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异义:文言文阅读的拦路虎

2018-08-27田飞虎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8期

摘要:古今异义是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的一只拦路虎,是中考的一个热点。古今异义的演变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等几种情况。了解古今异义产生的原因与表现形式,把握辨析古今异义常见的辨析方法,能帮助学生扫除文言文阅读中的拦路虎。

关键词:古今异义;中考热点;演变情况;辨析方法

中学生阅读文言文普遍存在的困难是“识字不识义”,单看一个字,似乎少有不认识的,但是要准确说出它在文中的含义却很困难,更不要说对整句意思的理解了。这是由于古今语言变化的差异所导致的。

语言是“与时俱进”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语言的意义和用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断产生新的含义和用法,造成了今人阅读文言文的困难。

所谓“古今异义”,指在文言文阅读中,有许多与现代汉语词(字)形相同,但意义用法却不相同的语言现象。

古今异义是中考每年必考的一个热点。2017年广东省中考语文,涉及到古今异义的试题有:

2017年:

第6题释词:(1)“躬耕于南阳”(亲自,今义为弯下身子);(3)“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今义为形容词与“快”相对)。

第7题翻译:(2)“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方式,固定结构,今义为表原因的连词)。

第9题判断:A项“是时西边用兵/当是时,妇手拍儿声”(这个时候,“是”为“这”,今义判断动词);B项“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指责,今义用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D项“匹夫之勇,不足尚也”(推崇,今义副词“尚且”)。

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古今异义的理解还比较杂乱,或语焉不详,或繁琐不清。因此,让学生了解古今异义的性质和特点对把握文言文阅读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常见的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等几种情况。

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去国怀乡”(《岳阳楼记》)中的“国”,古义是“国都”,今义指“国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江”“河”古义分别特指长江和黄河,今义指所有的江流与河流。

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请献十金”(《墨子·公输》)中的“请”,古义有“请别人做某事”和“请允许自己做某事”两种理解,这里译为“请允许我献上十金”,今义只有“请别人做某事”的意思,如“请讲”“请坐”等,词的意义缩小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者多助》)中的“亲戚”,古代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今义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汤”,古义是“开水、热水”的意思,今义一般只指“菜汤”。

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中的“卑鄙”是两个单音节词的组合,“卑”是“地位低下”,“鄙”是“见识浅陋”,“卑鄙”是个中性词,并没有贬义;但今义是个双音节词语,指一个人品行恶劣,是个贬义词。

古今异义产生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词义本身发生的变化。如“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中的“涕”,“眼泪”的意思,今义为“鼻涕”。尤其要注意的是,古汉语词汇虽然没有现代汉语丰富,但其词义的细微差别比现代汉语要丰富得多,而且绝大多数的文言词的词义几乎与今义有所不同,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消失。如“爱”,对照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差别相当大。古义有13条之多,今义只有4条,很多古义已经消失了,“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孟子见梁惠王》)中的“爱”是“吝啬”的意思,现代汉语不再有此义。二是由于词的古今用法的变化而带来词义的变化,如“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中的“书”作动词,意为“书写”,但今义用作单音节词的时候只有名词“书本”的含义,而无动词的含义,这是因词性发生变化导致古今意义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词类活用”中产生的许多所谓“新义”也属于“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与现代汉语单音节的词(字)形相同,但现代汉语的词义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中的“狱”,古义是“案件”的意思,今义指“监狱”。二是与现代汉语“形同义异”,即与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同形,但古汉语是两个单音节的词语,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方”是“地(土地)”和“方”(方圆)两个词,今义是“某一地区”的意思。

由以上分析可知,古今异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在教学中对古今异义应该重于其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和“古义今消”(除少数成语中保留的古义而现代汉语不再使用)的单音节词两种情况。这样更能凸显古今异义的特点,也便于学生集中掌握。

古今异义词虽然比较复杂,但在学习过程中还是能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方法来加以分辨。

第一,单双分辩法。古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词为主,即“形同义异”,这是古今汉语词汇重要的规律和最大的区别。所以,大部分看似与现代汉语双音词相同的古汉语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把它的每个字单独解释即可。如“率妻子邑人”(《桃花源记》)中的“妻/子”(妻子和儿女);“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中的“作/文”(写/文章);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中的“文理”(文采/道理)等。

需要注意的是,古文中也有少量的双音词,不能把它的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它有两类情况:一类是属于单纯的的双音词,如“窈窕淑女”“参差荇菜”(《诗经·关雎》)中的“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参差”(长短高低不一的样子)等;另一类是合成的双音词,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臣本布衣”(《出师表》)中的“异同”(偏义为“同”,又称偏义复词)“布衣”(平民百姓),“泯然众人矣”中的“众人”(平常人)等。

第二,结构分析法。同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的句子结构也是有规律的。有几种常见的情况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古今意义的不同。

一找谓语,构成句子的基本要素要有动词谓语。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中的“无论”,前半句有谓语动词“不知”,后半句“无论”如果按现代汉语表条件关系的连词理解显然解释不通,“无论”要读成“无/论”(不要说),“论”是“说”的意思,作句子的谓语。

二看上下句子结构,古人写文章很講究句子前后的对称美。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离骚》)中的“后悔”,这里的“后”与上句开头“初”相对,朗读时可以在“后”字后面有一个短暂的停顿“后/悔遁而有他”,“后悔”应理解为“后来,反悔”。

三借助固定结构。文言文中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而形成的固定形式,叫固定结构,使用时不能拆开。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中的“以至”并不是现代汉语中表结果的连词,“以”字和它前面的“无”构成古汉语中的一个固定结构用法“无以”,意思是“没有什么……拿来……”,“至”是动词,意思“到”,读作“无以/至千里”。

第三,语境推断法。虽然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单一的,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往往需要根据该词出现的上下文语境来辨析。把解释的词义放在句子中,语意通顺或者与文意相符则对,不通顺或者与文意不相符则不对。如:“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观刈麦》),这里的“姑”和“妇”同义,是妇女的通称,不能解释成“父亲的姐妹”。前句诗中说男子们在田里辛勤耕作,后句诗中说孩子们都来送茶水,可送饭的却都是大姑子、小姑子,意思不合常理。

对于辨析古今异义的词语,不止上面介绍的几种方法,在实际使用中,要将几种方法结合使用,才能使辨析更为准确。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阅读过程中,勤做笔记,善于积累,将课文和课外阅读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语整理出来并牢牢记住,待其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就能产生分析判别能力,轻易扫除阅读中的这只拦路虎。

【基金项目:本文是市级课题《精致课堂教学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三环五步”高效模式研究》成果(课题号2017ZJYB100)】

作者简介:田飞虎(1964—),男,广东省湛江市二中港城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阅读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