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融合发展中编辑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2018-08-28闫娇郭磊李献凯

新媒体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传统出版素养互联网

闫娇 郭磊 李献凯

摘 要 编辑是出版业的主体和核心竞争力。在出版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出版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时期对编辑的核心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出版融合发展中编辑应具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的政治素养,以完善知识结构为动力的终身学习意识,对海量信息的有效甄别与整合能力,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基点的职业追求,跨部门、多主体的沟通协作能力。编辑人员要紧随时代潮流,敢于流变,善于改变,充分搭好“互联网+”这趟快车,逐步实现文字型编辑向全能型编辑的顺利转变。

关键词 出版融合;传统出版;编辑;互联网;素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3-0103-03

当今世界,科技几乎发展到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地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各项高科技产物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众多行业借助互联网的便捷和大数据的平台,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出版行业也不例外。在经历早期木与石、布与帛、铅与火、光与电的变革之后,出版行业顺势搭上科技快车,开始了数与网的洗礼。“出版+互联网”“出版+无线移动”“出版+IT厂商”等产业间的融合愈发频繁,电子书、MPR出版物、现代纸书、数字教育、有声读物、AR出版物等各种数字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点读笔、智能手机等阅读方式数字化、碎片化、多元化,无可厚非,经受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的洗礼,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出版融合已然成为当今出版业的新业态。

编辑是出版业的主体和核心竞争力。在出版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编辑所处的出版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编辑的工作方式、对象、手段也随之发生很大改变。

其一,编辑与读者要有互动交流。传统纸质书的编辑,工作侧重于选题策划、稿件审定和编校,与读者交流互动的机会很少,只在前期市场调研、后期新书发布时可能才会融入与读者交流的环节。传统图书经出版社发行后,从省级经销商到各个代理商,层层传递之后才能到达读者手中,这使得读者分布较为分散,编辑触及读者尚且很难,与读者互动更无从谈起。出版融合打破了这种单线条的工作方式,个性化的互动阅读将编辑、作者和读者放到一个平台,互动使得读者对图书的反馈一目了然,让编辑更加清晰精准地了解读者的真实需求,从而在纸质出版物中配套多元的资源与服务或提供其他类型的数字阅读方式,以满足读者更加精细化的阅读需求[1]。

其二,编辑要注重图书的立体开发。时代赋予了读者更加多元化的阅读渠道和阅读平台,便捷的阅读方式使得编辑的工作也不再囿于纸张有限的展现形式。新的呈现方式促使编辑创新工作方式,更加注重图书的策划环节,增强图书的市场意识,要将传统出版单一、平面的呈现方式逐渐转变为新媒体多维度、多手段展现内容的優势,注重图书的立体开发和利用,丰富开发的种类,使图书实现价值增殖。

此外,身处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编辑接收的信息海量而庞杂,新技术、新思路层出不穷,与其他部门、机构的有效沟通和互动,读者、作者和编辑交流平台的构建和使用等,这些要求促使新时代的编辑要从文字型向全能型逐渐转变。

出版融合是互联网时代繁荣文化产业的一次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也是新时代中国出版行业的一场空前的革命。出版融合大背景下,编辑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不至于被时代车轮所抛弃?

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的政治素养

政治敏感性是编辑人员永不松懈的一根弦。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迈入新时代,出版格局日新月异,文化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时期人民群众对出版品质的要求逐渐提升。编辑人员对精神文化内容进行审读、选择、加工,不可能脱离政治,也不可避免要为一定的政治服务,具有一定的政治思想倾向。编辑人员要以始终提高政治素养为己任,与时俱进,自觉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将纲领性文件中对我国出版事业的指导思想和服务方向作为编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下,编辑人员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将其贯穿编辑工作始终,深入学习、认真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尤其是关于文化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2]。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辑要把个人力量凝聚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大目标、大背景上来,并将理论贯彻落实到编辑实务中去,让十九大精神在出版工作中落地生地,化为出版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编辑人员作为引领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新技术,用互联网思维和融媒体意识武装头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精心策划出反映时代背景的,提高人民文明素养、道德水准和思想觉悟的力作佳作,讲好中国故事,引领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2 以完善知识结构为动力的终身学习意识

坚持学习是编辑人员永不过时的话题,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媒介技术不断更迭、新的出版形式层出不穷、科技知识日新月异,这要求编辑人员要跟上时代潮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坚持深入阅读,自我充电,能懂会用新技术,才会不被新时代淘汰。

