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机制为企业创新创效培育新动源
2018-08-25房卫
【摘 要】 近年来,中车大连公司工会紧紧围绕公司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升职工职业技能作为服务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在人才集聚、集智创新、技能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较好地实现了“双创带团队”的工作部署,为公司创新创效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 劳模 工作室 创新
一、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完善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三个体系”
2011年,中车大连公司正式成立了以全国劳模刁培松、毛正石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推动公司群众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开辟了新的领域。
一是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七年来,公司工会始终把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纳入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总体规划,注重顶层设计,制定下发了专门文件,确定了“三抓”的工作格局——高标准建设抓基础,根据实际需要的硬件设施、软件环境及创新活动的优势项目和优势条件等确定建设目标,确保高质量、有秩序地创建创新工作室;强化责任抓协作——将创建活动纳入公司工会和所在单位年度重要规划,从政策上扶持、资金上保障、人员上支援,不断为持续深入推进工作室工作铺就绿色通道;统一标准抓规范——制定了统一的考核和验收标准,即统一硬件设施、统一工作制度、统一成立标准条件。
二是强化工作体系建设。中车大连公司工会采取统筹规划、归口管理、逐步实施的工作方法,建立了分级负责的工作推动体系。公司工会负责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建设;公司工会主管部门负责创新工作室的制度建设、协调组织、考核管理;所在单位工会及工作室自身具体抓立项攻关、技能培训、名师带徒、成果推广等工作,从而形成了上下重视、齐抓共促、层层推进的良性工作机制。
三是完善评估激励体系建设。中车大连公司在劳模创新工作室创立之初就加大对创新工作室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力度,帮助工作室购置了高端工作台、大型扫描仪等先进设施设备。加强对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的政策激励,被评为公司级职工先进操作法项目将以职工的名字予以命名,并以此作为职工职业技术资格晋升和劳模、技术专家等评选的重要依据和优先条件。公司工会还积极推荐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的创新项目参加省市和全国性的创新项目评比,对具有社会推广价值的创新项目帮助其申请专利。
二、发挥集群效应,有力推进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中车大连公司把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作为调动广大职工创新创效和打造复合型、集群化创新团队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示范引领和人才培训等方面作用。目前,中车大连公司已建成1个国家级、3个省级、1个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和5个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
一是发扬引领作用,提高职工创新能力。公司工会明确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思路,即以劳模创新带动职工创新,以创新项目培养创新人才,以创新活动引领职工成长。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特别强化培训活动,以培训提升能力,以培训推动创新。不仅在工作室内部进行专业性的培训,还对一线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培训。同时通过“名师带徒”的传统做法,对在工作中遇到的各项业务进行模拟,现场实践演练,提高技能。工作室积极组织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与大连交通大学教授合作,共同研发特殊保温冒口技术;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研究球墨铸铁技术难题;积极参与国家与委内瑞拉农业合作项目中的铸造技术培训流程和培训课件的制作任务,引领和带动了职工形成相互促进的强大拉动效应,成为各种技能职工成长进步的“摇篮”。
二是发挥攻关作用,推动技术革新。创新工作室立足生产第一线,最先获知车间或班组遇到的困难,最先了解设备工艺需要如何革新。每当生产技术遇到瓶颈时,创新工作室总是冲在最前面,“孵化”出一个又一个提高工效和产能的技术成果。2013年五一前夕,毛正石劳模创新工作室所在的铸造车间接到某机床厂51种国外铸件订单,产品结构复杂、精度高、工艺难,用户要求在一周内完成所有铸件的产品工艺。在毛正石劳模创新工作室核心成员带领下,利用五一休假的时间,加班加点,使得产品工艺设计、工装准备、产品试制同时进行,为公司保住了长线的客户订单。近年来,公司地铁业务快速上升,特别是城轨车辆出口订单不断,黄中跃劳模创新工作室在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生产中的疑点、难点问题以及新产品的开发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城铁车辆钢结构制造工艺方面,国内没有相应的工艺指导和质量标准,黄中跃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深入生产一线和工人们一起从不锈钢车体的焊点除黑、清洗,到铝合金车体的焊前、焊后的工件打磨,他们都亲力参与,在掌握第一手的情况后,黄中跃创新工作室先后组织编制了一系列通用性标准工艺文件如《焊点除黑工艺》《整车清洗工艺》《铝合金焊前、焊后打磨工艺》《焊缝返修工艺》等等,这些基础性标准文件为生产制造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证,同时这些基础性标准文件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三是发挥育人作用,培育创新团队。创新工作室依靠规模优势、技术优势、班组文化优势,为锻炼职工队伍素质、推动技术创新提供了舞台,很多高技能人才正是在這样广阔的舞台上不断成长。毛正石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之初的18个成员几乎来自于铸造一线最平凡的岗位,有铸造工、熔化工、工艺师等,可谓名副其实的“草根”。但这些“草根”在创新的土壤里,不断萌芽、成长、壮大。目前,在“毛正石劳模创新工作室”里,每年都有2至3人实现了职业资格的晋升,都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并影响和带动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
三、激发创新活力,开辟了公司创新创效“新动源”
创新工作室在企业经营发展全局中虽然只是一个个小的“点”,但是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发展,却成为凝聚干事创业心气、汇集智力技术资源、推动创新增效的重要“辐射源”,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是有力激发了创新创效热情。创新工作室在职工中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带动了职工增长才干、学习本领,形成相互促进的强大拉动效应。同时,建立在创新工作室基础上的激励机制也成为调动职工创新创效的有力导向。如,职工开展的合理化建议、立项攻关、职工先进操作法等经济技术创新工作一经评定就给与奖励,同时推荐参评大连市“绝招、绝技、绝活”,有力调动了广大技术工人“凭真本事挣钱、凭金点子拿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有力提升了职工职业技能。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创建之初,就要求发挥所属专业和所在领域的优势条件,多培养、快培养创新人才。目前,毛正石、刁培松、黄中跃、高云巍、张如意五个创新工作室都制定了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形成了制度化的培训体系。近年来,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邀请黄中跃和毛正石等主讲,开办高端技能人才专项培训班20余次,培训高技能人才700余人次。公司工会在“弘扬工匠精神,实现班组质量零缺陷”劳动竞赛开展期间,多次组织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成员进行专利、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培训,强化现场互动,把一线作业场所变成职工流动课堂。
三是有力保障了企业降耗增效。以毛正石工作室为例,2012年,该工作室成功攻关完成大耐泵业的大型双吸水泵,仅此项订单就为公司赢得了数百万元的产值。2013年,在公司“双百”攻坚会战中,他们成功解决160公里电力机车6种环类件前期出现的质量波动问题,废品率由原来的30%下降到1%。2014年,毛正石荣获第九届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银奖;2015年,获得了全总的研发补助资金,该项目是辽宁省唯一获得此项补助的劳模创新工作室;2016年,毛正石参与了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的拍摄,并被人社部推举为“铸造大师”。“毛正石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接到了100多项攻关和创新任务,取得了60多项各级成果,共为车间减少废品损失600多万元,创造产值1000余万元。
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立运行,让企业尝到了甜头,为企业工会工作发展开辟了新渠道,中车大连公司将持续深入抓好这项工作,为更多的技术工人成长成才搭桥铺路,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贯穿于工会工作始终,团结动员公司职工勇当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火车头”!
作者简介:房卫,中车大连公司工会副主席,高级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