自身也不会被其影响。

2.8 新媒介的使用对于新媒介素养教育的认知

自麦克卢汉提出真正的教育在“传媒”那里,而不是传统的学校和教会,应充分运用传媒在受众视听享受过程中实现教化,甚至改造,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问及“你了解媒介素养教育吗”,仅10.5%的人表示基本清楚;46.9%的人只听说过,却不知道含义;42.7%的人表示完全不清楚。当涉及到新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时,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与课堂教育应成为主要渠道,其次为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与家庭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并未意识到家庭教育的价值,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以及学生成长的心理特点,虽然学校教育作为获取知识重要渠道,但是从孩子成长中来看,家庭教育的持续性和重要性,将伴随孩子的一生。

3 结束语

湘西地区大学生对于新媒介的使用、新媒体内容的分析与批判等尚停留在较为浅表的阶段。接触的主要新媒体为手机,沟通与娱乐成为使用新媒体的主要动机。他们似乎开始意识到新媒体的信息需要多加辨别与批判,也感受到来自于多面信息的压力,也可能是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多元价值维度的展示,加剧了他们对于社会的感官刺激的麻木,从而体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新媒体的使用与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关系。新媒体的使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碎片化阅读的趋势。对于新媒体使用造成的碎片化阅读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第一,能够加大受众对于信息量的获取与阅读,有效的利用闲散的时间;第二,接觸多方观点,完善整体认知;第三,碎片化信息的获取很难长期存在于头脑之中,达到深度阅读构建价值体系的效果。在缺乏教师或家长正确引导的前提下,对大学生群体形成独立、正确的批判思维是极其不利的。

在媒介事件发生或媒介人物形象塑造后,他们更愿意当一个旁观者,减少与其的关联度。湘西地区大学生已经意识到提升媒介素养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媒介信息的传播缺乏见解,在大学中,教师与班集体的意见领袖成为他们获得信息以及观点的重要渠道。因此,从长远来看,提升教师的新媒介素养以及提升原生家庭对于新媒体的认知,将成为提升学生新媒体素养水平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彭兰.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大数据:影响新闻生产的新技术因素[J].新闻界,2012(16):3-8.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7.

[3]詹姆斯·波特.媒介素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5-29.

[4]陆晔,等.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37-42.

[5]覃川,李海霞,戚天雷.媒介素养与媒介德育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28-129.

[6]李晓培.美国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爱好者,2013(6):24-26.

[7]魏然,周数华,罗文辉.媒介效果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02-103.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