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接合部小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8-08-25王月梅
王月梅
【摘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也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向前迈进。这其中,便出现了处于农村和城市过渡边界的特殊发展区域——城乡接合部。这一区域的经济、社会、教育等都呈现出了比较鲜明的地域特征,既有城市的印记,又包含农村的踪迹,而深受城乡接合部教育现状的影响,对应地域的小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已经呈现出诸多值得社会各界深入关注的特点。因此,分析城乡接合部小学生的价值取向及影响因素,对于更好开展学生教育、促进学生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城乡接合部;小学生;价值取向;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城乡接合部小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分析
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教育发展区域,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由于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其生活、学习、认知等方向都呈现着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双重色彩,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扭曲,这对于正处在人生发展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分析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价值取向特征,对于帮助学生纠正认知误区、塑造完美人格、确立正确价值导向是十分必要的。
(一)注重物质享受,生活攀比现象比较突出
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大多数都经历了由农村到城市的生活过渡。长期以来,由于自小在农村生活,所经历的生活磨难相对较多,这种人生起步阶段的生活困顿,使得其在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物质需求。当他们步入比较接近城市的生活环境时,掩藏于心底的物质欲求瞬间被激活,对于丰富物质的期待将转化为实际索取的行动,进而在生活中大肆获取自己以前所没有接受过的资源,这便直接触发了物质享受的神经,以致多数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普遍以享受和攀比的姿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首先,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热衷于装饰打扮。通过大量了解可以发现,处于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在衣着打扮方面都比较喜欢品牌甚至名牌,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身着一件品牌服装,将会让自己的身份与众不同,更能展现出自身的个人魅力。于是,在这一认知理念和生活风气感染下,城乡接合部的学生在外表装饰方面都比较注重。穿名鞋、着名装、戴名表等显现比较普遍,甚至还有一些小学生在手机、饰品、发饰等方面也向着名牌方向去靠近。
其次,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崇尚于物质攀比。城乡接合部的生活资源相比农村非常丰富,为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一些小学生利用这些便利大肆攀比,在攀比风气的影响下,更多的学生无心学习,只是将比较低级的物质追求确定为必须追捧的生活形式,这对于学生正确生活观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
最后,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沉溺于生活享受。处于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虽然仍旧存留着农村孩子所独有的朴实与善良,但由于生活资源的刺激,使得其很容易在不良导向的驱使下迷失自己,进而在生活中表现出少有的好吃懒做、无所事事。面对诸多的物质诱惑,这些孩子在长时间获得物质便利的同时,以享受的姿态去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浪费、懒散已经成为其生活态度的最好写照。
(二)缺乏自我關注,自我意识依然不强
大多数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都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虽然身处城市边缘,但其在心理上依然没有将自己置身于城市孩子的范围之中,以致其自我意识普遍比较欠缺,经常会表现为学习和生活方面都不够自信,不能以饱满的热情和自尊融入学习之中。这种长时间的自卑,给这些孩子在心灵深处留下了比较大的阴影。由于不能正确认知自己,这些孩子的学习潜能发展也受到了一定抑制,经常以得过且过的状态去面对学习,学业发展受到的影响自然很大。
(三)价值取向模糊,认知能力比较低下
由于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更多的城乡接合部小学生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和资源,经常会在不加选择中去接受和应用。这使得城乡接合部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他们对于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不明确,对于自己的价值取向没有显著定位,经常在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过程中维护自己的意愿。这也直接导致了一些学生由于认知能力低下而沾染了很多的不良习气,思想肤浅、道德低下、好恶意识淡薄。
(四)学习能力不强,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
面对诸多不良习气的影响和干扰,一些城乡接合部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厌学情绪,每到学习时段,这些学生总会表现出无精打采、疲倦不堪的状态,对应的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思想方面对于学习的不够重视,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发展,以致更多的学生在学习时总是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逐渐发展下去,便出现了上课睡觉、不专心听讲、不按时交阅作业、对学习不够重视等问题,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出现这些特点的影响因素
城乡接合部小学生价值取向方面的问题,与很多因素有关,但主要都集中在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层面。
(一)来自家庭方面的影响因素
家庭作为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影响。然而,多数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都属于务工随迁子女,其受到来自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干扰都比较少,这使得这些孩子基本处于经常无人管教的成长状态之中,其思想意识不够健全、认知能力比较低下、价值取向有所偏离,在为人、处世、学习等方面都不能以较高的标准和规范去约束自己,只是在人云亦云的跟风和模仿中发展自我。因此,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影响城乡接合部小学生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
