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中医的是是非非
2018-08-27商昌宝
商昌宝
【少年鲁迅为何痛恨中医】
鲁迅痛恨中医,早已是人们熟悉的话题了,而且长期以来受到一些力挺中医的人的攻击。那么,鲁迅为何痛恨中医,甚至在学习了一年医学专业后,还坚持说:“中医,虽然有人说是玄妙无穷,内科尤为独步,我可总是不相信。”“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等被视为激愤之语的论断呢?
众多的鲁迅传记告诉我们:鲁迅并不是生下来就痛恨中医,至少在他父亲生病时,也就是他12岁左右,那时他还相信中医,也相信离奇的药引具有起死回生的效力。鲁迅在《父亲的病》一文有一段叙述: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遇见一位名医,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服后病便霍然痊愈了。鲁迅听来的解释是: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此前百药不投,现在以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药到病除。年幼的鲁迅虽然对这种玄而又玄的中医理论并不了然,但也十分佩服,知道凡有灵药,一定是不容易得到的——不然如何解释求仙的人,甚至拼了性命,也要跑进深山里去采呢。
相信中医的少年鲁迅,为何后来又痛恨中医了呢?这中间到底有什么是是非非?不妨从几个片段,来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其一,鲁迅的父亲周凤仪,一天忽然口吐鲜血,按照绍兴和江南那边流传下来的土法,见血就灌墨汁,于是全家遍寻砚台,紧张研磨,一阵忙乱。
其二,一位姓冯的医生,在看了周凤仪和鲁迅弟弟周作人的病后诊断说:大人的病不要紧,小儿的病可是比较严重。可尴尬的是,父子俩的实际病情,恰恰与诊断的结果相反。
其三,名医姚芝仙的药引奇特,例如陈仓米、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两年下来,周凤仪的病不但未见好转,反而水肿加重,快要起不了床了。
其四,名医何廉臣的药引更加奇特,例如蟋蟀一对,而且是要原配的,“即本在一窠中者”,还有独家销售的败鼓皮丸。虽用奇药,但周凤仪的病仍毫无起色,甚至到了药都灌不下去的地步。无奈之下,何廉臣只好推脱,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孽……”三个多月后,周凤仪的水肿蔓延至胸部,呼吸困难,疼痛难忍,最终驾鹤西去。
随着父亲病情的发展,少年鲁迅也经历了害怕——失望——忧虑——绝望等心境的变化,正如他所说:“我很爱我的父亲”,爱越深,恨亦越深。父亲去世后,鲁迅就对中医中药种下了不信任甚至敌视的种子。及至后来学习了《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等生理学和医学知识,对中医的弊端又有了进一步了解后,他借助文章直抒胸臆,着实宣泄了一把久积心中的愤懑。
譬如他力劝友人切勿请何廉臣诊病,在《致许寿裳》中写道:“吾辈诊同胞病颇得七八,而治之有二难焉:未知下药,一也;牙关紧闭,二也。关不开尚能以醋涂其腮,更取铁钳摧而启之,而药方则无以下笔。故仆敢告不敏,希别问何廉臣先生耳。”在《父亲的病》一文里,因对何廉臣批判更剧烈,故未直接写出何的姓名,而是将其姓名颠倒,用谐音写为“陈莲河”。又譬如,在《坟·从胡须说到牙齿》中,鲁迅写道:“我后来也看看中国的医药书,忽而发现触目惊心的学说了。它说,齿是属于肾的,‘牙损的原因是‘阴亏。我这才顿然悟出先前的所以得到申斥的原因来,原来是他们在这里这样诬陷我。到现在,即使有人说中医怎样可靠,单方怎样灵,我还都不信。”
【不应固守传统医学而抵制现代医学】
其实,事例一中的墨水止血,虽然在科学上一直有待试验证明,但是历代本草书中多有记载:墨中的百草霜原料,的确有凝血作用,尤其是香墨,还具有镇惊、息风、止痛等功效。例如《肘后方》一书中记载的“姜墨丸”,可治赤白痢疾;《圣济总录》一书中的“墨金散”,可治浊淋不通;《赵氏经验方》一书中记载的用醋抹浓墨调合猪胆,可治疗痈疮发背者;清光绪年间流传一种“蟾酥墨”,可治小儿腮腺炎。当然,这些中药的药理作用、药性成分究竟如何衡量,实在是一个玄而又玄、无法用科学实验证明的问题。这些传统医学经验总结,鲁迅在撰文前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但这并不是重点,因为真正让小鲁迅惊惧的,是父亲的满脸苍白和满嘴墨汁,那个场面本身,对一个13岁的懵懂少年来说,是可怕的一幕,所以经年难忘。
