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与马克思

2018-08-27高放

同舟共进 2018年4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马克思孔子

高放

不同时代的思想家

孔子是我国两千多年来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而马克思是1999年由英国广播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来的公元第二个千年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同为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呢?根据思考和研究,我认为二者的杰出思想有四个共同点。简而言之:第一,共同的改革意识;第二,共同的社会理想;第三,共同的政治理念;第四,共同的爱民情怀。

孔子和马克思有共同的改革意识,他们都对所处的社会现状很不满意,要求改变。孔子生在春秋中期,正从早期的封建社会转变到新阶段。这时期铁器的生产和广泛使用使生产力大为提高,新生产力的出现催生了新地主阶级。春秋中期社会矛盾加剧,表现为新地主阶级和旧贵族的矛盾加剧,农民大众和新的手工业者和旧贵族的矛盾加剧。孔子称这个阶段:“礼崩乐坏,社会无道,民不聊生。”所以他想改变这个社会。在《论语》中,孔子13次提到“改”字,要改变社会,改变国家,改变个人素质。

无独有偶,近代马克思也面临着社会转折期——西方从封建主义社会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依然存在,又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社会矛盾很多。除了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专制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资产阶级的出现又产生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所以马克思也想改变社会。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有句名言:“哲学家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不满社会现状,要改变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无疑是孔子和马克思的共同点。

孔子和马克思有着共同的社会理想。在《礼记·礼运》中,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用白话解释,就是社会发展的大道理得到实行的时候,普天之下所有的资产都归公众所有和享用,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大同世界,人民没有贫富和贵贱差别。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其意思实际上也就是天下为公。有意思的是,“共产主义”这个词是日本人用汉字翻译而来的。19世纪末,留日学生把“共产主义”这个词移植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家宋教仁在革命派办的《民报》第七期中把“共产主义”翻译为“太平大同主义”。可见,孔子和马克思共同的最高社会理想就是“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实现共产主义。

孔子和马克思有共同的政治理念。要怎么实现“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呢?孔子主张“选贤与能”,即选举品质优秀、能力高强的人来治理国家。孔子的政治理念是要建立一个好政府。首先,由明君圣主选拔优秀的人才来治理国家和社会。这个政府应该实行王道政治,即实行仁政,反对苛政。孔子云:苛政猛于虎,他主张以德以礼治理国家,最终理想是选举贤能治理国家。

马克思在这一点上与孔子一样。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要领导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争得民主”要由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做国家主人,由工人阶级、劳动人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来治理国家。马克思特别推崇1871年法国工人建立的巴黎公社政权,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后,就选举产生成立巴黎公社委员会,实行民主自治。

孔子和马克思有共同的爱民情怀。他们要改变社会,要实现理想的社会,要建立一个好的政府,最终目的是让人民安居乐业,家庭和睦,生活美满幸福。孔子讲的“人不独亲其亲”“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外户而不闭”等,马克思讲消灭阶级后要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二者意思是一致的。

孔子面对过去,马克思面向未来

当然,孔子与马克思也有区别,我也归纳为四点。

第一,孔子是春秋中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家,而马克思是代表近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革命家。改革家是对社会欠缺之处、黑暗所在进行逐步改革,使社会更圆满、更光明的人。改革不能只靠个人,还要依靠群众。孔子主张“君子群而不党”,既要联系群众,但反对结成党派。改革家不推翻现存制度,而革命家则要推翻旧的社会制度,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比孔子更进一步,他要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为此既要依靠群众,又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由先进政党领导群众才能更新社会制度。

第二,孔子是古代农业社会的思想家,马克思是近现代工业社会的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是分散的小农经济,孔子受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思想较为保守,眼光不免受限。孔子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强调公平分配,但以农业为基础不可能实现天下为公,由于社会生产力很低,强求公平,实际上会造成共同贫穷。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工业社会基础上,生产力逐步提高了,才能从按劳分配发展到按需分配,实现共同富裕。近代工业社会取代农业社会,科技有了大发展,马克思所在的时代,人们的眼界也随之开阔。

第三,孔子推崇明君圣主,希望由他选拔优秀贤能之士实行王道与仁政,维护君主专制制度。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君主专制制度在当时和小农经济相适应,小农经济不可能建立民主制度。也許有人提出,古希腊奴隶社会为什么就有城邦民主呢,中世纪意大利一些城市也有城市民主?那是因为古希腊和中世纪意大利有些地方的对外贸易和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所以有可能实现小范围的城邦民主、城市民主。不过这个民主只是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内部的民主,广大的奴隶阶级和农民阶级还是没有民主,没有选举权的。马克思曾形象地说,小农经济就像一个个散落的马铃薯,单个个体相互不联系,农民不能代表自己建立国家。历史上出现农民起义,起义胜利后还是建立了皇权王朝,如太平天国,就是这个道理。马克思进一步说,单个的土豆要用口袋把它们装起来,这个口袋就是君主专制制度,它能把各地的小农包装起来。所以不要因为孔子拥护君主专制制度就否定他,应该看到专制制度和小农经济是相适应的。

马克思与孔子不同,在近代工业发展起来后,马克思主张继承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民主共和制度分为两种,先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度。例如,法兰西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他主张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继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优点,又创造更高于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这一点马克思和孔子有所不同。