2.1 拥有完善的知识结构

新时期的编辑要拥有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编辑这个职业覆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所有学科,这要求编辑人员既是“学科专才”,有自己擅长的、深耕的专业,能够进行本学科的选题策划,与作者顺畅对话,指出书稿在内容质量存在的问题;又要是“学科通才”,拥有广博的知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恰如其分地处理多学科交汇融合的稿件,避免犯低级错误,贻笑大方;还要是“出版专才”,从编辑出版专业的角度出发,告诉作者怎样把一本书做成符合读者期待的作品。同时,编辑还要懂营销。营销是联结出版社和读者的桥梁,编辑人员要懂得线上线下立体化营销的策略,与读者无缝对接,多渠道、多源头、多手段向读者推介我们的图书,提升出版社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2.2 坚持深度阅读

阅读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新时期的阅读可分为两种:浅阅读和深阅读。手机、网络阅读是“浅阅读”的范畴,科技的发展使得浅阅读多元化、碎片化、群圈化。新的阅读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得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但也存在弊端,比如阅读不够精深,浅尝辄止、走马观花,不能深入精髓,疏离经典、难成系统。读者在海量资讯中的一目十行、快速阅读带来的是人心的浮躁、精神的空虚,从而輕易抛弃阅读本身修身立己、提升自身的初衷[3]。因此,新时期的编辑要实现自身提升,就必须坚持深度阅读,要潜下心去,利用零碎的时间去读一些难懂的、吃力的、有深度的、经典的书,阅读过程附加我们的思考、积累与联想,提升决断力和判断力。同时,编辑要明白,出版融合是提升读者阅读体验的手段和方法,阅读本身带来的心灵净化、思想启迪和人格提升是任何媒介、技术无法取代的。

2.3 能懂会用新技术

新时期的编辑要学会使用新技术。会上网不代表具备了互联网思维。出版融合时期,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数字技术以裂变方式发展,技术飞速进步,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求编辑人员必须树立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观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学习并使用新技术,并将技术融入到编辑工作中,如基于武汉数传公司RAYS技术的现代纸书、深圳天朗科技公司开发的MPR出版物、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朗读者》AR图书等,都是技术与出版有效融合的典范。编辑人员要不断提高从涌现中的新平台、新技术中捕捉商机的能力,逐步培养互联网思维和融媒体意识,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4]。

3 对海量信息的有效甄别与整合能力

中宣部出版局原巡视员、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刘建生在谈到媒体融合时强调:“媒体融合,解决的是产品多样化、快捷化、多渠道、多层次的问题,改变不了内容的本质属性。对于出版内容而言,数字化依然是依附于神的形,是外在的改变,形式的改变,非本质的改变。”这说明,内容为王是在任何出版阶段都是颠扑不破的铁律。互联网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接受海量的信息资源,但如何从瞬息万变、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甄别科学的、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整合加工利用,是新时期的编辑人员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

3.1 保持高度的信息敏感性

编辑曾被称为“信息加工工程师”,新时期的编辑要对信息具有较高的感知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尤其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编辑更要保持高度的信息敏感性,能够及时、敏锐地捕捉到与出版联系紧密的信息,并有效地收集整理运用。

3.2 信息甄别

如何在信息时代沙里淘金,对编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现在互联网推送的大量信息没有经过专业人员把关,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内容质量良莠不齐、杂乱无章,编辑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归类,判断数据或事实是否属实,统计数据是否符合逻辑,来源渠道是否权威,内容是原创还是转载,逻辑描述是否正确,言论是否片面或绝对等,编辑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对海量信息做出合法性、真实性和逻辑性等的判断,剔除虚假错误信息,获得准确的、真实的信息素材[5]。

3.3 信息整合

信息整合是将编辑经过甄别之后获取的真实资料进行筛选分析、优化组合、综合利用、加工创新和创造的过程。编辑根据科学客观的统计数据,分析出图书市场的走向,为选题策划提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以便于挖掘出潜在的选题和作者,确定精准的读者群;根据大数据得出的读者分布概况,确定精准的内容投放和读者定位;关注权威网站或权威专家学者的微博、微信,挖掘当下的学术热点,为选题策划提供及时客观的初始资料。同时,编辑要运用互联网便捷的检索方式,避免内容和选题同质化,挖掘展现出版社品牌的、覆盖面尽量广泛的个性选题。

