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微纪录片创作中视听语言的运用

2018-08-28黄慧董晓红樊瑞香

新媒体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视听语言大学生

黄慧 董晓红 樊瑞香

摘 要 微纪录片已成为大学生影视创作的艺术类型之一,大学生进行微纪录片创作有一定的优势。通过分析大学生创作的微纪录片《手心的温度》来了解大学生运用视听语言的程度,建议大学生创作微纪录片时要具备人文情怀,精细制作,不断提高微纪录片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大学生;微纪录片;视听语言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8-0115-03

微纪录片是新媒体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形式的纪录片类型。作为一种非虚构、取材于生活、具有文献价值的特殊艺术形式,微纪录片有着非常高的影像价值,它真实的记录着社会变革和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①。时代的变迁发展,了解传统手工艺和手工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微纪录片《手心的温度》以记录的形式对皮雕技艺展开叙述,通过人物采访呈现皮雕制作工艺,让观众了解皮雕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1 大学生微纪录片创作的优势

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传播的微纪录片是一种篇幅简短、视角平视、主题单一、风格纪实,制作周期短且投资较少的纪录片类型。《了不起的匠人》《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微纪录片不仅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创作微纪录片的热情,他们开始思考以纪实性拍摄手法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年轻的思维去解读当下的故事②。

微纪录片的题材广泛,多表现生活,较容易被大学生观察和真实记录。再加上微纪录片短小精炼的特征,篇幅小、时长短、主题单一、大众化、易操作等特点,降低了大学生微纪录片创作的门槛和标准。

此外,大学生对年轻受众群体的视听习惯和审美需求十分了解,也非常熟悉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他们创作的微紀录片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个性化、碎片化的收视心理。

2 视觉语言的运用

2.1 采用“三分法”构图

手工艺类微纪录片主要拍摄手艺人制作手工艺品的过程及人物采访,场景多为空间较为狭小的室内,摄像师多用“三分法”构图,即把画面横向三分,每一分中心都可放置主体形态,这种画面构图鲜明清晰、简练,适合小屏幕播放。在《手心的温度》这部微纪录片中,当拍摄采访手艺人时,摄像师用“三分法”将画面横向三等分使画面结构和层次体现地淋漓尽致。另外在拍摄手艺人制作皮雕时,用这种构图法将人物的眼睛置于中心点处,并将背景虚化,令画面主体突出、纵深清晰。

2.2 恰当的景别

景别指被拍摄物体在整个画框中所呈现出来的范围,在手工艺类微记录片中景别多为中景、近景和特写。中景可用来交代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和人物的动作和神态,近景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的画面,当刻画人物内心活动时,通过近景观众能看清人物面部表情。在拍摄人物采访时,摄像师用两个机位,中景和近景同时拍摄,一是让观众近距离地看到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表情,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二是为了避免后期剪辑时长时间单机位的画面给观众造成单调和枯燥的视觉感受。

此外,摄像师在片中还多处使用特写镜头,特写可对拍摄主体进行细节性描述,如刻画人物表情、手部动作和手工艺品的细节等。当手艺人一笔一笔雕刻皮雕时,用特写镜头不仅可以表现出皮雕的细节,还真实记录了手艺人的专注,透过手艺人的眼神,观众能感受到手艺人制作皮雕时的严谨与精益求精。

2.3 合适的角度

在微纪录片拍摄中,设计角度至关重要,不同角度表达不同的意图,拍摄角度可分为水平拍摄角度和垂直拍摄角度。

1)水平拍摄角度。水平拍摄角度通常有正面、斜侧和侧面三种。正面拍摄指镜头正对着被摄对象的正面拍摄,被摄主体处于画面中心位置。片中除了人物采访用到了正面拍摄外,为建立画面整体效果,还用正面拍摄记录手艺人刻画皮雕时的动作。为避免正面固定镜头拍摄带来的呆板,并使主体和背景分离开,在拍摄时摄像师将移动镜头和正面拍摄相结合。斜侧拍摄是镜头的轴线与被摄对象的正面形成一定的夹角,斜侧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斜线构图,可加强画面的纵深感和人物的立体感。此外为了扩大画面的视觉容量,让画面产生变化和增加动态感,摄像师使用小光圈将背景虚化,以突出表现主体和环境的关系。侧面拍摄是镜头与被摄对象正面形成90度夹角。侧面拍摄能展现人物位置和空间的变化,有利于突出人物的整体轮廓,再利用小光圈将背景虚化,使主体和背景区别开,以此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2)垂直拍摄角度。垂直拍摄角度指摄像机与被拍摄对象在高度上的落差,从而产生平视、俯视、仰视的画面效果。片中摄像师主要用到俯拍画面,将摄像机的轴线高于被摄对象的视线,自上而下、从高向低的拍摄角度既可以表现空间位置和环境,又可以体现整体布局。通过形成竖线条向下透视集中的趋势,将观众的视线集中到画面的中心位置,利于看清手艺人制作皮雕时的整体动作。