第四,孔子的社会理想是面向过去的,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面向未来的。孔子认为天下为公的思想是古来有之,尧舜时期就有。进入夏商周后,大同社会就消失了,变成了小康社会,到春秋时期,小康社会又成了乱世。孔子面向过去,不满当下,所以想改变现状,先恢复小康社会,再回到天下为公的尧舜时期。马克思是面向未来的,他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不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而是将来生产力高度发达,工人可以免除艰险繁重劳动,生产自动化的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了才能消灭阶级,达到共同富裕,人人都能获得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而原始共产主义虽然没有阶级划分,没有贫富贵贱区分,但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并不幸福。

从这四点区别看,孔子不如马克思。孔子是改革家,马克思是革命家;孔子是农业社会思想家,马克思是工业社会思想家;孔子维护君主专制制度,马克思要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制度;孔子面对过去,马克思面向未来。从这些角度说,马克思超过了孔子。

孔子思想也要传承

反过来,孔子有没有优于马克思之处?我认为,孔子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教育,这四点是超过马克思的,非常值得发扬光大。所以今天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要传承孔子思想。

修身。孔子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智能提高,要求人修炼为正人君子,不仅要独善其身,而且达要兼济天下。马克思只注重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性,提高工人阶级的组织性。他想使工人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变成自为的阶级,要增强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要把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织为共产党,由党领导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进行革命,夺取政权。他主张培养无产阶级革命家,无产阶级革命家主要的本领就是掌握革命理论,用理论武装工人,组织共产党夺取政权。

而孔子呢,非常重视个人修养。要改造社会,首先要改造人,改造人首先要改造自己。把自己培养为什么样的人呢?孔子的目标是培养为君子。君子在古代本来是指有很高地位的贵族。孔子改变了君子的概念,视君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高超智能的、正直的人。高尚道德情操的核心是什么呢?可以归纳为一个字:仁。仁也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

齐家。齐家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中国人非常重视自己的家庭,国以家为基础。孔子认为,家庭管理好了,才能进一步管理国家。家庭和睦相处,家和万事兴,家兴国能强,这是孔子强调齐家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作为职业革命家,嫌有家室之累,使他不能集中全部精力从事革命事业,到了中年时,他甚至后悔结婚。因为养育6个儿女使他穷困潦倒,他虽然非常喜欢孩子,但最终只养活了3个女儿。

治国平天下。马克思虽然是革命家,但一辈子没有革命成功,也没有掌握政权。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的工人阶级政权只有72天,当时马克思在伦敦,没有参加,只是从旁出谋划策。孔子不同,孔子30岁开始办学,51岁做官,做官两年积累了治国平天下的经验。根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官衔是中都宰——中央都市的主宰,即担任鲁国首都市长,在位一年。他把自己的政治理念付诸实践,把鲁国的首都管理得很好。次年,孔子就被提拔为鲁国的司空和司寇,司空是管城市建设的首脑,司寇是管内敌和外寇的,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长兼外交部长。

《论语》中有名句“四海之内皆兄弟”,孔子不仅内政政绩显著,在外交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例如,鲁国和齐国的君王会谈时,齐国强,欺负鲁国,把鲁国的3个城市占领了,齐国国君齐景公还想利用这次会谈给鲁国君王施压。孔子早预计到齐景公的阴谋,就给国君出主意:“这次外交谈判,一定要带着军队,把兵马都调动过去。”果然,齐景公与鲁国国君会晤的时候,表面上是歌舞团表演,实际上都带着兵器,孔子作为外交部长很机灵,三步变两步上前去,说道:“今天两国国君会谈,你们怎么能在歌舞团里带兵器,这岂不是违背规矩?”当场揭穿了齐景公的阴谋。齐国见鲁国早有防备,就更不敢动手了。这是孔子外交上一个成功范例。孔子从政时,非常推崇中庸之道,处理事情不走极端、不偏不倚;反对以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行政命令,强制人民服从,主张以德以礼束缚人,使百姓能信服而归。

重视教育事业。孔子从30岁开始办私学,是私学创始人。他当了两年官以后即退出官场,周游列国开始宣传政治理念,53岁到60岁的7年间,差不多走了7个国家,魏国、楚国、晋国、陈国、蔡国等都去过。一方面游说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社会理想,另一方面也希望得到别的国家国君的赏识,聘请他做官,但他到处碰壁不得志。到了60多岁又回来重新办学。孔子一生办学40多年,周游列国时也带了学生一路陪同。

孔子无疑是杰出的教育家,有一套教育思想,他强调“有教无类”,不仅收贵族子弟,也收贫民子弟。他的教学内容很广泛,包含“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和学生平等交流,互相探究,而非满堂灌。在教学态度上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孔子培养学生的目标是要让他们成为品德高尚、智能高超的君子,还主张“学而优则仕”。可见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在历史上被尊为万世师表。我上私塾和小学时,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都是法定的教师节。

概括地说,孔子和马克思都是“六家”合璧的世代伟人,有四個“家”是一致的——思想家、理论家、科学家、政治家。马克思虽然没有执政过,但他创建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所以无疑也是政治家。他们之间的不一致显示出两人各有所长。孔子还是改革家、教育家,马克思则是革命家、组织家,组织了第一个共产党和第一个政党性国际组织国际工人协会。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孔子诞生2569年,他们的光辉思想都值得继承和学习。

今天,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依据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又要吸收孔子的精神遗产,让马克思主义和孔子的优秀思想互相结合。此外还要紧跟科技革命的最新潮流,吸收其它国家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建设得更好。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本刊编委)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马克思孔子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