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信息技术重塑初中地理教学
2018-08-28周晴晴
周晴晴
摘 要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呈现动画模拟和演示过程,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初中地理教学实际出发,对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 初中地理;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资源;电子地图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5-0023-02
1 前言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的有机整合,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个感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动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应用等,更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学效率[1]。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将其合理渗透到地理教学中,让地理教学改革再上新台阶。
2 巧妙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自主预习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完全可以独立预习。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兴趣爱好,合理安排预习任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询和学习,让学生结合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确保课堂信息传递任务的顺利进行。如在教学“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时,课文内容对世界语言和宗教进行了总体介绍:在世界语言这一部分中,对汉语、英语、法语和拉丁语等语言的使用范围进行了重点讲解;在世界宗教这一部分中,重点讲解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这样的知识理论性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预习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此类预习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轻松。
又如在教学“世界的气候”时,这一部分主要涉及世界各地气候的地区差异性,以气温和降水分布为主要铺垫,但又不是简单的气温与降水因素的叠加呈现,所以这一部分的学习属于温故而知新。为了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简短预习视频,通过教师师上传和学生下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教师可以提前制作“气温曲线图的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和阅读”“气候和降水量变化图的阅读”等一系列的视频课程体系,便于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读图、解图、画图、用图的能力。
3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地理知识抽象性强,对于刚刚接触地理知识的初中生而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海陆变迁、地球自转、公转等,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理解,是地理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在没有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之前,只能通过教师口头讲述,不但会导致教学氛围枯燥乏味,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会阻碍学生理解,教学效率大大降低。多媒体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和文字于一体,可以形象生动地模拟抽象的地理现象,如地壳升降、板块漂移、天体运动等,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降低思维难度;另一方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一举两得。
如在教学“地球和地图”的时候,知识点琐碎,而且彼此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晕头转向,如西半球和东半球分不清,“西经”和“东经”不会判断。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动画技术模拟地球运转场景,将180°经线和0°经线添加上闪光效果,这样一来,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东经”和“西经”的区别,同时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动力,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
此外,很多学生刚刚接触地图时,由于对地图标识并不明确,再加上地图大小受限,因此理解起来存在很大困难,无形中为课堂教学设置了障碍。而多媒体电子地图可以任意放大和缩小,而且便于储存,能够随时拿出来让学生学习和认知,对细节部分进行放大,便于学生清晰观察,从而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此外,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实施教学,及时更新地图,并按照相应需求快速查找地图信息。
在具体教学中,借助电子地图,可以将地形图等资料方便快捷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观了解地理形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地图知识时,教师可以加强实践拓展,让学生自主设计从家里到学校的最短路程,并给出相关地图,让其他学生直观看到具体路况。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4 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人机互动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学校已经具备网络化教学的能力,部分发达地区甚至达到全区域教育网络化的程度。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具备的人机交互功能进行备课、授课和辅助教学,学生也能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学习和探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合作,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借助信息技术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教学环境,如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教室等。把多媒体、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等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能够营造出与现实相近的学习情境,把教材所学的抽象知识跟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激活学生思维,促使他们自主探索。
多媒体网络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海量的图片、文字、音视频等资料,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也愿意去接受它们。学生可以自主操控计算机,根据学习需求自主搜集和整理地理信息,不会造成关键信息的遗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就是由于接受了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的丰富地理信息,学生才能更好地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得出其中隐含的地理规律与地理原理。多媒体计算机所营造出的与现实极为相似的地理实景,能够引导学生带着疑惑展开细致观察,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会自主探究出多种结果,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够充分体现主体地位,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自主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5 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赫巴特曾经说过:“真正的感觉观察比单纯的描述更可取。”[2]而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要求。因此,作为地理教师,要善于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展示,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时,教师向学生拓展介绍“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视频资料,再用动画演绎地上河的形成过程,他们就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动态画面了解地上河是这样形成的:黄河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在大雨的冲刷下已经变得支离破碎,再加上黄河的冲击,大量的泥土汇入黄河;在下游地区河道变宽,河床逐渐升高,最终形成地上河。
通过直观展示,可以化抽象为形象,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气温和降水”时,教师可以在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教学课件之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经过仔细观察,他们发现:1)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等;2)南北半球的等温线相比,南半球等温线更加平直;3)纬度越
低,气温越高;4)同緯度陆地和海洋的气温有所不同。
同时,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的教学课件,用动画或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其中的内在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6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生德育教育
地理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而不是作为附带任务来对待,坚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学生[3]。所以,教师除了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同时要重视学生审美观和品德修养的提高,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和谐发展。
首先,在备课环节,教师要明确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学方案和策略,然后在课堂上用信息技术渗透展示。如自觉节约用水、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或餐具、提倡使用节能灯、保护花草树木、不随地乱扔果皮垃圾、植树造林等,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向学生展示,以达到教化学生的目的。同时,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录像、网上下载的与生活相关的资料等,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使他们感悟地理内容和教育思想,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更大限度地发挥地理学科的德育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当然,教师在使用电教手段实施德育渗透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地理教学内容,同时把握使用信息技术的度,不能滥用和乱用,以免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从而真正实现德育的作用。
7 结语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初中地理老师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作用,并熟练掌握这一技术手段,结合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实际加以合理应用,从而让地理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石常刚,马长娟.浅析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3):38-39.
[2]张立伟.新课程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0):65.
[3]杨国玲.对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整合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