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2018-08-27黄春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7期
关键词:课内阅读品德教育课外阅读

黄春柳

[摘 要]语文课程既有工具性也有人文性。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既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必然的内在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阅读教学;品德教育;课内阅读;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032-02

品德教育是教师教育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说明语文作为具有人文性特点的学科,不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掌握基本的语文能力,而且要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与提高。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

俗话说:“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单纯的口头教育已无法使道理深入学生的内心。课堂教学是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在阅读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灵活机动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以达到教育应有的效果。那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课内阅读渗透品德教育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是的,教学具有教育性。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因材施教,渗透品德教育。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爱国主义题材的课文很多,并且蕴含丰富的情感,形象具体生动。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催人泪下,令人十分感动人的文章。教师在授课时首先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抗美援朝时的松鼓峰战斗中,一支志愿军队伍为了阻挡敌军逃跑,和敌军展开惨烈的战斗。他们被飞机上投掷下来的燃烧弹烧着了,子弹打光了,最后他们冲出阵地扑向敌人,与敌人同归于尽。在这里让学生思考:志愿军为什么这样做呢?——因為他们心中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啊!教师在教授这类课文时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字面上,应引导学生深挖其时代背景,了解主人公做事的出发点,从而领悟到文章意旨。必要时可创设情景让学生品味文中重点词句,带领学生深入细致地研读课文对人物动作、心理的描写,揣摩人物内心,体味人物的爱国之情。品味重点句子“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相信学生会热血沸腾。同样的,《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作者“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意外。在“我”极度饥饿的情况下,外国的面包老板企图让“我”用国旗换面包。虽然“我”很渴望得到食物,但是“我”还是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理解和尊敬。文章让学生懂得“只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的思想内涵,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集体主义教育

现在的青少年大都是在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下成长的。父母和师长的培养教育使他们聪慧能干。但是,他们同时也有着个性强、任性和自我等特点。在教学中,教师怎样教育学生,使他们理解个人服从集体、团结合作和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检阅》这篇文章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临近七月,波兰首都华沙和往年一样准备欢度国庆节。一所俱乐部里的儿童队员正在讨论国庆检阅的事。可是,大家都感到很为难,因为有个特殊的队员博莱克左腿截肢了,现在靠拐杖走路。“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怎么跟他说呢?谁去跟他说呢?”最后队长打破了沉默,决定把他放在第一排——“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在检阅的那一天,大家表现得很好,尤其是博莱克:“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大眼睛望着检阅台。”最后,儿童队员们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掌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此基础上,我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生活里,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这样,使他们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确少不了这种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在课外阅读中渗透美德教育

课外阅读是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结合实际,根据教材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指导他们在阅读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在讲到爱国主义精神时,我会指导学生看一些有关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的书籍。如,《苏武牧羊》和《七子之歌》等。苏武的故事妇孺皆知。汉朝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并诱降,但苏武誓死不从。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先是将他幽禁在大窖中,后来又把他流放到北海。在北海边,苏武牧羊了十九年,才被放回。回来的时候,他已是满头白发,但这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中的“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旅顺、大连。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闻一多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痛之情,因此诗里激荡着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强烈情感。推荐学生看此类图书、文章,让他们自己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震撼——在读中生情,在情中感悟和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时,我给学生推荐了《蚂蚁过河》这篇文章。文章的大概意思是大雨就要来了,一群蚂蚁赶紧搬家。当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来到一条小河边时,被汹涌的河水挡住了去路。怎么办呢?这群蚂蚁发挥了它们的聪明才智,找来了树叶当船飘过去。但是,河水太凶猛,把“船”打翻了,冲走了。蚂蚁的“先遣部队”葬身河底。怎么办呢?后面的蚂蚁做出了令我们想象不到的举动:它们互相抱成一团,像一个个圆球,然后纷纷滚下河流,借用水的浮力飘向对岸。但是河水还是无情地把外部的蚂蚁冲掉了。就这样,河水冲掉外部一圈又一圈的蚂蚁,最后到达对岸的只有内圈的蚂蚁。是一部分蚂蚁牺牲了自己成全了这个种群,使得这个种群得以繁衍生息。这就是集体主义精神。想一想,蚂蚁尚且如此,何况是我们人类呢?学生们看到这里感动不已,纷纷表示要学习蚂蚁这种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的精神,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是的,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渗透品德教育,这样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课内阅读品德教育课外阅读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的探究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