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信息化课堂 引领学生学好历史
2018-08-28张凤娟马斌
张凤娟 马斌
摘 要 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对如何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容量、突破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 初中历史;信息技术;PPT;微课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5-0049-02
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成果。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立足于教学实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历史书本的整合教学,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降低历史学习的难度,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2 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堂教学容量
为了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扩充知识容量,并通过有效方式让学生吸收理解,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板书往往会占据大量的课堂时间,所以要想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是非常困难的,时间也不允许。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发挥其突破教学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教师应结合丰富的信息数据库,从而尽量拓展教学容量,同时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
如在教学“戊戌变法”时,教师可以融合信息技术中的声音、形象、图画、视频等元素,让学生观看“百日维新”的全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戊戌变法。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提前利用信息技术对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整理,整合成完整的教学课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论述,促使学生深入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实施教学,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有效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此外,在进行历史知识点复习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点按时间等顺序排起来,制作成一目了然的图片,然后给学生展示。这样不仅扩大了课堂容量,而且更加形象直观地把知识点按规律展示给学生,可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3 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由于很多历史事件是在以前的历史背景和特殊条件下发生的,而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当前的认知水平相比,这一特点不但给学生理解历史、掌握历史带来困难,而且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1]。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教学方式和手段的限制,对于抽象的历史知识只能进行理论讲解,而初中生的思维又以形象为主,因此往往不能理解抽象性较强的知识点,导致教学中出现诸多难点。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历史知识进行优化与整合,让抽象的知识以具象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的距离,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在教学“西安事变”这一内容时,其中涉及“西安事变是我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转折点”,学生对这一表述不能深刻理解。教师可以拿出一点儿时间给学生播放电影《西安事变》的片段,通过直观声动的方式展示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让学生对日本全面侵华、中国陷入亡国危机这一历史背景形成初步认知,加深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从而轻松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再如在教学“战略大决战”时,对战略地图的分析是教学重点,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地形图来分析战略形势,此时信息技术就显示出了巨大优势。通过声形兼备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和领悟我国军事家的“运筹帷幄”和“大智慧”,从而有效克服了教学难点。
4 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初中历史具体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教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正所谓“善得其法,事半功倍”,只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生良好的信心。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授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总结能力等。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则可以达到这个目标,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在应用信息技术辅助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简短的视频,通过简短的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个或两个知识点,并且通过视频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
如“鸦片战争”这一内容的教学中,重点是“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而难点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为了帮助学生攻克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以PPT和视频为主的微课,首先归纳条约中“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这几个方面,然后依次呈现其他内容:先用PPT的形式展示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示意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中国所割让的香港岛的地理位置;然后用PPT呈现《鸦片战争示意图》,让学生找出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最后用滚动播放的形式,分析阐述这些通商口岸地理位置的优势,从而让学生能够理解表面上中国有着自己独立的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控制,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都在悄然壮大。
通过观看视频,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认知中国的历史进程。
5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2]思维代表了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概括,是对客观事物发展的内在属性及根本属性的探究与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时效性原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模拟书本中的历史场景,实现历史再现。教师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在创设真实历史情境的同时,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善于打造可以调控的、有助于学生思考的教学环境,并把控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让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而服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如在教学“经济大危机”时,课文中对于美国经济危机的大爆发,仅仅提到了爆发的原因和影响,没有对美国经济危机与世界经济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清楚解释,所以导致学生无法深入把握美国经济危机的实质,更难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判断。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对本课知识进行适当补充,还可以播放其他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又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辛亥革命》的片段,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真实地感受当时的“血染黄花岗”“武昌城首义”“阳夏保卫战”“创建共和制”等几个历史事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辛亥革命所产生的根本原因和深远影响,让学生对中国革命进行理性思考,锻炼他们的历史思考能力。
再如在教学“朝鲜战争”时,可以播放影片资料《抗美援朝战争》,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双重刺激,让学生在感到形象、直观、生动的同时,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信息技术具有呈现力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等优势,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直接为学生再现当年的历史事件,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归纳、整理能力。
6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历史教学承担了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但是要想达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教师的说教是难以实现的[3]。初中生正处于情感观和价值观快速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信心。
中国近代史实际上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电影《林则徐》的片段,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当时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以及鸦片给整个中国带来的危害与灾难。通过这一教学手段,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这句话的含义,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无形中渗透了禁毒教育。
又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可以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的片段,用生动直观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激烈战况:战场上硝烟四起、炮火连天,爱国官兵们浴血奋战,邓世昌更是率领全舰官兵直冲敌旗舰,视死如归。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切身体会热血儿郎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7 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课堂容量、突破历史教学的重难点,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思想,积极尝试和应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优势,引领学生徜徉于厚重的历史教学之旅。
参考文献
[1]李琼.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程有效整合的途径分析[J].内蒙古教育,2016(18):86.
[2]郝秀英.初中历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J].中小学电教,2015(2):60.
[3]王佳楠.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歷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6X):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