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变迁与艺术发展

2018-08-25袁慧

西部论丛 2018年5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媒介摄影

媒介是艺术载体,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物质反映,必然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表现出来,随着媒介的变迁,载体的逐渐多样化也促使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艺术思想和艺术精神经由媒介被物化为艺术作品,进入艺术活动,媒介界定了艺术的创作范围,决定了不同类型的艺术如何存在,它使艺术活动得以完整地、系统地进行,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艺术思想和艺术作品的传播方式、接受效果。可以说没有媒介,艺术家的脑中所想,心中所思就永远只能是虚幻的。而媒介很大一部分又受制于现代科学,“伟大的技术革新会改变艺术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将影响到艺术创作本身,最终或许还会导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1

媒介的变革为艺术建构了多样性的承载空间,就拿绘画来说,摄影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绘画的叙事性功能,然而它却引发出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媒介。这种变革,使绘画这种艺术产生了一系列的比如概念、方法、规则等方面的改变,在某种意义上也促使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发生变化,“肖像画变成了肖像摄影,风景画变成了风景摄影,绘画被迫重新定义自己。”2我们认识到在艺术发展中媒介的变革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得不说摄影技术的出现到现如今数码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本身。艺术家尚扬的近期作品中运用了数码摄影和后期合成技术来进行美术品创作,他认为两种不同的技术和材料的同时运用可以充分展示画面的主题。这种数码技术的运用,使艺术家摆脱传统绘画形态,而选择另一种新的载体去展现。

另一种消解了传统绘画当中手绘这个最重要功能的形式是利用摄影、电脑等技术将图片进行特殊效果的处理,然后将其展现于画布之上,从而缩短了艺术创作的时间,加速了艺术作品生产的频率,大量的艺术作品很容易也很快速被模仿复制,这样一来就促使艺术家不得不尽快地创作更为新颖的、独特的艺术作品去吸引大众的眼球,于是旧的很快就被新的艺术作品所取代,然而一味的追求速度、追求新颖,只会使绘画作品人文的精神关怀被剔除,丧失了个性化和语言功能,缺失了创作者应有的对于艺术作品的内涵,只剩下了直观的图像样式。

媒介是人们用来制造、呈现、传递以及获取信息的工具,同时作为一种传播渠道,它构成人与信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纽带。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就是指一种材料和工具——用以承载与传播信息,用于两物体或者说两者之间的信息传达。对于艺术来说,媒介作为一种传播渠道。

作为传播渠道来说媒介是被艺术物化了的,不同的媒介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及优势。京韵大鼓《剑阁闻铃》借助口语传播媒介和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敷演唐明皇与杨贵妃之恋,它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感人至深;讲述同样故事,通过手抄文字或现代机械印刷的清代文学作品传奇《长生殿》在剧情上就较为复杂,并且语言风格更加讲究,具有极强的文学化的倾向,能够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而通过电子媒介形式传播的电视剧《杨贵妃秘史》综合了各类艺术的特点,内容更加丰富。这样,不同的媒介对应着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吸引不同受众的关注,从而得到相应的传播效果。

所以说,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呈现出强大的传播力,并会带来艺术传播上的变化。新的媒介手段产生新的传播方式和新的文化互动方式,新的媒介在将来也会是传统。口語时代的艺术传播具有不确定性和时空的局限性,信息量有限。文字的发明带动了人类艺术传播上里程碑的飞跃,这种固定形态的传播媒介,为艺术开始广泛传播提供了保障。印刷文字传播时代,艺术的批量传播成为可能。电子媒介技术的运用,使艺术传播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视听综合艺术成为了占据主导地位的艺术形式。网络传播时代为艺术传播活动提供了繁荣广阔的交流平台和较为简单的创作手段,所有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参与到创作活动中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于新技术的依赖也越来越强烈,科技的发展大大提升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所以传统没有好坏,都是时代背景下产生人类文化范式,在哪个时代保护敬仰与批判改造之间没有矛盾,传统在解释着现在,现在也在重塑着传统。

网络传播时代之后,互动、颠覆、非线性的艺术创作和接受又给艺术本身及艺术传播活动带来了更大的冲击。随着网络媒介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新媒体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和表现形态,也是一种伴随科技进步而生的新生活态度。作为一种人类精神活动的特殊感知方式,它将艺术从传统的审美方式中解放出来,走进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它的介入,最终为人类打开了通往综合感知世界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正如麦克卢汉所看到的,任何一种新技术或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导致一项新的延伸。

由此可见,媒介在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当媒介深刻制约艺术形态时,就会作为一种阐释的力量出现并要求定义自身的地位。因此,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和利用媒介,不断的关注其发展变化趋势,认识艺术发生的新变化,新趋势,从而使之成为促进艺术不断发展的工具,而不是让媒介主导艺术。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

[2] 本雅明德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 邱志杰,吴美纯.影像与后现代[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4] 尚辉.都市文化时代的美术情境.文艺评论[J].2003

[5] 殷双喜.当代艺术与广义媒介.美苑[J].1994

[6] 隋岩.媒介改变艺术一艺术研究的媒介视角[J].现代传播忡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

作者简介:袁慧,女,1994年11月,民族:汉,山东日照人,学士学位(研究生在读),天津工业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

1本雅明德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邱志杰,吴美纯.影像与后现代[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媒介摄影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陶瓷艺术作品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