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高考作文盘点与分析

2018-08-24杨新国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题命题

杨新国

高考作文是高三語文复习的“重头戏”,也是令学生头疼的“拦路虎”。如何在高三忙碌又紧张的复习中,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备考作文?下面笔者就2017年高考的10道作文题目进行盘点和分析,探究它们是如何体现命题者的思考和权衡的,希望对2018年的高考作文复习有所裨益。

一、盘点与扫描

1.作文类别

2017年的作文题有8道承袭了2016年高考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考查形式,只有北京卷2道题依然是“命题作文”,属于“引言+题目”的形式。今年继续主选“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进行考查,一是因为高考全面改革前夕以稳定为主,二是因为这类材料本身具有形象性、生活化、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点,能够较好地考查同学们的写作能力与水平。命题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只呈现材料,没有其他关键词的提醒,如全国II卷题、上海题、江苏题、浙江题、山东题等;二是呈现材料并出现关键词或副标题,如全国I卷、全国III卷、天津卷等,可以算是半命题作文。

2.基本要求

2017年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1)文体意识。文体不受限制题目增多,包括全国卷三套题、上海题、浙江题等共5道,占半壁江山;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的有天津题、江苏题、山东题共3道,且天津题特别提出了“文体特征鲜明”的要求;只有北京卷的2道题,分别要求写出议论文和记叙文,并对应不同的文体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可见,作文命题淡化文体意识的同时,也是需要文体意识的;考场上确定了写什么样文体的文章,就得写出像什么样文体的文章来。

(2)写作角度。全国卷三套作文题目有“选好角度”、天津题有“自选角度”、江苏题有“选取角度”、山东题有“选准角度”等相似表述,只有上海题、浙江题没有这一表述。首先这跟题目要求有关,其次跟命题素材内容相关;而北京题是命题作文,也没有提出有关要求。但考生在动笔之前,务必要明确自己想写的角度,因为它关系到作文的立意和中心;再说,任何高考作文题目都应选取较小的写作角度切入,以小见大,这样写起来好把握些。

(3)作文标题。除北京的2道题目给出了作文题目之外,其余8道作文题目均需要考生“自拟”。“题好一半文”,题目是作文的眼睛,考场作文尤其如此,它是同学们给作文阅卷老师留下的“见面礼”,其重要性毋庸多言。

(4)字数和分值。今年作文题在字数上的要求与去年一样,一般不少于800字,这也是长期以来未变的要求。仅有北京卷不少于700字,因为北京卷考查了一道“微写作”题10分,180字左右(去年是150字)。这是从全卷书写总量上进行的控制。与之相应,北京作文题的分值为50分。上海卷、江苏卷为70分,其他各作文题分值均为60分。

二、分析与思考

作文首先需要思想,思想则需要开阔的视野;高考作文命题更需要一种理性的“大视野”,才能发掘出优秀的考生,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但作文命题材料的呈现是感性的,命题者旨在让学生从感性的材料中挖掘思维的“深井”,从而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这些感性的材料必然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让考生觉得贴近他们,能激发他们想说话甚至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考生有话可说,才能进一步比较谁说得更好(区分度),写得更出色。如何才能达到上述考查目标呢?下面主要从“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三个方面来思考和分析2017年高考的10道作文命题的特点和规律。

1.为什么考

教育部考试中心对今年的语文高考试题分析时指出:2017年的高考语文命题秉承立德树人“一堂课”、考试改革“一面旗”、社会时代“一扇窗”、为国选才“一把尺”的功能指向,紧密围绕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进一步凸显了语文科在高考科目体系中所独具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这些阐述点明了语文高考的宗旨和目标,也解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具体来说,为什么要考查作文呢?

(1)立德树人——高考作文有突出而典型的育人导向。周敦颐《通书·文辞》云:“文所以载道也。”文章是为了阐明思想,弘扬精神的。好的作文命题就能够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可以用春风化雨的方式引导考生体味题目背后的人文精神,从而考查考生的思想品质和核心价值观;同时命题具有引导高中教学的典型导向,这已成共识。如全国Ⅰ卷作文题“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旨在指引考生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识国家,认识世界,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考生会在写作中感受和领会中国特色和大国风范。所以,老师和学生平时备考、写作都应该在这方面着重训练。

(2)传承文化——高考作文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撼动人心的“文化密码”,继承并传扬中华优秀文化是高中教学和语文高考的使命之一。如全国Ⅱ卷作文题“中华名句用用看”选取了六个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包含自强奋发、家国情怀、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敢于正视、勇于担当等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久弥新。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名句需要在使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命题中要求“合理引用”,就是启发考生活学活用,引导学生将传承与发展优秀文化落到实处。因而,在备考过程中应该多训练关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命题材料。

(3)选拔人才——高考作文具备有效的检测和选拔作用。这是高考作文的现实意义。命题能够较好地考查考生发现能力、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可以较好地检测考生的情感价值判断,从而选拔出语文素养、思想情怀和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来。如全国Ⅲ卷作文题“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命题者意在引导考生立足于“我”,突出个人的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可写实,可虚构,为考生的思想表达、经历叙述与情感抒发提供了较大空间。命题的驱动任务非常明确,考生作文将呈现出此时、此境下真实的写作能力。因此,在备考训练时,应该突出思想立意和语言表达训练,才能在考场上“下笔如神”。

总之,2017高考作文旨在落实“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拔优秀人才和引导高中语文教学等。在了解了“为什么考”之后,作文复习过程中就应化被动为主动,把握方向,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2.考什么

