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2018-08-24邱涛刘明强
邱涛 刘明强
[摘要]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首先构建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了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研究了2010年四川省及其21个市(州)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主要结果如下,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各指标关联度属于较高或高关联,人口结构各子系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由大到小的排序结果是:文化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水平、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经济发展各子系统对人口结构的影响由大到小的排序结果是:国内外贸易、经济总量、工业经济、经济水平、农业经济。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存在区域差异性,将四川省21个市(州)划分为低水平耦合区、拮抗耦合区、磨合耦合区和协调耦合区4种类型,以拮抗耦合为主,低水平耦合次之。
[关键词]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灰色关联;四川省
人口的结构问题作为2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结构问题解决的好坏更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人口的发展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而经济的发展又同样影响着区域人口及其结构[2]。部分学者研究了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4]。部分学者研究了人口老龄化、人口抚养比[5-8]、我国人口素质[9-10]、性别结构、人口总量[11-13]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近年来,郭泉恩、于婷婷、裴巍、吴连霞等学者对江西省、东北三省、黑龙江省、江苏省的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14-17]。总体而言,研究者大多侧重于人口结构或者人口结构的某一方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两者相互作用的研究还较少。四川是西部人口大省、中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中国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居西部第一。以四川省为例,基于人口结构系统和经济发展系统,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各个指标间的关联度、各地区的耦合度和耦合类型,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四川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注意事项。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于《四川省统计年鉴》、《四川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四川省各地级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1年各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构建指标体系意在研究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耦合关系,其中人口结构包括人口水平、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文化结构6个方面,区域经济包括经济总量、经济水平、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国内外贸易5个方面,据此建立四川省人口结构—区域经济耦合指标体系(表2)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四川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对样本容量和样本本身有无规律要求较低,不会出现定量分析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现象[18]。方法步骤如下:
(1)低水平耦合区:包括广元、广安、巴中、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
凉山彝族自治州。此类型地区耦合度为0.637 0.790,经济发展水平落后,GDP总量和人均GDP都非常低,比如甘孜藏族自治州2010年GDP总量仅有122.83亿元,巴中市2010年人均GDP仅为8717元。产业结构以广元、广安、阿坝、凉山为“二三一”,巴中、甘孜为“三二一”。人口文化水平比较低,文盲和小学人数占比较高,甘孜藏族自治州达71.77%。城镇人口比重较小,广元为32.98%,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30.10%,其余地区低于30%,甘孜藏族自治州仅为20.53%。就业均以第一产业为主,6个地区的第一产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51.49%,58.05%,61.27%,59.74%,76.98%,70.08%。
(2)拮抗耦合区:包括遂宁市、泸州市、南充市、内江市、达州市、资阳市、自贡市、德阳市、雅安市、眉山市、乐山市、绵阳市、宜宾市。耦合度为0.670 0.838。GDP总量和人均GDP相对较低,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就业结构遂宁市、泸州市、内江市、自贡市、德阳市为“一二三”,南充市、达州市、资阳市、眉山市、雅安市为“一三二”,第一产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40.28% 54.26%。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数较少,占比为3.91% 7.24%。
(3)磨合耦合区:攀枝花市人均GDP最高(43959元),总人口和人口密度较小。产业结构为“二三一”(73.79%,22.11%,4.10%),就业结构为“三一二”(35.99%,33.41%,30.60%),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数9.91%。耦合度为0.750。
(4)协调耦合区:全省属于该类型的只有成都市。成都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GDP总量是5551.33亿元,人均GDP为41253元),人口规模最大(常住人口是1404.8万人),产业结构“三二一”(50.17%,44.69%,5.14%),就业结构“三二一”(45.40%,34.67%,19.92%)。人口最为集中,人口密度为1171人/平方公里。人口素质较高,6岁及以上人口中专科以上学历人数占比17.86%。耦合度为0.767。
4结论
4.1四川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密切。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各指标关联度属于较高或高关联。文化结构、城乡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强。人口素质不高,经济发展速度一般较为缓慢。人口素质的提高,为经济的持久发展提供了主要动力。中国城镇化主要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集聚推动经济发展[20]。加快城镇化步伐是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21]。提升居民文化素质水平,积极推进城镇化能大力度推进经济发展。国内外贸易、经濟总量和人口结构的关联度最强,对人口结构的调整起到很大程度上的推动作用。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进口大量的能与我省人力资本水平相匹配,能提升人力资本和激发人力资本潜力的资本技术型产品与仪器,出口产品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化,这些举措能更好地提升我省人力资本水平[22]。经济发展是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的物质基础,有一定的财力才能去扩大再生产和投入教育等事业,才能有效培养人才和提高人口素质,经济的增长也会引来更多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为经济助阵。国内外贸易的增加、结构优化和经济总量的增加,显著改善人口结构。
