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密度对非饱和黄土土水特征曲线影响
2018-08-27王秀林
王秀林
(山西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黄土是一种特殊的非饱和土,在外界环境变化作用(如降雨、蒸发等)下,黄土中的液相和气相会随之发生改变,宏观上表现为黄土湿软程度的变化。而在这个变化中黄土中的基质吸力也在发生着变化,基质吸力是非饱和土中特有的一种水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非饱和土基质对水分的吸持能力。基质吸力大小与土体含水率或饱和度密切相关,土体越干燥,基质吸力越大;随着含水率的提高,基质吸力逐渐减小,当土体达到饱和状态时,基质吸力消失。因此,研究非饱和土基质吸力与含水率变化关系是非饱和土研究的重点。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土水特征曲线方面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伊盼盼等[1]通过流动试验,对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的测试方法进行了研究。宋俊涛[2]基于非饱和黄土的土水特征曲线,对路基内部毛细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孙德安等[3]采用室内基质吸力测试试验,对桂林红黏土的土水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得出若干有益结论。
可以看出,目前对非饱和黄土土水特征曲线的研究相对较少,土体干密度对非饱和黄土土水特征曲线影响的研究更是鲜有报道。基于此,本文通过结合实际工程,现场取土,在室内制作成不同干密度的黄土试样,并进行基质吸力测试试验,研究不同干密度下黄土土水特征曲线变化规律。
1 土水特征曲线理论
土水特征曲线作为非饱和土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研究意义和价值。其中,非饱和土中基质吸力的存在对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有一定影响,在Fredlund[4]提出的经典非饱和土抗剪强度计算公式(式1所示)中将基质吸力作为广义黏聚力的一部分,可以提高土体抗剪强度。因此确定非饱和土土水特征变化曲线,对确定非饱和土在干湿情况下抗剪强度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式中:σ为正应力;μa为孔隙气压力;μw为孔隙水压力;(μa-μw)为基质吸力;tanφb为基质吸力系数。
目前,土水特征曲线主要以Van Genuchten[5]提出的S形曲线模型最为典型,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看出,土水特征曲线变化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其中在阶段I(边界效应区),曲线平缓,土体含水率接近饱和含水率;在阶段Ⅱ(过渡区),曲线变化明显,随着含水率的减小,基质吸力增大,阶段I和阶段Ⅱ临界处(A点)为空气进气点,表示当基质吸力增大到pa时,空气开始进入土体,土体进入非饱和状态;在阶段Ⅲ(残余区),曲线又逐渐趋于平缓,土体含水率最终趋于残余含水率。V-G模型表达式如式(2):
图1 典型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
式中:θ为含水率;θs为饱和含水率;θr为残余含水率;ψ为基质吸力;a、m、n为拟合参数。
2 试验基本情况
2.1 试验土样选取
室内试验黄土取自山西朔州某在建高速公路边坡工程现场,取土现场及土样情况如图2所示。通过室内基本物理力学指标试验,测得所取土样天然含水率为17.6%,天然密度1.8 g/cm3,土颗粒相对密度2.36。通过室内击实试验,测得其最优含水量为18.9%,最大干密度为1.69 g/cm3。
图2 现场取土场地及土样情况
2.2 试验方案
本文室内基质吸力测试采用传统的滤纸法,滤纸法测基质吸力的方法和原理如图3所示。通过将土样和滤纸按一定次序放置于密闭的密封罐中,并将密封罐静置在恒温水槽中,当滤纸与土样之间进行充分的水分交换并稳定后,测其基质吸力。
图3 滤纸法测基质吸力原理
其中夹在土样之间的滤纸测得的是非饱和土中的基质吸力,放置于支架上的非接触滤纸测得的是总吸力。基质吸力的测定通常采用王钊[6]提出的计算公式:
式中:wfp为滤纸含水率。
为研究不同干密度下非饱和黄土土水特征曲线变化规律,分别制备干密度为1.4 g/cm3、1.5 g/cm3和1.6 g/cm3的土样,每个干密度制备4~5种不同含水率,进行基质吸力测试。并采用V-G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拟合,绘制土水特征曲线。
3 试验结果分析
不同干密度下非饱和黄土土水特征曲线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看出,当干密度一定时,基质吸力随体积含水率的降低而减小;随着干密度的增大,相同基质吸力下对应的体积含水率越小。分析其原因:当干密度较大时,土体较密实,孔隙较小,水分之间的黏结吸附作用较强,同时需要较大的空气进气值才能将水分从土中排出;随着干密度的减小,土体孔隙体积逐渐变大,自由水含量增加导致土中水的吸附潜能降低。
图4 不同干密度下土水特征曲线
4 结论
本文通过基质吸力的室内滤纸法测试试验,得到了不同干密度下非饱和黄土的基质吸力并绘制土水特征曲线,试验结果表明:
a)干密度一定时,随着土体含水率的降低,基质吸力增大。
b)土体干密度对土水特征曲线影响明显,干密度越大,空气进气值对应的基质吸力越大。
c)干密度越大,相同含水率对应的基质吸力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