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科类大学安全教育工作现状分析

2018-08-27张佳黄芳

报刊荟萃(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张佳 黄芳

摘 要:安全教育工作是对当代大学生开展各类素质教育的底线和基础,高等院校要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必须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

本文从广东省某医科大学的安全教育工作开展现状入手,分析和研究当前医科类高校中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加强新时期医科类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开展的效力。

关键词:医科类大学;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在防范。近年来,国内多家媒体不断曝光出内地大学生的各类安全事件,究其原因,很多是由于相关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不到位、校内安保系统不健全、安全事件预警机制不完善所致。我国内地大学管理中较少探讨学校安全教育管理的问题,机关部门领导及管理岗位人员培训中也鲜有相应的内容,管理人员只能从个人的实践和前辈的分享中获得一些零散的管理经验,根本不能形成系统、科学的安全教育管理体系。然而,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高校安全事件也呈现一些新变化,医学类大学更因为其专业系统的特殊性,更容易随着时代和政策变化产生新情况,因此当代大专院校尤其医学类高校,其管理部门必须不断研究分析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对策。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是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环境的关键环节,是塑造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大学生安全防护能力的基础保障,是为社会输出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条件。随着高校的改革扩招和社会形势的变化,在校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成分也愈加复杂,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和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难度日益增加,工作任务也愈来愈艰巨,之前的惯有思维和工作方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构建与时俱进、科学规范、系统高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新模式,是保障高校安全、和谐、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1]。

一、广东省某医科大学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面对持续壮大的在校大学生群体,愈加复杂的社会形态,日益发达的社交网络和近年来医患矛盾的激化,医科类高校大学生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形势也日趋严峻[2]。在新形态下,该大学比以往都更加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在学校总体部署的同时,也要求各学院结合实际情况,多管齐下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活动,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促进学校整体的安全稳定和和谐发展[3]。具体做法基本如下:

(一)把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了校院机关领导和辅导员的考评体系

在该大学管理干部的考评体系中,明确规定了“安全教育”的额定工作量,并对管理干部的“安全教育”的绩效做了明确要求,如:辅导员必须分阶段、针对性对所管理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班会等,对于严重安全事故实行一票否决制度。此类考评体系的出台,有力推进了该校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二)组织全校大学生校园安全知识大赛和宣讲活动,营造校园安全教育的良好氛围

为营造校园安全教育的良好氛围,丰富校园安全教育的形式,该大学每年组织在校大学生参与校园安全知识大赛、安全知识视频、漫画制作比赛或者安全知识舞台剧大赛等,并邀请属地派出所民警、属地法院法官、属地消防官兵等,到校给学生进行安全、法律、消防知识的宣讲和消防演习。

(三)健全管理模式,形成良性发展机制

由于学校主管部门的强力推动,该大学形成了校主要领导总负责,院分管领导具体抓的管理模式。

学校安全总负责人与各学院党政负责人签订维护安全稳定的责任书,实施维护校院安全稳定的问责制,这些也对大学生校园安全教育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借由以上管理工作模式,该大学基本实现了杜绝校园严重安全事故,校园一般性安全事故逐年减少,全校师生对校园内及周边治安情况的满意率逐年提升。

但是目前,该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虽得到校方的一定重视并采取了诸多措施,但还会有一些安全事件出现,某些安全问题仍需学校管理部门的持续关注和长期努力[4]。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管理部门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并未充分重视

学校忽视了学生才是安全教育工作的受众和主体,片面强调学校职能部门的工作,因此之前很多的安全教育工作并未真正走入学生内心。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技能,而不是被片面实施为各类普法宣传和大学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用水用电安全等校园安全知识的宣传类教育,而政治安全、网络安全等更有时代特點的安全教育仍未被真正系统纳入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范畴,导致目前已经开展的各类安全教育工作无计划性,彼此之间零散无章、缺乏联系。

目前该校并未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列为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政策等基础必修课程一样的地位,并未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也无匹配的专职教师、教材、课时、考核等,也因此并未产生期待的良好效果。

(二)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

安全教育工作在各个管理机构层面并没有“大安全”格局:该校的安全教育工作由保卫处、各校区管委会、总务处、学生处、宣传部、院系学工办主要承担,其他相关职能机关偶有触及,在基层实施上主要落到各院系辅导员身上,在工作开展上没有很好地配合,经常各自为政,使得校园安全教育工作在学校校院级别的管理机构层面上并未产生合力,全校全员合力、多管齐下、共管共抓的大格局尚未产生。安全教育工作制度因为缺乏大格局管理和全员参与而未形成有力和长效的机制。

