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中含情,理字立骨

2018-08-24肖萍李生宝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白求恩纪念精神

肖萍 李生宝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于1939年为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籍医生白求恩写的一篇悼词。新编“部编本”初中教材把此文选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这意味着革命传统教育篇章在新教材中的比重有所增加,体现了新教材用经典篇目,通过语言学习与运用,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追求。”[1]从文体角度来看,《纪念白求恩》是一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议论性文本,属于实用文的范畴。初中生学习实用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了解实用文文体性质和行文要求,对其语文素养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学习简单的议论文,有利于初中生思辨思维、批判思维的发展。《纪念白求恩》一文以白求恩光辉耀人的精神品质为主要表达内容,语言朴实,思维严密,论说思路清晰,用词精准得当。叙中有议,叙议结合,叙述娓娓道来,富有真情,议论气势紧逼,字字句句彰显着一代伟人的理性思想和极为强大的号召力。

一、叙述:凝练而朴实

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因人而异。毛泽东的语言风格是独特的,从《反对党八股》《为人民服务》《论持久战》等文章可知,用语凝练是一个显著特征。“每位作家的语言都有其个人模式,包括口语及书写文字。”[2]“用语凝练而质朴”或许就是毛泽东“个人模式”的一个方面,他的文字在大开大合中感觉不到丝毫的拖泥带水,而又如行云流水般把“事”和“情”娓娓道来。

《纪念白求恩》中的叙述不多,主要是对白求恩的事迹进行简单交代。而看似简单的叙述中却隐含着大量的信息,显示出大家手笔。语言建构的前提是对文本语言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体悟”和“体验”。《纪念白求恩》是一篇悼词,这就要求我们对“悼词”的语言特点、内容呈现、措辞方式等方面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于悼词,有着特定的语境和对象,极大地考验着作者的语言能力,而此文还因作者身份、篇章字数限制等个性化因素的影响,使其具有特殊性,这就需要我们联系“写作语境”去理解分析。《纪念白求恩》一文,语言凝练,叙述质朴,堪称悼词之典范。

语言的凝练,主要表现在概括性和张力美上。此文的叙述主要集中在第一段和结尾段段首。我们看看文章第一段开头的内容: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此段虽然只有两句话,但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完整而清晰地写出了白求恩的国籍、年龄、来中国的目的和原因、以及殉职的时间、地点。每一句一个信息点,没有一个冗余的词语。而且,简短的语言中,一些富有张力的词语也蕴含着无限的情愫。“语言的张力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语言所表达的信息量的密集度;其二是指语言表达方式的弹性度。”[3]大多研究者把“语言张力”指向诗或者文学作品,其实不然,一些非文学化的作品,以饱满的情感表达了独特的感受,或者在叙述中用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词语,表达出丰富的意蕴,也会显示出语言的张力美。上面一段文字,除了包含着密集的信息外,在一些词语的选用上,显示出作者的独具匠心。如“不远万里”,既隐藏着白求恩来中国的艰难,又表现了伟大领袖对国际主义英雄的赞叹。“不幸”既隐含着白求恩的牺牲出乎意料,又包含着作者对白求恩殉职的沉痛怜惜。白求恩在中国一年多时间里辗转多地,为中国抗日革命呕心沥血,4个月时间做手术300余次,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作者此文并未具体交代,而是用概括性的文字,精练地叙述了白求恩在中国的人道主义事迹,显然为后文宣扬其高尚的精神情操留下了极大空间。

另外,作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写诗纪念也在情理之中,而且感情更充沛,表达更有气势。但作者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而是用平实质朴的文字在文章开头缓缓道出白求恩的生平经历。“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等句,用质朴的文字来感染像作者一样对白求恩怀着崇敬之情的人。

再如最后一段段首的内容: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这几句叙述了作者和白求恩的交往情况和作者对白求恩去世的感情。同样,四句简洁的语言包含了作者和白求恩的见面次数,写信交流情况以及听到他的死讯后的感受等信息。言语简单而质朴,亲切而感染力强。叙述不慌不忙,韵味丰富。文字的感染力与选用的词语、句式及叙述语境有关,《纪念白求恩》因为文体的特殊性,豪迈激昂的叙述显然是不合理的。一篇悼词,自然先要介绍白求恩的事迹及相关情况,而作者身份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不能直接是一篇慷慨激昂的抒情性悼词。无论是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还是毛泽东“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叙述语言没有特意的雕琢和修饰,口语化的表述,如同话家常般让读者(听众)进入情境,深受感染,正所谓“情到深处,悲伤自来”。所以,后面一句“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表面看似极为普通的一句感情抒发,却有强烈的震撼力,让读者不由自主为白求恩的牺牲悲痛起来。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的“语域”理论[4]也说明了这一效果,说话的主题决定了选用什么样的表述方式,及“语场”和“语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纪念白求恩》中凝练而质朴的叙述,一方面是事件的真实情形和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因“语场”因素的制约,选择恰当的表述方式有益于整个文本内容的有效生成。

