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计量的雾霾治理研究现状与路径解读
——以WOS和CNKI文献(2013—2017年)为样本

2018-08-28韩瑞波

关键词:文献研究

韩瑞波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2)

一、引 言

近些年雾霾问题愈演愈烈,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雾霾治理也随之进入学界视野,成为一项全球性的热点议题。现如今,对于雾霾治理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与应用研究的探讨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相关的综述性文献主要围绕雾霾问题的成因、特点、治理路径等方面进行讨论,例如,关于我国雾霾治理的措施及其有效性的分析[1]。也有学者运用文献计量方法与可视化软件对相关领域的既有研究展开论述,具体包括国际雾霾研究发展脉络的可视化研究[2]、国内雾霾研究热点的可视化研究[3]等。

综观以上研究,尚未见有学者聚焦于雾霾治理议题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或是借助于软件工具对雾霾治理领域的国内外既有文献加以可视化操作。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全球范围内涉及多个学科的研究领域,国内外文献针对雾霾治理的研究在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方面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有必要对其进行全景式的把握,以克服当前研究在方法和视野上的局限性。由此,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方法,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比较研究国内外雾霾治理领域的相关文献,以厘清该领域的知识体系,更加具体而直观地展示其研究路径,并对其发展趋势加以梳理和归纳。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是综述类的论文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4]其中,文献计量分析中经常使用的软件工具CiteSpace(引文空间)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CiteSpace作为一款可视化的分析软件,聚焦于特定研究领域的既有研究成果,在数据可视化形势与科学计量学逐渐成长的背景下逐渐进入学界视野。它所展示出来的知识图谱可以呈现出特定研究领域的知识分布结构与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知识图谱的组成部分是分散的各个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连线,这些要素表明了样本文献之间的合作、被引或共现情况。节点大小表示关键词频次高低,其颜色表明被引年份,连线意味着不同节点之间的共线情况,而关键节点本身则意味着它就是该领域的热点主题。

(二)数据来源

为了保证数据的权威性与代表性,本文选择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以下简称WOS)和中国知网的核心期刊数据库(以下简称CNKI)为来源数据库进行检索,时间限定为2013—2017年,文献类型分别为“Article”和“期刊”,检索时间2018年1月20日。在WOS数据库中,以“haze governance” 或 “haze management”或 “haze prevention” 或 “haze regulation”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在CNKI数据库中,以“雾霾治理”或“雾霾管理”或“雾霾防治”或“雾霾整治”为主题进行检索。通过清洗和整理检索结果,得到WOS数据库论文807篇,CNKI数据库论文822篇。本文对近5年雾霾治理研究文献的年代分布、研究机构、核心作者、高被引情况等现状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同时将这些文献信息导出,再经CiteSpace软件对这些信息加以转码并进行文档拆分处理,最终得到可分析的样本,在此基础上对当前雾霾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进行绘制和调整,以探寻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揭示雾霾治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三、雾霾治理研究现状解析

本文选取4个指标来论述雾霾治理的研究概况,分别是文献年际变化、主要研究机构与核心作者、高被引文献分析与研究热点与前沿等。首先,文献年际变化是各年份研究总量的清晰呈现,对各年份文献数量的比较分析,可以揭示研究热度的增减情况。其次,主要研究机构和核心作者的分布可以明晰雾霾治理研究的学术生产力来源。再次,高被引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引领作用与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对相关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厘清该领域的知识基础与本质内容。最后,研究热点与前沿是高频关键词的直观体现,各阶段的研究热点可以通过观察高频关键词的词频变化加以判断。[5]

(一)文献年代分布

从文献年代分布来看,近年来国内外雾霾治理研究发文量整体上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国外研究文献的年际变化更为平稳(见图1)。WOS中记录的相关研究始于1986年,此后文献数量逐年增加(本文为了便于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对比分析,截取了2013—2017年数据)。不难发现,国外雾霾治理研究起步远远早于国内学界,其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方面可以为国内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因此,国内雾霾治理研究在起步阶段往往侧重于对域外雾霾治理经验的研究和借鉴,产出的数篇文献也聚焦于域外雾霾治理实践,如《雾霾天气引反思,看国外如何治理》[6],《意大利火力发电与雾霾治理对我国的启示》[7]等。