3)变化的运动镜头。因手艺类微纪录片中的拍摄主体多为静态,仅采用固定镜头拍摄会使画面呆板,运用运动镜头有助于画面的流畅和令观众产生愉悦感,片中摄像师主要用了“摇镜头”“拉镜头”和“移镜头”。摇镜头是摄像机不动,摄像师利用三脚架上的云台或以身体为支点作环绕拍摄且匀速运动,既表现了时空的连贯性,又引导观众视线随着画面的运动而获取丰富完整的信息内容。拉镜头是摄像机逐渐远离主体,或改变焦距使画框由近至远与主体拉开距离,呈现出一种较小景别到较大景别的变化。当展现雕刻雏形的画面时,摄像师通过拉镜头不仅将观众视线由马的局部细节引导到整幅皮雕作品上,还制造了悬念并最终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

移镜头是让不运动的物体“运动”起来,有利于表现大场面、大纵深、多景物、多层次的复杂场景。摄像师开篇先运用移镜头介绍工作室的环境和整体布局,并在同一空间中呈现出层次感,让观众对空间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使静止画面产生动感,调动观众的视觉流动效果,使画面不再枯燥乏味。

3 听觉语言的运用

3.1 解说词

在微纪录片中,解说词有解释说明、提炼升华、补充强化、烘托意境和衔接画面的作用。通过解说词的解释说明,观众可以了解到皮雕的起源,并对皮雕工艺有所认识。提炼升华是解说词对主题的阐释,表达创作者的意图,即突出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当画面内容的表现力不够时,还可以借助解说词补充强化画面信息,让观众从解说词中更充分地了解传统手工艺——皮雕。

3.2 背景音乐

微纪录片中背景音乐的选取要考虑与影片主题和风格相一致,既要为主题服务,渲染升华主旨,又要符合影片整体节奏,调动观众的情感。片中一共选用了四首音乐,其中采访段落,根据人物的语速和神态,选了一首节奏稍快的音乐,不仅符合画面内容还让观众因音乐而产生兴奋和欢乐的情绪。

4 画面组接

镜头组接不是将素材简单地拼凑在一起,而是要按照视听语言的规则、观众的思维逻辑、创作者的意图及目的进行组接,分为无技巧组接和有技巧组接。

4.1 无技巧组接

该方式指不使用任何电子特技,直接用镜头剪切点的自然过渡来连接镜头。无技巧性组接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逻辑关系来进行镜头的切换,可利用景物、动作、情绪等转场,利用出画入画转场,利用特写、虚镜头转场,利用字幕、音乐和解说词转场,还可利用相似物体等方式转场。片中多处利用人物动作进行切换,手艺人走刀线这个动作,剪辑人员运用了上下连贯的两个动作将两个画面进行有效组接,前一镜头用中近景呈现要落笔的预示,下一镜头则已是落笔开始雕刻的特写镜头。不仅吸引了观众的视线,还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而且画面的组接不会引起观众的察觉,更好地消除画面在切换时所出现的跳跃感。

另外剪辑人员还利用解说词来切换场景,如解说词“其工艺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古老而辽阔的大草原,如今皮雕画除保持古朴韵味外”,前一句说的是草原,后一句说的是皮雕画,剪辑上选择了一组草原的航拍鏡头和手艺人制作皮雕时的画面。这两组画面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景别的切换,并且两个镜头都是运动画面,在进行画面组接时还遵循了“动接动”的镜头组接原则,使两个镜头衔接恰当,自然流畅。