(二)来自学校方面的影响因素
学校作为小学生求知期间的主要聚居地,对于学生各方面发展都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城乡接合部区域的学校,由于其地域特殊性,导致对应的学生情况相对比较复杂,在教育和管理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
1.学校环境方面的问题
城乡接合部的教育环境都相对比较特殊,既有比较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也有参差不齐的学生资源,致使学校在教学抉择和管理落实方面不得不兼顾不同群体的学生现状,这为学校整体性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隐患,也制约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教师能力方面的问题
目前,随着精细化教育管理理念的深入推进,对于教师教育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在一些城乡接合部学校,多数教师依然在沿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进而长时间让学生在比较枯燥乏味的教学情境中接受知识,这种直接灌输的教育行为,直接挫伤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得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不断滋长蔓延,逐渐丧失了对于学习的兴趣,学习发展自然也受到了制约。
3.学生思想方面的问题
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普遍有着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由于长期以来对于自身发展缺乏良好认知,进而以一种比较自负的态度面对学业,导致学习认识与自身学习实际不相符合,学习方法死板、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收获甚微,在这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中,其学习自信也逐步消失殆尽。
(三)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
社会导向对于城乡接合部学生的影响也很大。由于城乡接合部处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其社会环境相对比较复杂,对于小学生的不利干扰也比较多,加之小学生本身辨别能力有限,致使很多对其发展极为不利的问题或者现象被不断放大,进而转移至学生身上,对小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比较严重的影响。比如一些社会不良习气,经常会被个别小学生所模仿,进而在学生中间形成蔓延趋势,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三、改变城乡接合部小学生价值取向问题的基本对策
由于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城乡接合部的学生在学业发展与自身成长方面的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显著,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在具体改进对策实施方面下功夫做好落实。
(一)做好教育引导,鼓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应将学生价值取向培植作为主要责任,在教育、引导、落实中不断强化。坚持正面引导为主、辅助教育为辅的管理策略,通过有针对性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创造环境,让学生在不断接触和感染中形成意识,然后逐步巩固。
(二)加强舆论宣传,创设健康向上的价值氛围
城乡接合部的周边环境,对于学生的价值取向也有着比较大的冲击。因此,做好社会舆论宣传教育就显得尤为关键。对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必须尽力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借助各种宣传媒介开展价值取向教育宣传,进而在周边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为学生价值取向发展創设比较有利的价值生态,让学生在良好的价值导向指引下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培育价值意识,形成符合实际和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
对于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来说,其价值意识将直接影响着其价值取向。因此,就学生而言,要培育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必须从自身发展方面下功夫,尽力远离不良干扰,在思想和行动方面按照学校、社会所倡导的正确行为规范去约束自身行为,做到不模仿、不随从、不跟风,严格按照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标准评判自身行为的对错,对于严重影响自身价值意识培育的现象和行为,应该坚决回避。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健康的价值取向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总之,城乡接合部小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研究者都在着力探究这一特殊教育地域中的学生问题,目前形成的科学理论和实践指导也比较多。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地域实际,进行更加深入广泛的研究,为促进城乡接合部教育更好发展提供辅助。就教师而言,应该重点关注价值取向对于学生长远发展方面的影响,进而探寻实效性对策,开展针对性落实;就家长而言,应该多给予学生成长方面的关注和照顾,让学生在感受家庭温暖的同时形成健康良好的价值取向;就学生而言,应该提高辨别意识,极力规避影响自身价值取向形成的不良现象,在不断努力中塑造更加健康全面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优异的表现获得各方肯定。在城乡接合部小学生价值取向教育方面,只有形成各界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才能帮助对应区域的小学生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丽.浅谈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教育与管理[J].中华少年,2016(30).
[2]张之福.城乡结合部学生思想教育策略[J].甘肃教育,2013(2).
[3]徐远平.城乡结合部学生群体的行为特征及其转化[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张连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的探讨——透视城乡结合部高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5).
[5]沈香云.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4(48).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