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乡村遇见艺术与公益
2018-08-25郭珏岑
郭珏岑
【摘 要】 乡村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城市建设达到了一定的饱和度,乡建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而在乡村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塑造乡村形象。明月村在短时间内成为乡村建设领域中的著名案例,文章试图从明月村成功的乡村重塑模式中,介绍其是怎么引入艺术与公益参与乡建。
【关键词】 艺术 公益 乡建。
近年来,在乡村重塑建设中,迎来了大批艺术家与公益组织,为乡村的重塑带来了突破性的改变。而在这些改变中,笔者发现,艺术家就地取材创作后的“消失”、一次性的公益活动等给乡村带来的是间歇性旅游收入。令人遗憾的是,并未对乡村的重塑和建设起到实际性作用。那么,艺术家和公益活动进入乡村就真的发生不了大作为吗?未必!关键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以何种形式入驻乡村?能为乡村重塑建设做些什么?笔者将以明月村的乡村重塑建设为例,给大家呈现一个艺术公益与乡建结合的成功案例。
一、被艺术“复兴”的明月村
明月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幅员面积6.78平方公里,农户727户,人口2218人。2012年,民间陶艺师李敏向蒲江县政府提交了一份“邛窑修复报告”,对明月村里的明月窑进行了考证并建议修复。当时的蒲江县政府从这份报告中,发现了明月村的机遇。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现在的明月村即是原始农耕乡村,同时还是拥有各具特色的创客院落和乡村博物馆的艺术乡村。 1、改造微村落
明月村在依托明月窑的基础上,进行文创项目的建设,引进以陶艺、手工艺等文创项目后,对村民较集中区域,将艺术家的新院落和老村民的旧院落改造成的新旧融合的微村落。例如,协调出集体土地建设成荷塘,并在荷塘旁用集装箱做成陶艺体验空间;并且在院落相连的地方,沿着地势起伏用小碎石铺垫起小路,链接竹林、人家户,形成一条游线,游线两边是明月村特有的茶田,形成特色微村落。
二、艺术家在明月村
明月村有一批新村民——来自城市的艺术家,他们买下或租下老村民们的土地、院子,对原有的院落进行设计改造,在保留旧房屋特色基础上增添新元素与艺术理念,形成新旧融合的艺术院落。
村里有家“远远的阳光房”,是新村民宁远的工艺房。宁远租下老村民罗大爷的老旧村屋,在泥砖房基础上改建成远远的阳光房。在改建的院子中,老村民罗大爷和老伴照旧居住在這栋凹字形房屋的左面,而右面与中间部分作为作家和设计师的宁远的工作室。同时宁远和她的员工们定期的对新老村民以及游客进行草木扎染的培训,远远的阳光房也成为明月村著名的公共艺术空间。在明月村,有很多这样的艺术的培训与交流,形成了新旧村们的互动,从而一起建设新型艺术乡村。
三、被公益推动的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需要公益的推动,这是现今乡村社会所发展的必然导向。明月村在乡建需要教育为基础的前提下,引进3+2读书荟,组织师资开办“明月夜校”,老村民可在夜校中获得如何经营民宿等创业基础学习。
爱思青年专注服务青年,相信青年的发展更是社会方向与社会创新的关键,与3+2读书荟一起设立“明月讲堂”,邀请全国各地的优秀文创青年及学者们到明月村进行讲座。同时上海i20青年发展平台也来到明月村,为明月村的发展做起了资源连接链,陆续邀请台湾著名的文创人来明月村进行讲座。
这些公益组织入驻明月村带来了新的文化发展思想,同时也用各地先进的文创力量带动本村的产业升级,比如这些公益组织联合当地政府发起的“明月村茶田保育计划”。
四、原住村民的收获——新收入的创造
几年前的明月村村民仅靠传统农耕创造收入,即便经过扶贫工作,村民人均纯收入依然低于成都全市的平均线。而现在原住村民的收入模式发生了极大变化,新增以下几种收入模式:
第一种:学染布、学陶瓷制作。明月村的文创项目提供工作岗位,在这些文创项目公司中就业,有当地社保、餐补等。
第二种:改建自家院落,进行餐饮接待。由于明月村旅游人口的增多,很多老村民开始创业,开办农家乐或客栈。同时政府也会派指导老师,对村民创业的项目进行指导。
第三种:村民的农产品,加入旅游合作社,对盈利进行分红。在政府政策引导下成立了明月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开发茶、竹、陶瓷、印染等特色旅游产品,并在线上线下全国范围内的销售。
五、新村民的收获——寻找精神家园
笔者在明月村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新村民在明月村定居不仅仅是被这里的乡村文化所吸引,更多的是与家人一起来明月村寻找精神家园。
例如在明月村新老村民眼里都很著名的“乐毛一家”。王乐毛小朋友3岁,已经是在明月村生活两年的新村民,其父母带他一起加入明月村的想法就是想让乐毛在自然环境下生活成长。母亲夏莉莉,办有独立社区营造研究机构“夏寂书苑”,在举家迁入明月村后开始以明月村为基地,研究自然教育与社区营造,父亲现在明月村研究乡土景观。一家人放弃北京工作与房屋,买下村里5.8亩土地,修建家园与自然学校。他们希望与附近的十几户新村民一起探索小型生态社区的形成机制,最重要在明月村实现生态农村的自然教育。
结语
在进行新乡村建设中,明月村走出了一条极度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艺术公益入驻乡村、推进乡建,重塑乡村新形象。首先,政府组建的明月村操盘团队,负责明月村建设的策划、规划、招商以及推广,为明月村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其次,在明月村的乡建模式中,艺术家与公益组织对于明月村的不是一次性的贡献然后随之“消失”,更多的是扎根于明月村,与原住居民一起建设新的乡村,相互融合相互协作,激发村庄活力;最后,旅游合作社的建立,形成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文创、旅游项目,创建共创共享发展模式。在明月村,文创产业、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互动融合形成新农村产业链,从而构建明月村的新乡村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师坚毅.新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l0.
[2] 张京祥,申明锐,赵晨.乡村复兴: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下的中国乡村转型[J].国际城市规划,2014,29(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