另外,学校安全工作统管部门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足,导致学校各部门间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依然存在权责、分工上划分不明确,相互推诿的现象。很多部门存在平时无有效作为,有任务时简单根据文件通知开展教条的教育活动的情况,并没有针对不同校区、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季节、不同年级等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有效教育,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三)安全教育工作的措施未能跟上时代发展

目前该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基本采取集中宣讲、展板、海报、横幅、传单宣传等传统方式展开,学校相关的网站、微信、微博、微课、小视频、APP等各类现代新媒体媒介并未得到有效应用,在受众的广度和时效性方面比较缺乏,极大削弱了校园安全教育的成效[5]。

(四)安全教育工作经费等支持严重缺乏

安全教育工作与其他大学基础必修课程相同,且安全教育的形势更受社会时局、思想动态等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投入足够甚至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方可取得期待的成效。然而,医科类大学中,学校更加重视学术科研、专业教学等绩效工作,在通识、人文教育方面投入相对较少,缺乏重视、指导,在学校中并未营造出氛围,学校未能将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基础且重要的常规工作项目去给予充足的经费等各类支持,以至于一些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工作根本不能开展,因此也不能很好地迎合当今大学生和社会的真正需求。

(五)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意识欠缺

在大学校园,大学生必须学会的技能是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由于医科类大学专业技术密集型更高,学生更潜心本专业学习,关于综合素质的拓展提升方面相对缺乏;此外,学校在安全教育方面,也没有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6],所以即使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和各类支持,收到的效果也甚微。

(六)家校联动机制欠缺

当前,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较之中小学更有张有弛,更囿于学校本身,在很多大学的教育、管理中,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互动比较少,但是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若没有充分利用起家长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力量,未形成家校联动合作的机制和合力,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会影响安全教育的效果。

三、医科类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开展对策

校园安全教育工作关系到全体师生的利益,关系到院校和谐的教学、生活环境,关系到整体校园文化建设。因此,笔者认为需要采取如下改善措施,把安全教育工作做好并且做在前面:

(一)提高学校管理部门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度

当前,很多医科类大学的安全教育工作基本停留在零零散散的宣传教育层面,远远没有达到目的性、系统性、计划性、规范性教育的层面,然而,安全教育工作绝对不是可以敷衍对待的工作,必须进行长远规划并且有效落实[7]。

安全教育工作是输出合格人才的根本性教育,必须始终贯穿于培养人才的整個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校园安全案例表明,大学校园内发生的学生各类安全事故,绝对不仅仅是案件中关系到的个别学生受伤害,它们可能会牵动相关和其余学生的家长,可能同时会波及相当大一部分教工、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严重干扰校院正常和谐的教学生活秩序,甚至还可能影响局部社会区域的安全稳定。因此,各大高校必须把做好大学生的校园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升至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保障校园以及社会安全稳定这样高的认识层面来,时刻牢记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责任重大[8]。

高校应着手建立健全学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规范体系,须有规范的配套教科书和匹配的音频视频材料,每个阶段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展开何种安全教育均应进行合理规划和实施,而且要有足够的课时、相应的必修课学分,同时有专任教师积极从事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避免大学生安全教育相关课程流于形式和教条[9]。

(二)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应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

高校应明确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体权责归属:学校保卫部门,有其独有、专业的各类资源,以及拥有熟悉校园和周边区域安全环境的优势,理应是学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全面工作的主体责任部门。同时,学校内部各相关职能机关部门,如教学、学生管理、宣传、后勤保障等各类部门,应当结合自身的职能归属,合理配合完成,致力促成多管齐下共管共抓的大格局。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还必须形成其规范性和系统性,更应该结合院校特色开设课程,根据专业灵活举办活动,引起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度。例如:对于医科类大学,由于存在动物实验、可能发生的人体试验、见习、实习等非常不同于其他类型大学的教学、科研安排[10],在对医学生的安全教育方面,更需要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专职老师来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形式要更多样化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内涵相当丰富,为了使大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安全防范知识,各类安全教育工作的形式和手段要更加多样化,更应该综合采用各类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多使用一些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的教育形式,例如:进行国家安全博物馆馆内现场教学,举办有深刻案例的消防知识培训及让更多同学能够参与其中的消防演习等。对于医科类大学,可以设计手术室、病房、实验室安全事件处理现场教学演习等,少一些照本宣科的教条式教育,保证大学生参加学校安全教育相关活动的有效性和积极性[11]。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健康安全成长保驾护航

医科类大学因为其校园人文氛围弱、临床类专业学制长、课业压力繁重、学生课余生活相对单调、规培政策多变、学生就业期待高、临床工作压力大等情况,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比例相对较高。从医科类大学反馈的现实案例来看,历年来所发生的一些学生非正常死亡案例,甚至一些恶性安全案例,其中的相当一部分都和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必须要非常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力度。

