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骨大粗隆结核的影像学表现

2018-08-27柳祖孝樊小红何家维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滑囊平片脓肿

柳祖孝 樊小红 何家维⋆

骨关节结核在临床工作中属于常见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以脊柱和大关节最为多见[1],而发生于股骨大粗隆的结核比较少见,仅占骨关节结核的0.2%~2%,文献报道也不多[2-5],为了提高对其认识,本文收集本院确诊的28例患者,就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5月间经临床治疗或手术病理等证实的为股骨大粗隆结核,且临床及影像资料完善的患者共28例,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16~80岁,平均(40.6±5.5)岁。所有患者均是单侧发病,其中左侧19例,右侧9例,病程0.5~8年,平均(27±4.5)月。主要表现髋部或臀部疼痛、髋关节活动受限,不能侧卧等,其中5例在大腿上部触及肿块等,6例患者病变反复发作,3例软组织有破溃,4例为外伤等原因偶然发现。28例中肺部有结核病灶6例,椎体结核4例,耻骨或坐骨结核3例,患病期间仅3例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表现。

1.2 检查方法 28例均采用Philips或Siemens DR摄片机器,拍摄骨盆标准正位片(包括股骨上段);18例采用GE Brightspeed或Philips Brilliance 16螺旋CT机扫描,参数:120kV,200~280mA,层厚 1~5mm,螺 距 1.0, 重 建 3~5mm。11例 采 用 GE Signa HDXT 1.5T超导型MRI扫描机,行FSE序列T1WI(TR/TE 300/10ms),T2WI(TR/TE 1500/120ms)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STIR序列(TR/TE 2500/70ms),层厚5~8mm,层距0.5mm。所有图像均经过PACS局域网传送至工作站,由两位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回顾性分析总结。

2 结果

28例患者均是单侧股骨大粗隆受累(其中左侧19例,右侧9例),包括滑囊型4例,中心型3例,边缘型21例。28例均行X线摄片检查,其中阴性8例(图1a),阳性20例;CT检查18例,阴性2例,阳性16例。MRI检查11例均发现病变(其中仅有软组织异常4例)。各种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见表1。

表1 28例股骨大粗隆结核影像学主要表现比较

图1 女80岁,由大腿疼痛1年,右股骨粗隆滑膜型结核。a平片股骨未见明显异常。b、c MRI T2压脂和T1WI图像示股骨粗隆滑囊及股骨大粗隆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短箭)

图2 男 16岁,左髋痛6个月,左股骨粗隆中心型结核。a平片示左侧股骨粗隆间密度增高(短箭)。b CT示大粗隆骨质密度增高,内径小囊状空洞,期内示点状死骨,并见窦道存在(短箭),粗隆旁脓肿形成(箭头)

图3 男,31岁,左髋部疼痛1年,左侧股骨粗隆边缘型结核。a平片示左侧大粗隆边缘毛糙,软组织肿胀,不见条状钙化灶((短箭))。b CT扫描示左侧臀部肌肉萎缩,肌间隙及骶骨前间隙示留注性脓肿,及散在钙化灶(箭头)

3 讨论

3.1 股骨粗隆结核的解剖和临床特点 大粗隆又称大转子,位置表浅,有作者认为大粗隆因受到牵拉、摩擦和挤压等易损伤而为结核发病的诱因[3-4]。大粗隆是16岁左右才由骨骺闭合而成,所以大粗隆结核常在16岁后发病,以青壮年男性为主。本组最小患者为16岁的男性,平均年龄40岁,其中男性占75%。大粗隆结核根据其最初起源不同分为骨型和滑囊型,前者又分为中心型和边缘型,类型不同临床症状亦有所不同。原发中心型骨型大粗隆结核患者多数可长期无明显症状而不去就诊,本组有4例。边缘型骨病灶常可有大转子附近酸痛,患者常可耐受。该疼痛常在行走或肢体被动内收时加重,髋关节活动可轻度受限和有轻度跛行,临床症状不重,因为能耐受,造成患者长时间不就诊为该病特征之一,如本组患者平均病程超过2年半,病程最长者有8年。滑囊型结核常因累及臀中肌滑囊、臀大肌转子之间滑囊、臀股滑囊等造成髋关节内收、下蹲、起立或上台阶时疼痛加重。股骨大粗隆位置表浅,周边肌间隙众多,结核冷脓肿常可在大腿外侧或大粗隆前或后方沿肌间隙形成流注,或向外穿行而形成瘘管,所以有些中后期的患者以大腿上部肿块或破溃流脓就诊,本组有8例患者。有文献报道,胸腰骶椎体结核脓肿可流注于股骨大粗隆,继发形成结核病变[6],本组有4例椎体结核,但尚不能确定是否由此引起大粗隆结核。