图1 国内外雾霾治理研究文献数量年变化

CNKI中的发文量年际变化显示,2013年和2014年的论文变化较为明显,由22篇增至179篇。究其原因,2013年雾霾呈席卷之势,我国多个城市出现严重的雾霾污染问题,在此背景下,国内的雾霾治理研究正式起步。例如,《红旗文稿》发文《国外治理雾霾有何招数?》[8];《环境保护》杂志刊发了一系列文章来探讨雾霾治理和防治的对策,如《雾霾影响及其近期治理措施分析》[9]、《运用财税政策和制度建设治理雾霾》[10]、《治理雾霾首要举措:严控火力发电细颗粒物污染》[11]等。但该年份的相关论文数量较少,且集中于环境科学领域。2014年,我国京津冀区域的雾霾污染尤其严重,雾霾治理迫在眉睫。因此,相关论文呈“井喷式”的增长,并且突破学科界限,该年份的论文涉及环境学、经济学、政治学、传播学、法学等诸多学科,表明了雾霾治理议题的跨学科特征。

(二)主要研究机构与核心作者

图2为WOS(左)和CNKI(右)数据库发文量前10位的研究机构。由图2可知,在WOS数据库的主要研究机构中,中国科学院(109,13.5%)位居首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47,5.8%)、清华大学(33,4.1%)、中国气象局(31,3.8%)、北京大学(30,3.7%)、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9,3.6%)、加州大学系统(20,2.5%)、中国科学院大学(19,2.4%)、复旦大学(17,2.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所(16,2.0%)等是较为重要的研究机构(括号内的数值分别是发文篇数和在WOS样本文献中的占比)。CNKI中排前10位的主要研究机构依次是:浙江大学(13,1.6%)、中国人民大学(9,1.1%)、河北大学(9,1.1%)、清华大学(9,1.1%)、北京师范大学(9,1.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8,1.0%)、北京交通大学(8,1.0%)、上海理工大学(8,1.0%)、西北大学(8,1.0%)、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7,0.9%)等(括号内的数值分别是发文篇数和在CNKI样本文献中的占比)。

图2 WOS(左)和CNKI(右)数据库发文量前10位的研究机构

研究发现:第一,该领域的国外研究文献大多出自国内科研机构,此外,在两个数据库的样本文献数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国内科研机构的发文量在WOS中的占比相对较高,说明这些机构及其作者的发文主要着眼于国外核心期刊,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相对较少。第二,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单位集中于高校科研机构与相关院所,具体而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研究基地、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都是论文产出较多的机构。第三,核心作者的发文量直接关系到所属科研机构的发文量。以国内文献为例,排在首位的核心作者是周景坤,发文14篇,其所属研究机构是浙江大学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研究基地,在机构发文排名中同样居于首位。

(三)高被引文献

通过对近5年WOS和CNKI中关于雾霾治理研究的高被引文献进行整理,可得出被引频次在前5位的论文排序情况,见表1。

表1WOS和CNKI数据库中被引频次前5位的文献

高被引文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特定领域的研究水平以及相应机构与作者的科研能力,还揭示出特定议题的学科特点与研究层次。为了便于研究,笔者将WOS中前5位的文献题目翻译为中文,即《中国雾霾事件中二次气溶胶对颗粒污染的贡献》《阐明中国严重的城市霾形成》《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强霾污染成因分析》《中国PM2.5:测量,来源,能见度和健康影响以及减缓》《2013年1月中国北方发生最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通过观测获得的见解》等。它们分别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机械工程系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分别刊发于《自然》《国家科学院学报(PNAS)》《中国科学·地球科学》《颗粒学报》《大气环境》这些刊物。

可见,以上列举的高被引文献大多出自国内的科研团队,国内研究与国际接轨,研究方向集中于自然科学、环境科学领域,其内容聚焦于对雾霾成因问题的探讨。例如,利用先进技术和统计方法研究2013年1月份北京、上海、广州和西安等城市雾霾颗粒物的化学性质和来源[12],或通过观测雾霾污染事件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来讨论其特点与形成机理[13],或基于中国PM2.5的取样测量出其化学成分,确定了雾霾主要来源于煤炭燃烧、机动车排放和工业污染。[14]由此可以看出,国际上高影响力文章在讨论雾霾治理时更多基于雾霾现象本身展开论述,侧重于实然问题的探讨,而淡化应然问题的解析。