学校要通过校级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及时接收学生的心理问题反馈和求助,帮助学生分析心理问题的情况和原因,进行合理的心理调试,及时走出自身心理误区,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要通过各学院的二级心理辅导站,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在常规的教学和第二课堂的活动方面,专业课教师和管理干部岗位老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各类活动中去,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对学生给予积极向上的引导,培养个人对学生的亲和力,在校园中形成一种师生相处融洽、健康向上的积极奋进氛围和以生为本、精诚协作的亲和环境,尽量减少各方的矛盾冲突,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五)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基于医学类专业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医科类大学应该培养输出更有责任心、爱心和耐心的高素质学生,因此更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潜能,有效布局并调动更多学生骨干的力量,在各个基层班级、团支部建立“撒网式”全覆盖的骨干管理、报告系统,对基层班级的各类安全问题及时防控、重难点学生有效监控,能够迅速反馈到相应各层级,并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从而把各类安全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极大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同时,鼓励、要求学生利用周围同伴的安全案例相互分享、相互警戒,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六)加强家校互动,建立高效的家校联动机制

大学生们期待各项事务自己解决,希望能够凭借个人能力,在离开父母庇护的情况下做到妥善处理各种事务,因此很多高校也倾向于基本不依赖家长,充分信赖学生进行管理。但是在每一位学生的原生家庭中,家长、家庭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依然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存在,有些学校、老师无法教育成功和解决的事情,只要进行有效的家校互动,充分利用家长在家庭、学生心中有力的分量、地位和作用,形成家校联动合作的机制和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定会强化学校安全教育的效果[12]。

(七)增加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各类支持,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首先,要切实完善、保障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的晋升和津贴等相关制度,确保从事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享受到与其他必修课程教师的同等待遇,维护从事安全教育类课程教学的教师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其次,要切实保障学校用于安全教育活动的各类经费和场地等。开展全校范围的大学生校园安全知识大赛等活动,必然涉及教师策划、组织、监考、阅卷、评奖等问题,若无充足经费支持和场地保障,各类活动势必难以开展。开展各类安全教育相关的实地演习,编写大学生校园安全手册,为每位大学生发放安全教育读物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拓展途径,若没有经费和场地的保障,也很难往高水平发展。

再次,要切实保障学校用于安全教育基地的各类经费。未来,各大高校为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发展,需要阶段性带领学生去安全教育基地进行教育或者训练,甚至有些高校选择在校园内建立各类安全教育基地[13]。这些阵地的使用、建设将会为全校大学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安全教育形式和内容,例如各类消防演习,地震、火灾、踩踏逃生演习,警示教育等,所有这些将会有良好效果的安全教育基地的使用和建设,都需要充足经费的支持、投入。

四、总结

总之,综合分析、研究新形势下构建医科类大学安全教育新模式,关键在于如何针对大学生在校园内外可能遇到的治安、食品、信息、交通、消防、网络、财产、心理、社团活动、实习见习与宗教等方面的各类安全案例,传播安全知识、相关的校纪校规和法律法规,培养大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掌握立足于安全的沟通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科类大学的安全统管部门应该充分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进行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匹配充足的资金、场地、制度等保障要求,采用丰富多彩、与时俱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建立高效的家校联动机制,从而切实保证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周水平,万江文,郭安平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9(4):148-150.

[2]梁姗姗.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失及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构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9):35-7.

[3]付宏东.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探微[J].高等函授学报,2010,24(5):45-6.

[4]韦庆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和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2):67-71.

[5]张丽莉.浅谈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新西部,2013,5(6):54-6.

[6]于海军,李淼.学生主体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主位诉求”[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30(1):33-6.

[7]窦书霞.大学安全教育的探讨与思考[J].北京教育,2016,05:41-2.

[8]胡瑞,姜雪.大学城环境对高效安全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8,3:87-8.

[9]李强,陈晔,邢岩等.高校开展学生突发事件安全教育的调查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3):80-2.

[10]姚婧婧,孙品阳,刘久弘等.北京大学医学实验室人员安全教育情况的调查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0):224-226.

[11]张黎,王伟.创新体制机制 强化安全教育——以清华大学学生公寓全方位安全教育模式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7,3:39-41.

[12]刘伟,柴俊.家校合作联动机制介入大学新生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7,19:11-2.

[13]常畅,张博隽.基于管理形态维度下的高校社区文化建设浅析——以清华大学本科生社区安全教育开展情况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7,10:20-2.

作者简介:张佳(1988—),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硕士,辅导员,主要研究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注:本课题受2014年南方医科大学辅导员专项科研课题基金资助(编号:FDY2014Z01)。

(通信作者:黄芳)

猜你喜欢

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浅谈初中校园安全教育
信息技术在高校安全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美国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对我国的启示研究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