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唐诗之路”进入语文教学
2018-08-25卢慧娟
卢慧娟
【摘要】“浙东唐诗之路”是条文化路,它贯穿台州,天台是这条文化路上的一颗明珠,李白、杜甫等留下了众多关于天台、临海等地的优美诗篇,这无疑是我们台州宝贵的乡土资源。利用这一资源,采用多种方式,让“唐诗之路”进入语文教学,不但可以展现台州的山水魅力和文化底蕴,感受唐诗的韵味之美,也可以以此为依托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和素养。
【关键词】诗路文化;经典诵读;课堂教学;语文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临海市区葭芷泾文化长廊内,“唐诗之路”系列石雕群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一座座诗人雕像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小径两旁,诗人们或是凝神远望,或是拈须微笑,神态栩栩如生,石雕旁边的石碑上刻着与台州相关的诗人作品。这些雕塑中,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也有“台州第一进士”项斯以及曾在台州为官的郑虔等。这组雕塑引证唐诗之路与台州山水的联系。
台州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诗人如李白、杜甫等留下了众多关于天台、临海等地的优美诗篇,这无疑是我们台州的宝贵资源。采用多种方式,让散落在“唐诗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诗路文化进入语文教学,不但可以展现台州的山水魅力和文化底蕴,感受唐诗的韵味之美,也可以以此为依托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和素养。
一、让“诗路文化”进入语文经典诵读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青少年开展德育的重要切入点,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确保诗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效益最大化,我们不妨结合乡土资源,注重诗文经典诵读的本土化。对台州来说,“唐诗之路”上流传下来的诗歌就是最好的教材。
尽管这些诗文在全民族的经典诗文中只是“沧海一粟”,但以此为起点,从近处(与家乡有关的、相对比较有所见闻的经典诗文)入手,不仅容易引发兴趣,而且可以培育爱乡之情,进而步入中华诗文经典的大家庭。
正因为是身边的诗文,所以学生在诵读之余,还可以有较多的实践活动,如参观、游览、访问、调查、收集等,读行结合,体现“本土化”的优越性。有条件的可以寻访“唐诗之路”,结合诵读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等写唐诗之路的有关诗篇。
此外,可以组织班级 “经典诗文朗诵会”,组织学生自编经典诗文“手抄报”、开展“诗配画”活动等,还可以组织“解读路上的唐诗”“李白与台州”等讲座,这些活动将极大地丰富经典诗文诵读教学形式。
学生诵读的诗文经典由于出自家乡的人和事,便于实地走访游览而兴趣倍增,记忆也就特别牢固,所有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丰富学生的人文积累、情感陶冶的。
二、让“诗路文化”进入语文课堂教学
在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中,不管是课文中的诗歌教学,还是总复习中的板块教学,都可以联系“唐诗之路”来进行。
(一)“诗路文化”渗入课文教学
高中的诗歌教学中,李白的诗歌占了一定分量。而李白对“唐诗之路”情有独钟,甚至四入浙江、三入剡中、二上天台山、一上四明山。李白在“唐诗之路”上留下的诗歌也反映了他的思想状况和情感变化,了解这些,对理解他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蜀道难》《将进酒》等有很大的帮助,何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本就位于“唐诗之路”上。
(二)“诗路文化”渗入诗歌鉴赏教学
诗歌鉴赏是高考复习的一大板块,而“唐诗之路”上的大量著名诗歌正好给鉴赏(尤其是山水诗的鉴赏)留下了标本。“唐诗之路”是我国山水诗的发源地。有纯写山水表达倾慕的,有借山水发思古之幽情抒自家之豪情的,有访道送僧以寄托闲逸归隐之心的。手法各异,风格不一,是我国诗歌的一大宝库。
(三)“诗路文化”渗入语言表达训练
语言表达是训练语言运用能力的,“唐诗之路”无疑是个很好的训练载体。比如为著名景点写宣传语、对联,设计一条旅游路线并陈述理由,为景点配导游词,为景点画面配解说词,设计公益广告语,等等。
(四)“诗路文化”渗入写作训练
结合“唐诗之路”进行实用文写作训练,比如为“唐诗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写一份申请书;结合“唐诗之路”的众多景点,写作游记;结合“唐诗之路”的文化内涵,尝试文化散文的写作。
三、让“诗路文化”进入语文活动课
语文活动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组织班级“经典诗文朗诵会”,组织学生自编经典诗文“手抄报”、开展“诗配画”活动,是语文活动;组织“解读路上的唐诗”、“李白与台州”等讲座,是语文活动;为“唐诗之路”配音乐配解说配标语,是语文活动。还可以进行“唐诗之路”的专题活动或综合活动。
四、让“诗路文化”进入语文研究性学习
“唐诗之路”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可以针对其中一点进行,比如“唐诗之路”的成因、李白与唐诗之路、唐诗之路上的诗人们、唐诗之路的开发和保护、诗路文化(诗歌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旅游文化)等,可以是對“唐诗之路”的综合研究,也可以是分小组分点研究之后综合。
“唐诗之路”是我们乡土文化资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好好利用这一资源,不但可以展现台州的山水魅力和文化底蕴,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唐诗的韵味之美,并以此为依托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和素养。
参考文献
[1]钱茂竹.试论唐诗之路的历史渊源[J].唐代文学研究,1996.
[2]董建奋,杨文华.关于经典诵读“本土化”问题的对话[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