如表1所示,国内高被引文献研究涉及环境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传播学等诸多领域,研究视野与研究范围更为广泛,跨学科特征更为明显。例如,白洋等人指出立法观念滞后、政府责任缺位、法规规制空白等问题是当前我国雾霾防治的困境所在[15];魏巍贤等人认为推进雾霾治理的根本举措在于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调整,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同时并进需要多种政策组合的有效辅助[16];姜丙毅等人认为联防联控机制是雾霾防治的必要形式,而这种机制的构建需加强纵向与横向政府间协同合作关系[17];阴卫芝等人专门研究了雾霾报道的传播效应,以外媒对北京雾霾报道的负面渲染为切入点,指明当前雾霾报道的缺陷并提出改进思路[18]。总体来看,以上文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该领域的国内研究文献集中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者们基于各自的学科视角对雾霾治理问题加以研究,并注重对应然问题的讨论,即提出雾霾治理的针对性举措。

(四)研究热点与前沿

关键词概括与提炼了文章的主旨,对高频关键词的剖析可以反映出特定领域的研究重心与发展轨迹。同时,关键词的中心度显示出该词汇的热度与影响力,通过分析其中心度,可厘清该节点与直接相邻节点之间的相关性,中心度越高影响越大。在CiteSpace中将Node Type设置为Keywords,然后运行软件可绘制出国内外雾霾治理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见图3)。

图3 WOS(左)和CNKI(右)数据库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

基于图3的呈现可知,知识图谱围绕各个高频关键词节点而扩散形成,其呈现出的知识网络是紧密而复杂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当前国内外雾霾治理研究的现状做出初步的判断,整体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在WOS样本文献中,频次前10位的关键词依次是haze(100,0.12)、PM2.5(77,0.11)、air pollution(70,0.23)、China(59,0.07)、particulate matter(47,0.05)、source apportionment(44,0.15)、pollution(44,0.11)、air quality(43,0.08)、aerosol(37,0.51)、emission(37,0.07)等(括号内的数值分别代表频次和中心度)。结合图3所示,雾霾(haze)的节点最大,这主要源于检索词的选用;其次,PM2.5、空气污染(air pollution)、颗粒物质(particulate matter)、源解析(source apportionment)、气溶胶(aerosol)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较高,说明国外文献集中探讨雾霾的生成问题,这一结论与上文中对相关高被引文献的解析相一致。此外,中国(China)也是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说明中国的雾霾问题已成为该领域国外文献中的热点议题。

在CNKI样本文献中,频次前10位的关键词依次是雾霾治理(189,0.07)、大气污染防治(39,0.39)、雾霾防治(38,0.09)、污染物排放(34,0.10)、能源结构(33,0.22)、空气污染(31,0.23)、大气污染(30,0.07)、环境治理(29,0.15)、生态文明(28,0.07)、空气质量(25,0.25)等(括号内的数值分别代表频次和中心度)。雾霾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和雾霾防治是意思相近的关键词,节点较大,污染物排放、能源结构、空气污染、大气污染关乎雾霾生成的原因,而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则对雾霾治理提出环境诉求。此外,样本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还包括节能减排(23,0.06)、产业结构调整(19,0.05)、公众参与(15,0.06)、联防联控(15,0.1)等,这些词汇代表着学者们对优化雾霾治理提出的各项建议和举措。综上所述,国内雾霾治理研究内容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意味着学者们对该议题的认识逐步加深,已然对雾霾治理研究与实践的路径与模式提出了多样化的见解。

四、雾霾治理研究路径与研究趋势解读

核心关键词的时空分布可显示出该研究领域在各阶段的发展态势。在CiteSpace中导入样本文献并设置相关参数,之后运行软件,以Timezone(时区)模式导出运行结果,可以得到雾霾治理研究的主题时区图(见图4)。

