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关节炎急性期关节镜治疗配合穴位注射的临床观察*
2018-08-25万锐杰肖楸钶刘绍凡
万锐杰 梁 磊 肖楸钶 冉 强 刘绍凡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400021)
膝骨关节炎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变性、破坏以及骨质增生为病理特征的疾病,其特征性表现为膝关节活动及负重后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急性期主要以红肿热痛及关节腔积液等滑膜炎表现为主。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治疗手段均不能完全阻断其病理进程,治疗目的主要以控制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为主[1]。该病早期多采用NSAIDs类药物、氨基葡萄糖等药物治疗,但无法根本上扭转或阻断病程发展,且对急性期治疗效果不佳。微创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是目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主要手术方法,是在药物治疗手段效果不佳的选择。近年来,随着中医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穴位注射在膝骨关节炎中取得了很好疗效[2]。本研究采用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联合穴位注射用以治疗急性期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纳入标准:符合《骨关节炎诊治指南》[3]中关于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病位分布均为单膝;均有疼痛、肿胀等急性期表现;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严重手术禁忌证者;多种药物过敏史者;合并感染性疾病者;严重糖尿病、心脏病等全身性疾病者;严重力线异常者;严重关节间隙狭窄或多发骨赘者;患有精神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重庆市中医院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急性期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42~78岁,平均 (57.49±10.23)岁;病程 6 个月至 5 年,平均(3.25±1.14)年;病位左膝31例,右膝11例;临床分期Ⅱ期28例,Ⅲ期14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40~76岁,平均(56.74±10.22)岁;病程 7 个月至 6 年,平均(3.34±1.11)年;病位左膝33例,右膝9例;临床分期Ⅱ期25例,Ⅲ期17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4]1)对照组:患者取仰卧位,行硬膜外麻醉,于患肢上端扎气囊止血带,行关节镜标准入路手术切口,术中持续冲洗关节腔关节。将髌前脂肪垫适当刨除,探查并清理膝关节腔。清除病变增生的滑膜、赘生组织。彻底摘除游离体并咬除影响膝关节活动的骨赘,磨削关节腔内不稳定骨刺,并将其彻底清除。检查并彻底清理关节腔内半月板碎片、脱落的关节软骨。清理髌骨骨赘,保持骨面平滑。切除不稳定裂瓣,修整半月板边缘,最大限度保留半月板原有结构。并于关节镜下对髌骨活动度及髌骨受压情况进行观察,对于髌外侧支持带紧张者应对其进行松懈,恢复髌骨活动轨迹。术后使用弹力绷带加压患肢,并指导功能锻炼。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穴位注射治疗,取血海、阳陵泉、足三里。患者仰卧位,患膝取屈曲位,垫枕,膝关节注射穴位部位严格消毒,回抽无血,取曲安奈德注射液(60 mg/mL),每个穴位注射 0.5 mL,每周注射 1次,连续注射3周。
1.4 观察指标 1)疼痛程度评价[5]: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分别于术前、术后 1、3、6、12 个月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标有0~10刻度的标尺,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程度在标尺相应位置标出,其中0分为无痛,1~3 分为轻微疼痛,4~6 分为中度疼痛,7~10 分为重度疼痛。2)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Lysholm标准综合评分,分别于术前、术后1、3、6、12个月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满分100分,其中<60分 (差)、60~75分(可)、76~85 分(良)、>85 分(优)。3)并发症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ANOVA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描述,用χ2检验;其中等级计数资料采用will-coxon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见表1。术后两组各时刻显著低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每两个时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分,±s)
表1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分,±s)
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与本组术后1个月比较,△P<0.05;与本组术后3个月比较,▲P<0.05;与术后6个月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下同
术前 术后1个月6.79±1.24 4.47±1.03*#6.85±1.30 5.68±1.10*组 别 n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术后12个月观察组 42 3.65±1.11*△#2.86±0.58*△▲#1.18±0.2*△▲◆#对照组 42 4.53±1.14*△ 3.41±1.02*△▲ 1.98±0.33*△▲◆
2.2 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术后各时刻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各时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膝关节功能比较(分,±s)
表2 两组膝关节功能比较(分,±s)
组 别 n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术后12个月观察组 42 81.79±2.63*86.42±3.36*△◆◆#89.75±3.40*△▲◆#对照组 42 81.65±2.52*82.37±3.41* 82.47±3.21*术前 术后1个月51.46±8.24 80.58±2.46*52.37±8.19 80.67±2.54*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均未出现严重感染、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观察组出现1例关节肿胀,并发症发生率为2.38%;对照组出现3例关节肿胀,并发症发生率为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3.1 膝骨关节炎急性期的认识 膝骨关节炎属于骨科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软骨发生病变,造成软骨下骨裸露、硬化,形成代偿性增生骨赘,进而导致关节囊周围组织出现挛缩,形成恶性循环。该病呈进行性发展,急性期以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腔积液等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6]。目前各种治疗手段均不能阻断其病理进程,治疗目的主要是控制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对于症状较轻患者,可给予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或止痛药治疗,但只能暂时缓解疼痛等症状,且长期服用可造成胃肠道反应。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作为在急性发作期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的治疗方法,其临床疗效已得到广泛证实,其主要包括清除骨赘,摘除游离体等。通过去除股骨踝间窝的骨赘,纠正关节内、外翻畸形,并修复软骨,防止在关节内形成游离体,从而改善肢体功能[7]。将关节周围骨赘进行切除,能够有效改善膝关节紊乱症状,进而缓解临床症状。通过修复半月板,能够降低其对关节软骨的磨损,避免损伤部位出现卡压现象,从而恢复关节稳定性[8]。松懈外侧支持带,能够改善髌股关节力学特性异常的现象,减少髌股关节软骨的磨损。术中持续冲洗关节腔,可将炎性蛋白与介质彻底清除出去。适度切除炎性滑膜,可减轻其对膝关节的侵蚀,清除炎症因子并阻止其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减轻对关节的损害[9]。
3.2 中医在膝骨关节炎急性期的治疗优势 膝骨关节炎属中医学“骨痹”“鹤膝风”范畴[10]。 近年来骨关节炎的炎症发病机制逐渐被认识,有学者认为,热毒与骨关节炎的炎症发病机制关系密切,提出“因炎致痛”的观点,尤其在骨关节炎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等热毒表现更为明显[11]。近年来穴位注射在骨痹疾病中收到显著疗效[12]。穴位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特定穴位,既发挥针刺穴位类似针灸的作用,又发挥注射药物的药理作用,达到针灸与药物的协同效果,可疏通经络、缓解疼痛,改善局部微循环[13]。针对膝关节炎,最有效的穴位是血海、阳陵泉、足三里。血海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的隆起处,为理血的要穴;阳陵泉位于腓骨头前下方,小腿外侧,有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处,为强身健骨的要穴,能调节脾胃、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14-15]。
3.3 本研究心得体会 本研究采用关节镜手术方法结合中医穴位注射手段,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关节功能情况、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研究过程中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随访,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较对照组更满意,表明该治疗有助于患者远期膝骨关节的功能恢复。由此可见,关节镜手术结合中医穴位注射,可加速修复软骨损伤,降低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远期治疗效果,治疗方法简便,剂量效,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