4 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基点的职业追求

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永不过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到:“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是手工业者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理念。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工匠精神的诠释越来越宽泛,各行各业都需要工匠精神。新时期,工匠精神更是编辑主体不可或缺的文化意识[6]。

编辑是出版产业链中除作者外最具有创造性的环节,每种图书的内容表现、体例格式、版式类型、设计风格都可以在编辑人员的主导下千变万化。编辑人员的专业背景不同,研究领域、活动范围、关注对象、作者资源也大相径庭。但不同的能力、态度、作风和心态,决定了图书不同的品质。每种精品出版物背后都蕴藏着编辑人员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和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7]。

现阶段,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持续渗透、广泛应用,呼唤编辑主体弘扬工匠精神,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创造出版精品。精品力作的出版需要一个具有高度耦合、配合默契的生产链条。从产品策划到组稿、编校、印制、发行等环节,传统出版只由出版社、作者、印刷厂、发行商等单元构成,而新媒体出版则融合了IT厂商、互联网、移动平台等新元素。参与主体的变化要求编辑既从整体上进行产品把关,注重出版时间节点、产品质量、产品投放、用户反馈,又在微观上抓好每个细节,关注产品形态、版式设计、导读文字、印码位置、互动问答等,还要统筹好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的力量,层层把关每个出版环节,保证精品出版物的出版流程像高度咬合的齿轮,严丝合缝,最终实现链条的有序、顺利运行,推出精品力作。

5 跨部门、多主体的沟通协作能力

曾几何时,编辑工作被认为是“剪刀加糨糊”,这显然是对其工作的误解。编辑工作不是机械的文字加工,而是集加工、创造和协作于一体的综合体现。传统出版中编辑需要与作者、审校、印制、发行等各部门有效沟通、协作,从图书的策划、组稿到编辑加工、校对、印制乃至发行,基本每个环节都参与,但工作重点放在书稿的编辑加工环节,后期的印制、发行、市场反响、读者反馈等的参与度很低。而且,各环节也是单向的,彼此之间没有互动,这容易造成编辑人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手中书”的局面。

新时期,大数据和互联网运营方式渗透到出版生产流程中来,通过平台搭建,将出版单位、作者、编辑、数字中心人员紧密联系起来,使多方共同参与到内容制作和审核中来,各自发挥优势,共同做好数字内容的建设。现代纸书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读者通过扫描现代纸书上的二维码,可以实现与其他读者、编辑、作者之间的交互,出版社可以对读者扫码所获取的大量行为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形成详细的数据报表、数据分析等专业调研报告,共享给编辑,反哺到内容生产环节,为编辑做书提供数据支持。

出版融合将编辑的目光从稿件編辑加工中解放出来,开始通盘考虑图书出版的全流程。编辑成为多媒体产品的统筹工程师,有效串联起与作者、读者、出版单位、印刷厂、IT厂商、数字中心等相关部门或主体。通过自媒体等移动互联终端建立一个开放的交互式的社交网络,编辑足不出户即可完成与各融合主体的互联互通互动。同时,编辑与作者、读者、审稿专家、编辑同仁及印刷、数字中心等沟通时也需要一定的社交技巧,针对不同的对象,遵循一定的社交礼仪,实现各环节间的无缝对接,促进出版流程的顺利推进。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出版融合终将成为传统出版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处于出版工作中心环节的编辑人员要紧随时代潮流,敢于流变,善于改变,主动改变,掌握新时期编辑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调整心态,转变观念,充分搭好“互联网+”这趟快车,逐步实现文字型编辑向全能型编辑的顺利转变。

参考文献

[1]白立华,刘永坚,施其明.基于RAYS系统的“现代纸书”出版运营模式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7(11).

[2]周国清,朱美琳.新时代编辑主体的核心素养与使命担当[J].中国编辑,2018(4):4-8.

[3]周国清,陈暖.智能化时代我们如何阅读?[J].出版广角,2017(306):35-37.

[4]甘慧.浅谈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业的进化与变革[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04-27.

[5]张琴,付一静.自媒体时代编辑的核心素养研究[J].中国编辑,2018(3):46-50.

[6]段乐川,姬建敏.工匠精神:编辑文化的精神坐标[J].出版广角,2017(306):28-30.

[7]孙严冰.浅谈科技图书编辑的工匠精神[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02-02.

猜你喜欢

传统出版素养互联网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推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
“互联网+出版”的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