图4 WOS(左)和CNKI(右)数据库主题时区图

在WOS文献的主题时区图中,China(中国)、Eastern China(华东地区)、Yangtze River Delta(长三角)、Beijing(北京)、Shanghai(上海)、North China(华北地区)等关键词表明近些年中国地区性雾霾问题始终是英文文献中的研究热点;Pollution(污染)或pollutant(污染物)、Emission(排放)、Chemical Composition(化学成分)、Elemental Carbon(碳元素)、Black Carbon(黑炭)等描述雾霾成因或成分的关键词在不同年份都是重点研究内容;各年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科学与相关领域,内容相似,波动不大。

在CNKI文献的主题时区图中,各年份不断涌现出新词汇。例如,2014年的高频关键词包括空气质量、节能减排、产业结构等;2015年的高频关键词包括能源结构、环境治理、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2016年的高频关键词包括绿色发展、协同治理、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等;2017年的高频关键词包括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政府责任、财政政策等。这种递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雾霾治理研究的演进过程。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CNKI文献主题时区图中各关键节点所涉及的主要文献,对既有的雾霾治理研究路径进行爬梳和归纳。

(一)“污染-治理”的研究路径

如图4所示,雾霾治理、雾霾防治、雾霾污染、大气污染等描述雾霾“污染”与“治理”的词汇在不同年份都是关键节点。这种高频关键词序列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该领域的研究取向,即聚焦于雾霾治理生成逻辑的探讨,笔者将其归纳为“污染-治理”的研究路径。例如,刘晓红等人指出,从雾霾治理的生成机制来看,雾霾问题源于能源消耗、区域传输、机动车污染等因素,诸多问题的存在催生出强烈的治理诉求。[19]可见,雾霾形成多为城市大气污染所致,但与此同时,雾霾治理也为城市发展转型创造了机遇。罗勇等人认为,我国的雾霾问题特殊且复杂,其治理也是艰巨而长期的,这也刺激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临界效应。[20]雾霾污染的扩散性与传输性更是加大了治理的难度,作为一种跨界危机(transboundary crisis)[21],它不受地域限制,因此治理也需要打破行政边界与以城市为单位的区域边界,要求不同政府部门和城市区域的协同治理方可取得成效。[22]

京津冀区域的雾霾治理是学者们在区域性研究中始终绕不开的话题。石敏俊等人将该区域雾霾生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结为风力传输与污染物排放,解决方案应是竭力控制雾霾浓度,制定和实施可操作性的减排政策。[23]王颖等人从治理机制的层面提出了当前雾霾治理的明显缺陷,如跨区域的利益协调机制运作失灵、动力机制不完善、监管机制不统一等,因此要着眼于雾霾治理组织和运行机制的改进和完善。[24]自2013年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京津冀区域的雾霾治理提供了政策保证,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协力助推下,京津冀雾霾治理已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其面临的治理挑战依旧严峻。如何做到科学决策与标本兼职、常态治理与应急减排相结合,突破雾霾防治困境,京津冀雾霾治理任重而道远。[25]

(二)“功能-价值”的研究路径

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空气质量、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等词汇也是CNKI主题时区图中的关键节点,这表明学者们往往会基于价值维度来探讨以上词汇与雾霾治理之间的相关性。以经济发展为例,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国内学界聚焦的热点。陈开琦等人指出,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机遇为经济发展与雾霾治理的双向驱动提供了可能。[26]城市大气污染持续恶化源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这点在学界已达成基本共识。因此,摒弃GDP至上主义,以更少的排放和能耗换取良善的大气环境,这是当前雾霾防治要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本要求。[27]反观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强调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依靠价格和制度机制约束企业污染行为,并完善奖惩与激励机制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28]

生态文明与雾霾治理的关系尤其紧密。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不完善是雾霾问题得以生成的制度之维。现行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体制可追溯至《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具有事后弥补与末端治理的局限性。此外,地方政府担负环保责任,但在GDP驱动下的地方政府往往重视经济发展而轻视环境保护,导致相应的环保政策难以为继。[29]就当前的治霾体制而言,还存在相关部门职能碎片化、监测资源分散、区域合作与损益分担机制缺位、执法体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体制性困境严重制约了雾霾治理的有效推进。[30]