4.2 有技巧组接

有技巧组接指通过现代电子特技生成的技巧性画面来实现两个镜头的连接。利用有技巧组接,使镜头间的组接愈加灵活,为受众提供更好的视觉效果,主要包含叠化、淡入、淡出、溶解等方式。淡出指一个段落最后一个镜头画面渐渐变暗至完全变黑,淡入指下一个段落第一个镜头的画面缓缓出现直到正常的亮度。片中介绍皮雕历史即将结束时,使用淡出让观众知道这个段落将要结束,且不会让观众产生不适感。接着使用淡入告知观众下一段即将开始,这样也给观众一个心理准备,如果不使用淡入直接过渡会造成突兀。片中剪辑人员还使用了叠化,即上一个镜头在单人制作皮雕画面隐去的同时,下一个镜头已出现两人同时制作的画面,这样的转场方式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转换和时间过渡,使片子不会拖沓冗长。

5 大学生微纪录片创作的建议

5.1 注重前期调研,确立主题

《手心的温度》这部微纪录片虽然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但对工艺价值和人文精神的呈现还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创作者对拍摄对象的观察还不够,前期调研不充分;另一方面是创作者对微纪录片的定位不明确,致使片子的主题思想不够高度,信息量不足。大学生创作微纪录片首先在选题上要体现文化性,这需要创作者具备人文情怀,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对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有担当意识。其次要做好前期调研,对拍摄对象、场景、受众有充分的了解,做好道具服装等细节性设计。在此基础上确立主题和剧本结构,理清风格、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最后要做好策划,特别是商业性质的微纪录片,策划有助于创作者从整体上把握微纪录片的创作主旨和过程。

5.2 写好解说词和分镜头脚本

撰写解说词是大学生微纪录片创作中最难的内容,创作者常犯的错误有主题模糊、内容空洞、拖沓冗长、声画不匹配等。解说词具有文学性和思想性,这需要创作者有相应的文字基础和写作功力,注重思想提炼和情感表达,并促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还要注意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分镜头脚本的撰写影响着整部微纪录片的制作水平,它是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标准。创作者撰写分镜头脚本要注意画面内容的形象具体,镜头景别丰富,体现视听思维和造型思维。根据前期勘景还要做好镜头调度和机位设计,使镜头契合主题思想、反映人物、突出主体,运用蒙太奇思维连贯画面,呈现叙事时空,做好声画配比。

5.3 精细化制作,提升视听美感

微纪录片仍具有纪录片真实的本体属性,但长镜头和远景不利于受众通过小屏媒介进行移动观看。因此创作者在拍摄阶段,首先要选用高清摄像设备,辅以相应的镜头,运用中近景和特写镜头真实记录,以保证高质量的画面。其次要考虑画面的动态性和层次感,巧妙地设计构图,突出视觉重点、展示空间环境,塑造纪实美感。再者要运用好拍摄技巧,合理地运用运动镜头,丰富画面信息,引导观众视线。最后要处理好色彩和光线,它们可以增强画面质感,营造氛围意境。

在后期制作阶段,创作者运用蒙太奇手法进行剪辑能增强微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力,除了用叙事蒙太奇外,还要在创作时利用表现蒙太奇来调动观众的情绪,满足观众的情感诉求。剪辑时,要注意叙事的连贯性、景别的变化、声画匹配、剪辑节奏等问题。创作者易忽略声音处理,一定要根据微纪录片的主题和风格来进行配音和选取背景音乐,利用听觉语言丰富画面内容。此外,为了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还要在特效包装上给观众带去视觉冲击,但切忌杂乱无章,过于花哨。

总之,大学生创作微纪录片要善于观察生活,对生活有独特的见解和敏锐的判断力,能用镜头真实地记录生活,为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做好视听化的表达。

注释

①史青:《中国微纪录片探究》,河北大学,2015。

②王乐:《高校微电影创作现状研究》,上海戏剧学院,2015。

参考文献

[1]郭威.微纪录片的创作发展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2]汪晓林.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对传统手工艺保护的应用[D].杭州:浙江传媒学院,2016.

[3]于飞.人文纪录片创作——纪录片《东巴文》编导阐述[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

[4]陈阳.PGC+UEM:微纪录片的生产模式创新——以《了不起的匠人》为例[J].中国电视,2016.

[5]邵清风.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视听语言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从小说影视化浅析文学语言与视听语言的异同
简析电影《红气球》的艺术化分析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
《钢琴师》:一个时代的诉说
寻找失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