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开放的“边界”思维
2018-08-28苏梦楠
苏梦楠
2018,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金融业和金融市场也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过去的40年,中国金融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高度集中的金融调控体系到市场化调控、从中央银行体系的形成到中国货币市场的产生……中国在金融领域取得的众多显著成就,让世界逐渐对中国“刮目相看”。
今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牵动着许多金融业界人士的心。新一年以何种方式发展金融,何种措施监管金融,这将决定和影响未来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金融市场。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中国将大幅放宽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市场准入;11日,易纲行长宣布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明确了包括大幅度扩大外资银行业务范围、把互联互通每日额度扩大、争取于2018年内开通“沪伦通”等在内的12条金融业开放措施。
若能总结一句话,毫无疑问,这句话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我们能预示到,中国新一年的金融界一定会出现许多新面貌,一项项政策与措施的落地也体现了中国的经济自信与金融自信。
为什么2018年这么重视金融开放?有学者分析,这与三个方面有关。
一是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业走向世界的需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国际化也进入关键阶段。开放中国金融业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金融业走出去、外资金融业走进来双赢局面的必要前提;二是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缓冲期来临的履约践行。目前中国经济已基本有能力抗击外来经济波动,已是全面开放金融业的一个良好时点;三是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设立强化了统筹协调监管,为对外开放做出制度保障。
但金融开放不等于金融放开,如果金融机构在面对金融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没有“边界”思维,那么一系列弊端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虽然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已经具备了对外开放的条件,但我们还记得韩国在国内没有建立有活力的、市场导向的金融体系之前,就向外资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导致“混乱局面”。迈出金融开放的第一步,是要维护好金融市场秩序,保障经济稳健发展。只有这样,金融开放的“根基”才会更加牢固。
而第二步,则要充分认识到,成功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开放不是一个自由放任的过程,而是一个政府积极参与和引导的过程。政府只有在金融开放的背景下后续加强引导,才能避免“金融危机”发生。
与此同时,外资不是“救世主”,若“偏激”地期望外资来解决国内金融现有的问题不现实也不科学。
与以往相比,此次金融开放的一系列举措具有全面覆盖的特征。“开放的领域既包括银行,也包括证券、基金管理、保险公司。在本次调整中,证券、基金管理、保险公司的投资比例放宽至51%;从出资比例和控制程度上看,金融机构未来均有可能成为外资绝对控股或者外资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排除一部分金融机构会“剑走偏鋒”。
不论怎样,金融开放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国内的借贷文化和政府的监管能力。只有金融监管的能力和水平与金融创新发展的速度相匹配,中国才能更有底气地向世界敞开大门,资本市场和金融竞争力的水平也会逐年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