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探索
2018-08-25王小凤贺莉萍邹友刘志娟
王小凤 贺莉萍 邹友 刘志娟
摘要 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湘南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在借鉴其他院校的基础上,实行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初见成效。文章就湘南学院预防医本科生导师制模式进行分析与研究,探讨了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来的效果,并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旨在有效促进预防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完善,提升预防医学专业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 本科生 导师制 预防医学 湘南学院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2.038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由教师对本科生进行思想、学习及生活等多方面针对性指导的教学模式。早在14世纪,牛津大学率先推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并取得成功。20世纪30年代,导师制被引荐到我国,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纷纷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本科生导师制模式。实行预防医学本科生导师制,不仅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预防医学思维模式,提高公共卫生技能操作水平。很多高校已尝试实施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Ⅲ湘南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在借鉴其他医学院校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特色,于2016年开始正式启动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本文介绍了我院本科生导师制的特色与流程,探讨了我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以期有效提高我院预防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
1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意义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突发性,要求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外,还需具备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妥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而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培养的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应对公共卫生问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强,提示当前未能完全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与实践训练,提高专业技能,通过处理科研、实践活动中的难题、突发状况等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有利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能进一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促进预防医学专业健康发展。同时,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个人特点实行个性化培养,通过学生与导师的面对面直接交流,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和团结协作精神、开拓学生创新思维,也能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激发其工作的热情,促进教学相长,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湘南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
湘南学院为地方型本科院校,作为学校第一个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专业,我院极度重视,在充分调研和研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与前期工作基础,于2016年3月正式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实施“一对多”全方位导师制。2016年秋季入学新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和2013级高年级学生(第四学年第二学期)作为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对象,之后会将每一届入学新生纳入导师制管理。
我院本科生导师指导内容包括人生导向、学业指导、科研社会实践指导,同时也是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对于新生,从入学到毕业,实行全程连贯式培养,导师通过座谈、讲座、培训、带社会实践、参与科研课题、指导毕业论文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对于高年级学生,从选定导师到毕业,导师主要对专业课程学习、科研项目及毕业论文进行指导。每名导师指导学生1-6名/级,并且每次指导师生双方都应做好记录。我院导师制具有如下特点:(1)全员育人:导师的选择除了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还包括有条件的行政管理人員和教辅人员与校外实践基地带教老师;(2)全程导师:对于新生,导师一经选定,原则上指导周期为五年,要求在整个预防医学专业的五年学制期间,导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导向性和实践性教育,包括指导学生科学研究训练和毕业设计(论文);(3)师生双向选择:学生基于教师的培养方向以及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教师再根据自身需求和学生各方面素质进行选取;(4)组长制:每位导师带领的团队,选定一位表现优异的学生作为组长,帮助老师进行管理。
实施导师制的具体流程如下:(1)认识导师制:新生入学召开学前教育,介绍本科生导师制相关制度与实施方案,明确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运行制度和导师与学生的职责与权力。(2)导师选聘:学院组织教师填写本科生导师申请表(内容包括导师个人基本信息、研究方向与兴趣、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及学生的受益等)并对导师资格进行审核。(3)学生分组及选择导师:学院将已聘任导师的申请表发放到各班,供学生们阅读,了解导师;首先学生根据自己情况申请组长,组长根据自愿原则自由组合2-6人;由小组学生根据导师介绍与见面自我意愿选择1-3名导师供分配调整。(4)师生约谈:导师约谈学生,双方进行面对面交流,获得更深入的了解。(5)调整与确定导师:约谈后,师生双方根据实际可再次进行选择,最终确认形成结对。(6)互动交流会:确定指导关系后,导师组织所有指导学生进行师生交流会,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并共同研讨培养方案。(7)制定培养方案:导师结合自身研究现状和交流会研讨情况及学生的兴趣、性格特点、职业走向等和学生一同确定学生的培养方案。
3湘南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初步效果
我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已初见成效。现就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学生的影响展开探讨。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预防医学专业大一课程以公共基础课为主,入学半年,2016级学生很少接触相关专业课程,对于所学专业及职业方向并未有直观的了解,对于未来职业规划也是一片迷茫。我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学生与导师形成结对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此外,2013级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进行科研选题,开展毕业论文,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时间延长,有利于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我们通过访谈、调查等形式收集了来自不同年级学生的反馈信息。实行导师制的学生表示导师制让他们受益匪浅:2016级的学生普遍认为,在导师的引导下,他们开始摆脱迷茫,更清楚的认识自我,对所学专业了解得更深入全面,对未来的规划也有了较清晰的轮廓,对于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项目热情度提高。有的学生甚至已经参与到导师开展的课题研究中,对于查阅文献、设计问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和实验操作都有了初步的学习。这些都为他们日后专业课的学习及毕业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2013级的学生而言,实施导师制不仅让他们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研究,对课题研究有了系统的认识,同时通过参与实践和课题研究对专业有更清楚的认识,有了更明确的努力方向。其他年级非开展导师制的学生则表示与自身相比,2016级学生非常幸运,有了导师的直接指导,他们少走了很多弯路,拥有更多实践与锻炼的机会,势头足、成长快。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反馈,我们发现,实施导师制不仅帮助学生尽快了解专业动向,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科研、校园活动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4对湘南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进一步的思考
我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间较短,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导师对导师制的投入出现两级分化现象:部分导师对学生的培养热情高,管理学生非常严格,急于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布置了较重的科研任务,导致学生学习精力不够;有些导师积极性不高,培养学生缺乏规划,联系学生不紧密,有的甚至自师生互动交流会后,几乎没有再联系学生。造成此类现象一方面可能是导师自身精力的限制,另一方可能是导师制缺少合理的奖惩激勵,导师存有应付心理。(2)学生缺乏主动性:表现为不主动联系导师,不配合导师实行培养计划等。原因可能是学生对导师的了解不够,对导师的角色认识不足,因此害怕主动与导师联系或对导师不够信任。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效果,对于学生的综合培养也造成阻碍。因此,在今后,我们会不断完善导师制奖惩制度,量化考核标准,加大力度提高老师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保证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效开展。
综上所述,湘南学院在预防医学专业培养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引入本科生导师制,既帮助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理解所学专业领域;又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科研、校园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新技能、科研能力的培养搭建了更好的平台。本科生导师制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的可行性条件。我们会继续修正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不足,使其作为我院预防医学教育的得力助手,提高我院预防医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