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濡化视域下中国武术的传承研究

2018-08-28杨闯

武术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传承武术

杨闯

摘要:中华武术历经千年连绵不断,并一直焕发着耀人的光彩,武术文化传承在延续着其跳动的生命脉搏。当今社会是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滞留并驾齐驱,如何面对武术文化传承发展诉求当为中华儿女为之探讨与研究的行为风向标。文章从文化濡化视域出发,利用文化学理论,并查找大量文献资料,探讨武术文化的濡化方式与濡化意义,进而续写当今武术文化的传承新范式。

关键词:文化濡化 武术 传承

“文化需要传承,传承方能延续。”文化濡化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机制理论,在凸显文化继承与发扬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表现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使得某一文化能在历史的演进下薪火相传,更是强调传承过程中“变异”与“进化”的发展积淀模式,使得这一文化呈现出曲折中前进的演化形式,这正是武术文化传承所需求的。

1武术文化的濡化方式考究

作为一个舶来的人类学概念,文化濡化在文化学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亦可作为一种文化理论来为文化学研究提供理论演绎。文化濡化是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于1948年出版的《人及其工程》中首先提出并使用的一个概念,其核心是文化的习得与传承,原指通过年长一代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向年轻一代通过引导、指示,使年轻一代接受文化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文化传承机制,随着时代的演进发展,文化濡化释义得到更为详尽的诠释,使传授主体变得更加广泛,濡化渠道更加贴近于文化发展的诉求。

1.1纵向的武术文化濡化方式

以时间流逝作为传承方式的一种纵向跨度,沿袭千年的中国师徒文化传承大概是较为具体的,有意识的武术濡化延续方式。“以传习某种技艺为纽带而组成的师徒传承,几乎是所有文化艺术门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一切有历史跨度的,以经验认知为主导的文化事实,必然交付这种延绵。”作为一种技艺的武术,无不在这种传承方式下焕发出强韧的生命力,延续千年而蓬勃发展。“口传身授”不仅作为武术技艺的传递过程,也是一种文化濡化的过程,构建相对完善的师徒传承体系,创新与“进化”是这一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濡化的进程也就是习得与传承,再习得與传承的纵向发展模式。文化传承本身就是濡化的过程,而过程的主体是人,基于后天习得的武术文化经过“变异”与发展,创新也就应运而生,在经过传承濡化,是为文化发展的理论思维理想化进程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家”的观念根深蒂固,“血脉传承”在这种“家本位”传承方式中尤为凸显,几乎渗透于思想维度的各个范畴。武术作为一种技艺,不仅在谋取自身利益上有着一定的作用,在提升自我社会地位方面也建构出独特的功效,所以武术可作为家族的“传家宝”,甚至有“传男不传女”的行为意向。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术的广泛传播,但也保持了武术精英化与神秘化的文化发展指向。

1.2横向的武术文化濡化方式

横向的濡化方式展现在同代或者其他“平等”交流者的文化濡化中,在浩如烟海的文化海洋中交流往往意味着文化的习得与创造。正如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在不断超越自身本能属性的文化习得层面,再不断演进自身的文化属性与价值理论,这是一种循环而又发展的濡化行径之一。“中国武术我们民族伟大、厚重的文化,联系着我们古老、悠久而又清晰的血脉,昭示着我们民族精进、不屈和宽广的精神,乃是华夏文明的见证。”相较于技艺的濡化传承,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濡化更为重要,一方面武术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对思想品行极为看重,另一方面,社会价值取向需要品行端正的文化继承者,辐射更为理想化的思维行径。

当代学校教育是贯穿于文化濡化过程两种方式的重要场所之一,无论在教师的指导与教化中,还是在学生的交流与碰撞里,亦或是混杂的濡化方式中。“文化的碰撞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的碰撞,文化的沟通如果说是有意义的,恰恰就在于它有一种价值观念的交流和共享。”交流与碰撞对文化的“进化”作用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武术教育的功能的承续是学习武术濡化的重要内容,通过代代相传学校武术的精神内涵,彰显出学校武术是什么的本质界定。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武术,对整个习武学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武术行为对其身体的影响作用,学校作为武术濡化过程的重要场所,在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延续过程中发挥着有效力。学校武术文化传播作为两种传承方式结合的理想场所,在濡化进程中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发展形态,一直承担着培养社会接班人的重任,并受到社会的尊重与人们的支持,并且不会因为时代的更迭而产生大的变动。

2武术文化濡化的传承特征考究

2.1身体技艺的循序渐进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优良的道德内涵,技艺与礼仪并行不悖。统摄武术学习过程,首先接触的是技术层面的学习,先学其形,“依葫芦画瓢”就是这个时期学习状态,虽然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但认知层度还是只停留在表面,但文化的濡化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于无意识中“润物细无声”,而古之歇后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武术这一习得过程的形容是较为体切的,与之相比,武术道德濡化功能的体现也呈现出这种趋势。“武术教育本身就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当然,武术的习得也是传承的一部分,并随着演进与发展,习得与传授交相辉映,而对于濡化功效而言,学习武术不仅是身体上的练习,更是精神上改造。

