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护理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2018-08-27宁阳
宁阳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既往患者的死亡率较高,随着我国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脑卒中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升,但仍有70%~80%的存活患者会发生肢体功能和大脑功能障碍(前者居多)[1]。肢体功能障碍不仅会危害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严重降低了其预后生存质量,为此,临床需积极探寻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才能促进其机体各项功能快速恢复,进而才能使其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2]。该院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施行中医康复护理干预,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该院收治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照,分析中医康复护理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82例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且存在明显的肢体功能障碍;②依从性良好者;排除标准:①存在短暂性脑缺血、脑干梗死疾病者;②合并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③存在精神障碍疾病者。该项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在研究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9例,患者年龄分布:42~78 岁,平均年龄(62.5±2.1)岁,其中脑出血 17例,脑梗死24例;研究组中男21例,女20例,患者年龄分布:43~76 岁,平均年龄(62.4±2.3)岁,其中脑出血18例,脑梗死2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卒中类型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功能障碍情况,指导其进行床上伸展肢体、病床旁步行、上下楼梯以及穿衣、刷牙等日常生活康复锻炼。研究组采用常规护理+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在同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施行如下中医康复护理干预:①穴位贴敷护理,取患者曲池、足三里、手三里、内关、三阴交、阳陵泉等穴位,采用由红花、白芥子、三七、当归、乳香等药物制成的穴位药膏贴敷,并根据患者的证型进行辩证加减,若患者为风痰上亢证,可加贴太溪、太冲等穴位,若患者为阴虚风动证,可加贴复溜、太溪等穴位。②中药熏洗护理,根据患者的证型选择不同的药方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风痰上亢证,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风痰阻络证,星篓承气汤加减治痰热腑实证,镇肝熄风汤加减治阴虚风动证,补阳还五汤加减治气虚血瘀证),采用纱布包好各药方置于中药熏蒸机中,控制熏蒸机温度为42°C左右,对患侧肢体进行熏洗,15~25 min/次,1 次/d。③情志护理,肢体功能障碍常会引发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而患者的情志不畅可导致其脏腑功能失常,不利于病症的恢复,为此,护理人员还需采用暗示法、顺情法等中医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干预,缓解其负性情绪,使其能够积极乐观的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上、下肢肌力评分(采用Lovett评分法进行评价,总分为5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肌力水平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NIHSS量表进行评估,总分为2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肢体功能障碍改善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采用问卷调查表收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价,分为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个评价标准,总满意率=(十分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上、下肢肌力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上、下肢肌力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上、下肢肌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上、下肢肌力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上、下肢肌力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上肢肌力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下肢肌力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41)研究组(n=41)t值P值1.6±0.5 1.7±0.3 1.254>0.05 2.1±0.7 3.9±0.4 4.594<0.05 1.7±0.4 1.7±0.5 1.326>0.05 2.3±0.5 4.0±0.8 5.287<0.05 18.5±2.4 18.6±2.3 0.934>0.05 11.7±1.5 7.2±1.0 5.975<0.05
2.2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研究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对比[(±s),d]
表2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对比[(±s),d]
组别 肢体功能障碍改善时间 住院时间对照组(n=41)研究组(n=41)t值P值18.2±2.5 14.1±2.0 4.934<0.05 20.4±2.7 15.5±1.6 5.416<0.05
2.3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97.6%)明显高于对照组(87.8%),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对比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受脑部缺氧、缺血以及血肿压迫脑组织等因素的影响,常易损伤其中枢神经系统,这也是导致脑卒中患者发生肢体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4]。而脑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理论中指出,虽然在发病后,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会受到损害,但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仍具有一定的代偿性和自然恢复能力,要想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改善和恢复,就必须对其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5]。
以往临床多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的方式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通过运动锻炼促进患者的肌肉收缩能力增强,进而能够提升其肌力水平,并且运动锻炼还能刺激信息的传入性和传出性活动,从而促进患者的大脑皮质功能进行重组,进而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6]。虽然这种康复护理方案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其恢复效果与患者的实际需求仍具有一定的差距,为此,该院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患者增加了中医穴位贴敷、中药熏洗和情志护理等康复护理干预,其中穴位贴敷、中药熏洗均具有良好的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功效,因此其能够促进患者机体的血液循环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从而有助于提升其肌力水平,进而促进其运动功能恢复[7]。并且这两种中医护理方案还能对偏瘫肢体的感觉产生正向刺激,从而有助于促进大脑皮质功能的重组增强,进而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8]。
该研究中,对两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分别施行常规康复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的上、下肢肌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上、下肢肌力评分、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说明了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施行中医康复护理干预,不仅能有效提高其患侧上下肢肌力和改善其神经功能状况,同时还能缩短其整体预后周期,进而有助于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中医康复护理在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