3.2 股骨大粗隆结核的影像学比较 大粗隆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因病变处于不同时期而有不同。早期,仅有滑膜病变,或/和骨质轻微的破坏,此时X线平片和CT可无阳性发现,MRI对早期患者检查敏感,均发现异常,表现滑囊软组织和骨质的水肿信号,即以粗隆为中心的长T1长T2异常信号,在T2压脂序列上高信号更为明显,或伴发有滑囊积液。中期,随着病变进展,软组织肿胀、骨质破坏加剧,冷脓肿的形成,此时MRI、CT和平片基本都有阳性发现。MRI主要表现股骨大粗隆形态不规则骨质破坏,T1WI呈低信号,T2W脂肪抑制像呈高信号,邻近软组织肿胀、形态不规整,粗隆旁臀肌、股外侧肌内可见斑片状,多发局限性囊状异常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脂肪抑制像呈高信号,本组患者16例在粗隆旁或大腿外侧肌肉内或肌间隙内发现脓肿。现代螺旋CT薄层扫描和重建图像,常能发现早期、细微的骨质破坏,边缘型骨质溃烂及更好地显示寒性脓肿,对于发现微小死骨及软组织内的钙化灶也十分敏感。X线平片多拍摄骨盆及两侧股骨上段,通过对比等发现患侧软组织肿胀,大粗隆密度不均,边缘皮质变薄,毛糙,大片骨质缺损等。许多患者就诊时处于病变后期,长时间的患肢疼痛、废用,病变反复发作,造成患肢骨质疏松,肌肉萎缩,软组织内出现条片状钙化,粗隆局部可有骨质增生、硬化,股骨颈增粗、变形,此时X线平片能整体大范围观察患肢,所以是后期随访主要的检查方式。

3.3 大粗隆结核的鉴别诊断 大粗隆结核发病部位特殊,临床症状有一定特点,但病变处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分型表现各异,仍需要与不少疾病鉴别。对于早期滑囊型结核需要与非特异性滑囊炎鉴别,后者好发于>40岁的妇女,常与外伤和劳损有关,发生于大粗隆外侧或后方,局部肿胀伴酸痛,站立或行走时明显,休息后症状减轻,穿刺液为草黄色,细菌培养阴性。中心型骨型结核表现较典型,主要与骨样骨瘤、骨纤维结构不良及单纯性骨囊肿鉴别,边缘型结核以大粗隆皮质溃烂、破损,以及周边形成脓肿为特点,主要与类风湿鉴别。后期,病变反复发作有时需与慢性骨髓炎鉴别。

综上所述,股骨大粗隆结核比较少见,又因病变的类型和进展期不同而影像学表现多样而易误漏诊,MRI、CT和平片检查各有优势和不足,多种影像学检查相互补充和印证,有助于早期准确诊断和治疗。

猜你喜欢

滑囊平片脓肿
X线平片和CT对颈椎病诊断的临床效果
运动后膝关节疼痛,你可能得了鹅足滑囊炎
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比照观察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右胫骨Brodie脓肿急性发作伴软组织脓肿及窦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超声在围髋关节相关滑囊炎诊断中的价值
滑囊炎一般无需抽积液
颈椎病病人应做哪些检查?
消痈解毒汤为主治疗阑尾脓肿1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