武术是一项广泛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成果的体育项目,这些文化成果被武术融会贯通地运用于肢体符号之中,成为人们的身体活动内容。“由于掌握武术技能颇费功夫,自然是磨砺人的意志,塑造人的仁义,培养人的守道之良方。”武术的濡化从习武之初就开始发挥作用,并不断对人进行改造与潜移默化。中国武术不仅是一门纯粹的技艺,更是一种教养人、濡化人的文化形态。在接触武术并通过自身学习与感悟之后,可以在自身各种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并且具有一定的武术道德色彩。“中国武术舞动的技艺之弦不仅演绎出的是一种人体文化,同样鸣奏的是一曲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主旋律的君子之歌。”君子身上所包容与承载的品质,诸如侠义、勇信、仁礼、坦荡等等,无一不是武术追求的价值和伦理。当然,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学习的过程。接触与学习武术之后,人们会有意或无意的把武术中各种礼仪运用到日常行为之中,作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文化,武德濡化不会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自身活动范围内,必然是有着自己的行为价值,有着独特的思想进入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习武之人可以把武术的濡化内容运用到日常行为规范之中,这对人自身的精神与品质的塑造是较为重要的。为自身人格的构建梳理方向,为孕育出高尚的品质提供有力支撑。

2.2思想道德的终身濡化

知识的认知总是在不断的学习之中逐渐增加,学识的积累也是靠着不断的磨练学习来获取,思维的转变更是需要长时间的思想教化来进行升华。同样,武术对人们的濡化作用及影响也是在不断习武之中逐渐积累的,首先体现在自身的行为规范之中,然后扎根于自身的思想意识,并能潜移默化影响他人。武术所关注的是对人心灵的整体塑造,无论是道德伦理还是情感体验,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行为意向,武术所展现的濡化价值是不可过量的,这种濡化可使习练者得到一种全面的转变,从而获得一种新的品质。通过对武术的学习,技艺与礼仪,可谓是先学艺,后懂礼,思想上觉悟是一种至高的道德感悟,不仅仅是自身的一种精神品质的升华,更是对生命的一种体悟。

“在传统武术理论中,一直把‘运到有形归无迹视为武学的最高境界,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多义性和不可穷性。”当然,在教育方面也可以把这种境界运用到濡化层次之中,行为规范做渗透于各个角落,把行为规范烙印在思维方式之内,这就会变成潜意识行为方式,也就是“运到有形归无迹”。武术的濡化内容深入到思想层面,不仅在规范自身行为方面有所突破,更是于社会有着深切的武德之心。思想层面的觉醒是有着意识把控自身的情感流露,是浸润于武术品德的思想维度,更是文化熏陶下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受到情感的濡化之后,必然能与他人进行情感沟通,与他人达到情感的融合,行为上达成认可,思维上产生火花,于自身,于社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3在遗传中变异:中国武术文化传承再审视

3.1个体的行为意向表达

文化是一种积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垒砌起厚重的文化之墙,经过历史的演进,又不断增加厚度与高度,但这种堆砌虽说是不断进行的,也需要认真思量与考究根基的稳固,所以文化的积淀也是需要层层的筛选。武术文化坐落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与丰满,但“对于武术文化中的精髓和糟粕必须‘扬弃”。基于文化选择性的考究,武术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应更趋近于标准化与具体化,而对于个人传承层面,武术文化又更趋近于责任化,是认同后建立的责任意識,不仅因为个人意识的自我认同机制,更是对于优良文化的一种情感表达。

个人在于社会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与创造,对习武之人来说,武术带来的不仅是思维意向的熏陶,更是与人和善的一种处事态度,深入考究武术人的思想维度,展现的是一种文化传递责任与义务,也是濡化中所呈现的意象表述。在传统社会所营造的特殊场域下,武术汲取了各家思想文化只精髓,并作用于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的丢失也数见不鲜,这是社会、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结果,这种结果导致武术文化陷入“精英传统人”锐减,濡化程度不够的尴尬境遇,基于个人的行为方式表达,这有待于武术文化的更深层次的思维教化,“也是体现在‘后继乏人的‘反思性判断,在历史纵向空间下做出对比性结果,这种判断不仅是传承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且是武术文化传承主体的确认。”基于个人角度的武术文化传承,不仅是在习得方面的“全盘接受”,更是在传承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思考,精英化与系统化进行传承。

3.2社会群体的意向审视

“对于社会而言均衡是相对的,而变迁才是绝对的、永恒的”社会变迁的同时也会引起文化的随之改变,相应的文化传承方式与途径也会遭受一定的影响。而这种改变是无法逆转的,对这种社会变迁所引发的武术传承场域的变化,只有被动适应和主动调试。一方面武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方面又面临着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发展郁结,如何调试这种矛盾性问题是当今武术文化发展的重大难题。”武术文化的传承过程也是传统文化元素的延续,新文化的植入,异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融合构建,这个过程也正是“发明、积累、传播和调试的武术文化建构过程使武术具有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预示着武术文化演进过程是紧张和充满冲突的过程。”武术文化是传统优良文化之一,是基于人的社会文化形态,对于社会群体而言,薪火相传往往不仅是“留根”,更是文化传递的责任与义务,是对得起“老祖宗”。不可否认的是,群体的文化诉求改变也意味着文化的价值改变,而这种诉求往往并非文化传承发展的诉求,这也就产生了文化传承的郁结困境。所以,武术文化何以满足当今群众的价值诉求也成为了武术传承亟待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传承武术
中华武术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武术
对外武术专门人才培养初探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