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2018-08-25曹静文
【摘 要】 曾国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理学家,曾国藩家书中的思想不仅对曾氏家族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对现代的家庭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分别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来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 曾国藩 家庭教育 家书
一、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渊源
以儒学为核心。曾国藩身处的社会背景特殊,他身在儒家思想盛行的清朝末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也对他家庭教育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曾国藩是清代的大儒学家,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曾国藩在给长子曾纪泽的信中,他说:“余生平略涉儒先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1但是曾國藩对儒家学并不是全盘接收,而是吸收与接纳精华的部分为我所用。
二、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思想
(一)慎重用人的教育思想
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曾国藩在用人之道上遵循“知人善用”2的原则,曾国藩对各方面推荐来的人才以及各州府官员都会进行考察。曾国藩一生在用人上都尽力做到显其所长、去其所短,以达到知人善用之效。不难看出,曾国藩在选拔人才和任用贤良上都有自己独到的风格,他在得到良才后加以提点和教诲。曾国藩坚信诲人不倦,常常对自己的门生耳提面命,要求严格。
(二)孝悌伦理是兴家之本
孝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儒家文化影响,“孝悌”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核心,曾国藩家书———“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鲜矣。商贾之间,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勤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3在曾国藩的心中,孝道始终是处于第一位的,由于自己在京城为官,而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禀呈自己的情况,并表达对父母的牵挂,并嘱托家人多来信呈报老人的身体情况,并且曾国藩多次在书信中表达其不能在父母身边尽一份孝心的愧疚之意。
(三)读书伦理是兴家之源
一是明确读书的目的:读书,首先要立志。教育子孙读书目的与志向上,曾国藩打破了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功利思想,他在告诫儿子纪鸿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心中的读书是为了加强德性修养,是为了做德才兼备的君子。二是读书原则:勤能补拙与持之以恒。在其家书中提到“戒惰莫如早起”曾国藩的治学之路,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三是读书方法:曾国藩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并强调“此三者缺一不可。
(四)修身进德的教育思想
曾国藩教育子女如何做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是人类家庭教育中的重点之一。曾国藩作为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成功典范,其自身就是终身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传统文人的入世之道的。曾国藩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儿女子弟要勤劳节俭、谦敬诚实、立志自强,希望家中的子弟都能成为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远大的理想抱负且能自强不息的有用之才。曾国藩既强调人要自强,又反对把自强走向极端,力求中庸。在曾国藩的教育下,他的兄弟和后辈子侄都能以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来面对自己的人生和创造出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
三、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明确读书目的,树立远大目
在曾国藩眼中,读书目就是进德、修业。当今社会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不能片面地追求孩子文化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德育教育,其结果就是整个道德的整体滑坡。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要明确学生的读书目的,部分学生读书目的不明确,其结果就是在未来从业中,与我们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理念相差甚远,甚至是有的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成了一事无成的啃老族。因此,当前读书应明确的三个目的:为知、为己、为人。只有明确读书的目的,才能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做到:不忘初心,不惧未来。
(二)合理扬弃,科学借鉴
曾国藩继承了儒家思想,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合理的吸收和摒弃,又结合了他身处的环境时代背景,形成了符合当代教育环境的家风、家训。我们可以把西方国家在家庭教育中的民主法治理念通过改造和创新,使之成为符合我国国情的当代家庭教育伦理的有益构成要素。总之,我们对待古今中外的一切有利于家庭教育的文化成果和经验都应该在扬弃中有所超越,在学习中借鉴发展,用以指导我国的当代家庭教育,培养跨世纪并能与国际接轨之人才。
(三)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最初接受教育基地,也是人终生的受教育的课堂。曾国藩重视家庭教育,他以自己学识、阅历和智慧对子女们进行教诲。这种严格的家教又造就了曾氏家族,长子曾纪泽人品端正,学问渊博,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次子曾纪鸿淡于功名,精研数学;这给我们当代教育以很大的启发。教育应从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中获得有益启示,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使它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家庭教育首当其冲是人生永远的教育港湾,忽视家庭教育失去家庭教育这一力量,孩子会在生活和人生当中逝去航行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2]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姜军,编.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4.
[3] 兴华编译:《曾国藩家书》(上、中、下)[M].昆仑,昆仑出版社,2004.
[4]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2.
[5] 章继光.著曾国藩思想简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曹静文(1992—)女,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王艳红浅析《学记》中“喻”的教育思想[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2)
2齊国藩著,李瀬章编撰,李鸿章校刊曾文正公全策笫五册北京:中书店出版社.2011
3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姜军,编.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