二、议论:阐释分析和价值指引

毛泽东的议论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借事明理”,正如作家梁衡所言:“他在谈每一个具体的、个性的问题时,却能归纳出本质的、共性的哲理。”[5]白求恩牺牲,毛泽东悼词的内容并不仅仅停留在表达悲痛上,而是深入到人的思想、精神層面,正是以“具体的问题”反映“本质的、共性的哲理”。《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借事明理”之“事”就是文中叙述的内容,“明理”是文中议论的部分,作者是如何“明理”的呢?

(一)阐释分析

阐释分析是议论文比较常见的分析方式,《纪念白求恩》一文运用了多种阐释方式,本文对文中突出的“性质阐释”和“对比阐释”进行简单分析。

1.性质阐释。文章开头叙述完白求恩的相关情况后,紧接着用设问的方式阐释分析白求恩表现出的精神:“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设问的好处是通过自问自答揭示问题的本质,问能引人思考,虽然最后自己作答,也起到提醒的效果。这句设问在问前已经对问题的答案做了阐释,“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作者对白求恩精神的具体化概括,让读者先根据这种概括去思考白求恩表现出来的是什么样的精神?再联系白求恩的事迹,加深了读者对白求恩精神的认识和体悟。这是一种“性质阐释”,通过对白求恩精神的本质追问,得出白求恩精神就是“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性质阐释不一定要用提问的方式完成,如: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此段论述先摆出现象,然后对这种现象的本质进行明确,“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表现的共产党员从本质上讲其实不是“纯粹的共产党员”。通过“表现”来分析“性质”,可以让人更清楚地认识“概念”的本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的“性质阐释”,让读者对白求恩精神和党内一些不良风气的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为作者宣扬和倡导“白求恩精神”做好了准备,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对比阐释。事物的优劣是通过对比来呈现的,人的精神品质也是通过比较才区分开善良和邪恶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的对比阐释是全文非常精彩的部分。作者通过白求恩同党内一些同志的行为品质进行对比,让人们认识到白求恩精神的难得和可贵。文中的对比阐释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工作的态度,二是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三是对工作的要求。作者在对比阐释时,仍然主要采取列举“现象”的方式,例如对工作的态度,白求恩是“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而“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来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作者着重对党内一些同志的行为和心思做了描述,与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文中为什么没有详细叙说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具体表现呢?“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援华医生白求恩大夫因抢救八路军伤员感染败血症而不幸牺牲。白求恩的牺牲是与中国共产党挽救民族危亡和国家前途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实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解放区军民通过吊唁、开追悼会、出版纪念册等活动沉痛追悼白求恩,深情追忆白求恩的感人事迹。”[6]12月1日,为延安各界举行追悼白求恩的大会,毛泽东亲笔写了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12月21日,毛泽东为八路军政治部、卫生部于1940年出版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撰写《学习白求恩》一文。显然,白求恩的事迹解放区军民无不熟知,因而在文中也不用赘述。以上仅是对比阐释的显著一例,其实,对比的目的是突出写作对象,在同一层面让表现的对象更加显示出其优点和特殊性。《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的对比阐释,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白求恩的形象内涵和精神品质,对比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二)价值指引

《纪念白求恩》一文入选“部编本”七年级教材,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考虑,让学习者(读者)理解“夹叙夹议”的结构特色,学习朴实的语言风格下的语言论说体系;二是议论中强烈的价值指引,让学习者(读者)通过分析语言,理解文本,引起精神世界的建构。《纪念白求恩》一文,大篇幅的议论在于阐明“白求恩精神”,并号召全国人民学习白求恩精神。作为一篇革命时期的文章,全民学习,读者读罢感同身受,在当时起到过重要作用,其强烈的指引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纪念白求恩》的文本结构思路非常清晰,先引出对白求恩精神的分析,然后概括白求恩精神实质并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最后总结并发出号召。通过此行文思路,让读者认识清楚了白求恩精神及其表现,特别是对比分析,让读者充分感受到白求恩和一些同志的精神、行为区别,也知道了应该学习白求恩怎样的思想品行。

