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018-08-25左伟

课外语文·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语文学科人文性工具性

左伟

【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简言之,它反映了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与获得情感体验的统一,是时代赋予语文学科教学的新特点。

【关键词】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一观点提出之后,结束了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而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多数从教者的理解范畴中并不能明确地将其进行定义与概括。那么语文科学的工具性为何?人文性为何?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如何统一在一起?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些都是本文所要浅析的问题。

一、工具性

“工具”一词,在汉语词典中有明确的释义,原指工作时需要的器具,后引申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工具性”顾名思义,即指工具所具有的性能,如锄头可以锄地、微波炉可以做加热食物之用、使用手机可以进行信息搜索实时互动等活动……从以上三个例子中可知,工具性也许只有一个,也许有两个,也许有许多个。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可如此看待。

(一)辩音与识字

辨音与识字是进行语文学科学习前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与保障。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此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无论哪个学段的学生必须掌握这一项技能,而且学段越低重视的程度越高,这也是其基础性的一种体现。我们可以说,学习语文,教我们认字、辨音、写字、读书,从看简单的拼音读物到复杂的文言名著,从写只言片语的对话到长篇的论著,这些都是语文工具性带给我们的体验。

(二)表达与应用

表达与应用是语文学科工具性能的第二个表现。简而言之,学习语文,除了让我们认字、寫字,还有一点就是让我们学会说话与交流,这一点没有哪一个学科能够像语文这样将表达和应用落实得如此彻底。语文学科,是一个多元互动的学科,在那里面,有学生与编者的互动,有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也有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而每一次互动都是一次表达和应用的过程。在语文中,学生可以用串联在一起的字组成句子,用句子有条不紊地组织成一句完整的话来说明自己对某一事、某一人、某一现象的看法,这就完成了表达的过程。而应用,则是在表达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言语思维,与他人对话、交流、抑或是辩论,在分享合作争辩中获得启迪。当然,表达与应用并不是相互分开、彼此抽离的两个单独体。

二、人文性

何谓人文?同样有释义: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乍一听,好像不如“工具”便于理解,但应用在语文学科中,是很好理解的一种特点。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课程的三个维度目标之一,这一维度的提出,正契合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功能。拿一篇普通的语文课文来讲,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在进行这篇课文的准备过程中,除了掌握作者的资料、概括小说的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外,相比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感受到作者对于“金钱至上”社会中漠视亲情的一个嘲讽与抨击。每一篇作品的诞生几乎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氛围,作者们的目的,或赞美讴歌,或批判揭露,这些都是需要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出来的。而这个方面没有其太多工具性可言,大多是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文性的体现。为师者必须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接受典范人格的熏陶,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教育,是人们遗忘了所有学校灌输的知识后,仍能留存的东西。”像《送东阳马生序》中体现的刻苦好学的精神,《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和罗斯生死不渝的挚爱,这些人类优秀文化,应该通过我们的语文课堂,使之发扬光大。

(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说到底,语言学本质上是一门人文科学。它跟别的人文科学一样,可以利用技术科学地进行它的工作,但是它自身不会变成一门技术科学。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智慧的结晶,带有本民族的鲜明特色与独特风格。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第二个特点就是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的汉字,横平竖直,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美感;横竖撇捺,每一个字的书写都有其特定的顺序;传统古籍浩如烟海,文化内涵更是源远流长。可以说,语文学科是最能激起学生热爱祖国情绪的学科之一了。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绝对不是割裂的个体,只有把他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才能发挥其真正的功能,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便是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这三者的学习往往互相渗透。举个例子来说,在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有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叫作《猫》的课文,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概括三只猫的情况,得出作者对于第三只猫的情感,在完成这些工作的基础之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从这篇文章中得出例如“勿主观臆断”“勿偏见待人”“做事须三思而行”“热爱生灵、热爱生命”等启示,人文性知识的得到是在工具性知识基础的铺垫下得来的,而工具性知识的学习又为人文性知识的把握做了一个准备。两者是相辅相成,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是不可分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简言之,它反映了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与获得情感体验的统一,是时代赋予语文学科教学的新特点。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语文学科人文性工具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