事例二中的冯医生误诊,实在是个遗憾。尽管西医也存在误诊现象,但是靠望、闻、问、切作为诊断手段的中医,相对来说误诊率就要更高,不然,现在的中医院也就不必引进众多先进的医学检查设备了,也不会出现一些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手段。鲁迅对中医開始产生坏印象,始于冯医生,不但医术太不高明,而且十分迂腐。1893年,绍兴周家出了科考舞弊案,鲁迅的爷爷周福清(字介孚)因为牵扯到浙江省的乡试作弊案,被判“监斩侯”,关押在杭州府的监狱中,前后共八年,周家从此衰败。周凤仪因此经常酗酒消愁,无端大发脾气,作为乡里乡亲,冯医生应该是知情的。而且传统中医理论中早有“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之说,两相结合,应该不难确诊。
至于事例三、四中的姚医生、何医生的举措,也实在不敢恭维。他们开的药引,按照中医理论典籍来说,大体也没什么过错,《别录》《食疗本草》《日华子本草》《药性考》等中医药典籍有记载:芦根具有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的功效;陈仓米具有主下气、除烦渴、调胃、止泄、暖五脏六腑之气、止渴除热等功效;甘蔗具有生津、润燥、清热、下气、解酒等功效;蟋蟀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可开药方时为何要附加苛刻的前提条件?正如鲁迅在文中所说,“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中医,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中国传统医学,在人类文明未达到一定程度之前,确实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医学发展到现代医学的层次时,如果还固守传统医学而抵制现代医学,那就是愚不可及了。因为中医无论被夸奖得如何,都不可避免自身缺陷,大体说来包括诊断手段低端、剂量标准不明确、副作用难以衡量、外科创伤治疗受限、感染性疾病治疗无力等,尤其是临床试错只能以人为对象,这是不人道的。其实,中医面临的很多问题,直到今天也仍然难以克服,或者有些问题根本就无法克服。如果不能客观直面这些问题,在科学面前保持敬畏之心,而是一叶障目、顽固地坚持中医优胜论,是不利于中国医学的发展和广泛传播的。
对于中医的诸多问题,清末大儒俞樾在深入考据《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后,于1879年撰成《废医论》,后又写出《医药说》。俞樾认为,中医中所谓的脉象与脏腑的关系,在各种典籍里并无一致意见,而且连脏腑的具体名目都是各说各话,以脉象为诊病的依据,实在是一个荒唐的事情。为此,他提出“医可废,而药不可尽废”的主张。
之后,俞樾的弟子章太炎继续高举批判中医的大旗,他认为,《尚书》《周礼》中拿“五行”来比“五脏”只是为了祭祀而用,不是为了治病,所以《黄帝内经》等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说,完全是谬论。为此他告诫弟子,可以学习中医的药方,但不要学什么中医医道。大概鲁迅在亲身体验了中医的虚悬和现代医学的学习后,再受业师的思想影响,就更不信任中医了。
不过很多力挺鲁迅的学者,为了摘掉鲁迅彻底反传统、反中医的帽子,努力挖掘他日记中的记载:1912年有因胃痛、腹痛两次“饮姜汁”的记录,其中一次还写道“竟小愈”;1915年有连续购买《王叔和脉经》《巢氏诸病源候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中医药学书籍的记录;1927年有买和修补《六醴斋医书》(22本)的三次记录;1930年8月30日至9月6日,还四次写到为幼儿海婴往仁济堂购买中药。但这种用心良苦的行为,实属观念先行,鲁迅反对中医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并没有完全拒绝中药,或者说鲁迅继承了俞樾、章太炎的思想观念,在确诊病情的情况下,采用既成的中药药方,恰是一种区分医与药的态度。他的买医学书,也不能仅仅解读为相信中医,而是为了研究,是想从旧有的中医典籍中探索出符合现代医学的成分,剔除糟粕的东西而已。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