很明显,对《纪念白求恩》一文来讲,理解“白求恩精神”的内涵,就是理解文本的思想内蕴和现实价值。读者阅读文本,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品悟,了解语言背后所隐含的价值取向,对其建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文本对读者思想价值方面的影响力是基于语言文字的,而语言文字组合成篇章后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其影响力又是高于简单的语言文字、遣词造句的学习的。从这个角度讲,白求恩精神对读者精神世界最根本的影响自然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读者正确的价值观的确立,需要一些高尚的精神的指引,在这些“高大形象”的影响下,读者才能潜移默化成为这些“高尚人格形象”的认同者,甚至其精神追随者,这才真正对读者的价值观起到重要影响。例如,“一些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这种现象在当代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如何解决?如何处理?白求恩对工作的态度和做法就是一种具有“引导意义”的范例。再如,“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等等情形,在现实生活当中亦是司空见惯,显然,《纪念白求恩》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意义不容小觑。而读者在思想认识和审美价值方面的提升,完全是建立在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品悟的基础之上的。

三、《纪念白求恩》的行文思考

(一)分辨写作语境

从写作学的角度来讲,文体的选择与写作的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语言风格的选择、用词的斟酌,都与写作的情境有关。荣维东老师在《交际语境写作》一文中说:“绝大多数的写作,总是面向别人、公众和社会的,是有着明确或潜在读者的。”[7]《纪念白求恩》一文叙述凝练而质朴,依其“语境”,就要让每个人都能读的懂、听得懂。毛泽东喜用“典故”,这篇文章作者为什么不去选择擅长的表达形式?另外,文章“叙议结合”,而议论多叙述少,为何是这样的选择?为什么不平分秋色的夹叙夹议?这一切都與语境有很大关系。多“用典”普通群众读不懂,白求恩的事迹众人皆知,多“叙述”则是啰嗦重复,在号召全民学习的效果上自然会减弱。所以,任何写作,不可脱离语境。脱离语境就是脱离读者,没有“读者意识”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

(二)议论要“理”字立骨

《纪念白求恩》是一篇悼词,也是一篇叙议结合的议论文,其议论部分是相当的精彩,特别是“性质阐释”和“对比阐释”,简洁而明确地表达了作者所阐明的道理。议论文讲究一个“理”字,文章的说服力也来自这个“理”,至于采取怎样的说理方式,则与说理的内容和说理的目的有关。《纪念白求恩》一文正是捉住这个“理”,先概括白求恩精神,再在对比阐述中深入分析“白求恩精神”的特殊性,让“理”更加凸显而深刻。我们通过学习《纪念白求恩》,学会运用“性质阐释”和“对比阐释”这两种阐释方式去解释概念内涵,发掘概念的显著特征,这就有利于把“理”说清楚。如论述“信念”,先从性质方面阐述“信念”是什么?然后可以采用对比阐述“有信念的人是什么样的表现”“无信念的人是什么样的表现”,通过对比,凸显“信念”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三)选择恰当的句式和修辞

一成不变的句式容易产生阅读疲劳,而采用多种句式进行写作,会给读者带来“陌生化”的效果。从这一点上讲,《纪念白求恩》的句式灵活多变。如“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狭隘的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短句和长句结合,语意重复加强。再如,“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五个短句排列运用,加强语势的同时起到强调作用。毛泽东的很多政论文都能在议论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修辞,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纪念白求恩》作为一篇悼词,目的是引发全民对白求恩精神的学习,文中运用了设问、排比、对比等修辞。文尾的排比句成为经典名句,与其排比的修辞运用有着很大的关系。文中的对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文章的说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重视议论的价值指引

议论重在说理,而《纪念白求恩》所说之理就是“白求恩精神”以及号召全国人民学习白求恩精神。自然,文章对白求恩精神论述的深刻性、震撼力影响到精神品质的感召力。议论文中说理所说的“理”的指向就是作者所表现的人生道德价值观,反映作者的思想认识、价值态度,也影响着读者的价值判断。说理又是建立在语言运用的基础之上,所以,對所选用词的充分琢磨和思考,以及词语组成的篇章所呈现的价值观念的正确、健康表达,对文章价值倾向的表现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议论来表达自己的价值倾向,就应该在写作前要非常清楚文章要体现的价值指引,因为议论强烈的说理性更容易让读者信服作者所表达的内容和主旨,这与抒情、叙述等表达方式大为不同。

参考文献:

[1]于保东.印凤:《从学习语言到立德树人的典范——〈纪念白求恩〉再次入选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探究》,《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7年第1期,第56页。

[2]郑明娳:《现代散文理论垫脚石》,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0页。

[3]赵京战:《中华诗词》,2014年第5期,第1页。

[4]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London,Edword Arnold.1978年,第123页。)

[5]梁衡:《毛泽东怎样写文章》,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6月,第112页。

[6]王京跃:《白求恩精神的现代意义——写在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发表70周年之际》,《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2期,第103页。

[7]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王荣生主编《写作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2页。

猜你喜欢

白求恩纪念精神
特别的纪念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新黄
封二:English Corner·英语角
语文阅读教学正方向:“教”“练”“考”统一——以《纪念白求恩》例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拿出精神
用白求恩精神培养白求恩式的医学人才
日纪念广岛核爆64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