4.2四川省的经济还比较落后,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有待优化。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香港、台湾、澳门),四川GDP总量排名第八位(17185.48亿元),人均GDP排名第25位(21182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总量排名第10位(23147.38亿元)。人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排名第23位(28783元/人)。城镇化率为40.18%,全国排名第25位。就业结构为“一三二”(42.9%,34.1%,23.1%),产业结构为“二三一”(50.5%,35.1%,14.4%)。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较大,但产值比重较低,四川省农民人均纯收入(5086.9元)低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跟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差距更大,北京、上海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3262.3元、13978元。与赛尔奎因和钱纳里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23]相比,四川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相对较大但人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大,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较小。四川省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的优化任务很重。
4.3四川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性存在区域差异性。
各市(州)大致划分为低水平耦合区(6个)、拮抗耦合区(13个)、磨合耦合区(1个)和协调耦合区(1个)。低水平耦合区和拮抗耦合区分别占比28.57%,61.9%。低水平耦合区中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均落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高,人口文化素质过低。拮抗耦合区的人口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高素质人才较少。磨合耦合区-攀枝花,经济总量指标较小,人口较少,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水平较高。协调耦合区—成都,经济总量最高,经济水平较高,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国内外贸易总量均最高。总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大,15~64岁人口比重最大,城镇人口比重最大,高素质人才最多,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但仍然需要优化。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发展,四川目前已基本形成成都、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等五大经济区[24],低水平耦合主要分布在川东北和川西北经济区。四川省应积极促进五大经济区以及各市(州)协调发展。成都市在四川省经济领域一直处于领导地位,在积极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应该积极引领其他城市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健.结构问题是21世纪中国人口的核心问题[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8(1):26-30.
[2]本刊编辑部.新世纪中国人口问题展望[J].人口研究,2000,24(1):28-37.
[3]胡鞍钢,刘生龙,马振国.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证据[J].人口研究,2012,36(3):15-26.
[4]郑娜.我国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动态计量分析[J].现代经济,2008,7(7):21-22.
[5]Lindh,T.,B. Malmberg. Age Structure Effects and Growth in the OECD,1950~1990 [J].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1999,12 (3) :431-449.
[6]Futagami,K.,T.Nakijima.Population Aging and Economic Growth [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02,23(1):31-44.
[7]Bloom,D.,J.Finlay. Demographic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sian [J],Asian Economic Policy Review,2009(4) :45-64.
[8]袁蓓.人口老齡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武汉:武汉大学,2010.
[9]陈再华.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研究[J].人口学刊,1993(1):14-18.
[10]黄春燕.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增长:1990-2001[J].生产力研究,2004(10):83-85.
[11]屈思敏,梁树春.广西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经济因素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9 (3) :28-30.
[12]丁刚.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我国人口总量预测研究—源自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间复杂关系的视角[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22(5) :39-43.
[13]陈楠,林宗坚.人口总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动力学研究[J].测绘科学, 2006, 31(4) :14-16.
[14]郭泉恩,钟业喜.江西省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关联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6):111-114.
[15]于婷婷,宋玉祥,浩飞龙,阿荣,朱邦耀.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17,37(1):1-7.
[16]裴巍,任永泰,邢金阁.黑龙江省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耦合问题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6,46(16):12-18.
[17]吴连霞,赵媛,管卫华,王玉娟.江苏省人口—经济耦合与经济发展阶段关联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1):57-63.
[18]刘思峰,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62-73.
[19]江涛.婚姻推迟与性别比上升的经济分析—一个对储蓄率上升和增长的解释[D],西安:西北大学,2013.
[20]蔺雪芹,王岱,任旺兵,刘一丰.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J].地理研究,2013,32(4):691-700.
[21]胡少维.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经济发展[J].经济问题,1999(5):14-17.
[22]罗良文,阚大学.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人力资本存量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岭回归分析法[J].世界经济研究,2011(4):31-35.
[23]景建军.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J].经济问题,2016(1):60-65.
[24]熊祖辕,曾俊林,袁洪军.四川五大经济区发展格局透视[J].四川省情, 2010(11):31-33.
[作者简介]邱涛,女(1985-),四川绵阳人,硕士,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统计与数据分析;通讯作者:刘明强,男(1983-),四川绵阳人,博士,西南科技大学理学院 讲师,研究方向:金融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