(三)“问题-对策”的研究路径

在CNKI的主题时区图中,关于雾霾治理主体及其行为的关键词包括节能减排、区域协作、协同治理、地方政府、公众参与、政府责任等。指出当前雾霾治理行为与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或优化路径,也是国内文献中涉及的主要内容之一。学者们纷纷聚焦于不同的治理主体行为,进而针对性地论述雾霾治理的成效。

例如,在政府行为层面,雾霾治理中的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是国家、官僚、市场、社会等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多元主体之间基于多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标准而相互妥协或博弈的过程。[31]府际协同治理是地方政府参与雾霾治理的较为理想的治理模式,然而,当前的府际协同治理水平仍停留于初始阶段,尚不成熟,府际合作明显缺乏制度化规范。摆脱这种现实困境需要构建多主体联动机制与长效监管机制,这是府际协同治理雾霾的应然选择。[32]政府作为雾霾治理的主体,需充分发挥信任与规范等因素的积极效应,弥补政策、法律等规范层面的不足。同时,政府还应重视与社会组织、公民等主体的互动,引导多元主体参与雾霾治理,形成合作信任机制,激励民众的参与行为。[33]此外,政府官员的不作为也是当前雾霾治理成效不佳的因素之一。官员的政治企业家身份与晋升激励机制使其盲目追求GDP增长而忽视了环境问题的解决,因此,雾霾治理要求政府官员做到适度有为,强化其考核与问责机制,树立绿色发展理念。[34]同时,雾霾治理还要求地方政府官员构建治理长效机制,而不仅仅是在政治敏感时期,如“两会”期间,营造一种暂时性的“政治性蓝天”,但“两会”过后空气质量又会迅速恶化,这种“政治性蓝天”最终以更严重的报复性污染取而代之。[35]

就企业行为而言,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如果其所在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超标排放追罚措施较为严格,经治理成本估算后,企业很可能会迁移至环境污染限制较低的地区,进而造成雾霾污染的跨界扩散,对转入地的环境造成二次危害。因此,需统一地区间标准、监控与处罚体系,纠正企业行为。[36]企业还应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创建研发中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改进生产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37]就公众参与而言,目前我国雾霾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存在参与意识的规避化、参与途径的非制度化、参与效能的离散化与参与过程的重结果化等困境,这就需要培育规则意识并改善参与理念。[38]

五、主要结论

本文以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中2013—2017年的雾霾治理研究文献为样本,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和定量分析,知识图谱的呈现也为进行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提供了有效工具。尽管在这种聚类分析中,可能存在关键词标引不规范或语义模糊的问题,或是关键词之间的共线关系并不必须代表词间关系的问题,[39]但这种文献计量方法仍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辅助功能。本文基于对近5年国内外雾霾治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得出若干结论。例如,国内外雾霾治理研究发文量整体上平稳增长;国内科研机构的发文量在WOS中的占比相对较高;国内外高被引文献的分析表明,国内雾霾治理研究视野和研究范围更加广泛,跨学科特征更为明显。此外,本文还对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进行深度剖析,在图谱中找到关键节点,即具有一定频次的核心关键词,并结合相应文献,将国内雾霾治理研究归纳为“污染-治理”、“功能-价值”、“问题-对策”三种研究路径。

总之,当前的雾霾治理研究已取得丰富成果,相应的知识体系愈发成熟。结合上文的分析,笔者试图对雾霾治理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解读。其一,政策导向更加明显。近几年的雾霾治理研究中陆续出现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新词汇,这与国家相关的顶层制度设计相对应。由此,聚焦于“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等热点议题的雾霾治理研究文献不断增多。其二,研究对象趋于多元。雾霾治理研究的主体对象不再限于政府主体层面,而是将市场、企业和公众行为统统纳入雾霾治理的重要研究对象。其三,技术性研究得以凸显。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由宏观政策的探讨转向微观的实证分析领域。相比于较为宽泛和笼统的雾霾治理政策研究,基于数据统计与分析的某些实证或定量研究强调具体详细的雾霾治理规划,其分析过程依赖对相关数据的技术性操作,进而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与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文献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