教育部考试中心对今年的语文高考试题分析时指出:2017年的高考语文命题增强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这四个方面,既是“以文育人”的语文学科特点,更是作文“以文化人”的功能具化。就高考作文具体情况来说,一是考查学生的思想深度,包括情感、精神和价值观等,主要看学生的作文视野与思想“营养”状况怎样;二是考查学生的书架厚度,即学生的阅读情况怎么样,平时的积累运用到自己写作中来会有什么效果;三是考查学生的写作程度,主要看学生是否构建了基本合理的作文体系。

(1)考查学生的思想深度——作文视野与思想“营养”状况。文章是思想的外化。高考作文的思想不是零零碎碎的想法或念头,而是深入浅出的观点和有序阐述;思想是需要视野的,不是狭窄的、浅显的,而是国际的、世界的眼光。要想将自己的思想较好地表达出来,首先得要有思想“营养”,即你要呈现的思想观点不是肤浅贫瘠、苍白无力的,而是透过现象看出本质,给人启发的。例如今年全国I卷优秀作文《大国风范》(湖南考生)一文。该文选取“一带一路”“高铁”两个关键词,以国际视角和宏大构思论述了中国在经济和技术发展等方面与他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并以严控“空气污染”等举措为例展现中国的责任意识和大国担当。文章内在逻辑一线贯通,结构上层层递进;考生熟谙时事,对中国现代化成就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表达上直接或间接引用中国对外宣传话语,暗合“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写作任务;全文表现出今日之中国的核心精神和豪迈气概。一篇考场作文,呈现出该考生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思想“营养”,既有赤子之心,又有大国情怀、国际眼光,思想深度可见一斑,因而该文获得今年的高分。很难想象,一个视野狭窄、思想“营养不良”的考生,如何能写出如此逻辑严密、思想深邃的文章来!

(2)考查学生的书架厚度——阅读的效果和积累的运用。作文,就是读别人的,写自己的。因而写作首先要以阅读为基础,高考备考中所有的作文序列训练和写作指导都建立在良好的阅读效果之上,否则文章不但思想肤浅,而且表达枯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即是这个道理。你阅读了多少量的书籍,读出了怎样的效果来——书架厚度怎么样,都将在文章的审题立意、构思布局、行文技巧、语言运用等基本的作文表征中显现出来。例如今年全国II卷优秀作文《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重庆考生)节选:

是否,那种积极有为的个人情操,已在漫卷烟波的楚江中欸乃桨声里,一蒿独去?是否,那种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已在春风横渡的时光与暮霭黄昏间,遁于无形?

木铎摇铃,采诗官淌过涘水吟咏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有匪君子,如切如磋”。而从这千年以来的博大精深的文化里向我们走来的莫不是光风霁月的君子?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既见君子自强不息,穷且独善其身,实乃旁逸斜出的生命义举。

……

既见君子光明磊落于一堂,春风化雨于四方,达则兼济天下,实是富有人文气息之生命智慧的考量!

……

青草年年枯荣,哪一棵是我?我们可以谦卑但不会倒下,个体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如何不是?

本文直接引用《诗经·郑风·风雨》中的句子作为标题,富有古典文学的内涵和韵味,且紧扣题意。开头部分在情景交融中寓含家国情怀;文章中间两部分化用题中名句,然后穿插祁黄羊、范仲淹、曾国藩、李安、汪涵、李连杰等古今名人素材,在诗歌般的语言与对当下现实的紧密观照下,摆脱了一般考生说理时的一本正经的腔调或咄咄逼人的气势,名言警句交融,古今人物关联,自然而然地突出了青年考生自强不息、兼济天下的思想,极富感染力。该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丰厚的积累,如何能将看似零散的诗词名句和古今事例串联到一起,如何运用形象而精美的语言凸显出思想的高度和书架的厚度?阅读和积累得多,自然就就如刘勰所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了。

(3)考查学生的写作程度——构建合理的作文基本体系。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无论学文学理,都应具备基本的写作知识和能力,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这是考生应该达到的寫作程度。高考作文中体现的写作能力包括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组材、语言、文体、书写等等方面。优秀的学生不但会写,而且会构建起“合理”的作文体系。例如全国III卷优秀作文《从独木桥到阳光道——我看高考》(四川考生)。该文开篇从作文命题材料引出“青春记忆”,进而归结到“文化现象”立意;接着回顾四十年前“考大学之困难与艰辛”,四十年后“高考是一条宽阔稳固的阳光大道”,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然后考生水到渠成地分析高考的目的,进行纵深方向的论述;最后展望高考前景,点明题旨,给人启发。从行文看,立意准确,文意畅达,思路严谨,组材有序,较好地呈现出“合理”的作文体系,是有效复习的结果,因而获得了高分。知晓了高考作文“考什么”之后,就要在平时的阅读和训练中,多积累,多思考,多动手,将自己一时的思想火花沉淀下来,把阅读到的思想精华和优美语言积攒起来,通过有效训练,锤炼自己的思想,用书架的厚度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构建自己作文的合理体系,成为一个不但会写,而且写得好的作文高手。

3.怎么考

(1)借“烟火”来考——命题紧扣时代旋律,充满鲜活的生活气息。历年高考作文命题者的“反押题”理念禁锢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举措,因为想尽量不考查热点问题、热点现象,而导致作文题目如“水中月,雾中花”,考生似懂非懂,情急之下只好糊弄一下,迷糊自己交差。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实际上当代生活是想避也避不了的。而今年的作文命题干脆不回避热点,这恰好体现了今年命题的新颖、鲜活特点,命题素材几乎“满地人间烟火色”,格外的接地气,有生气。学生看得懂,感受深,易接受,有兴趣。既有意料之中的欣然,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考生写起来比较顺手,有话可写,好文章多。比如全国I卷的“外国青年眼中的中国关键词”一题,“中国关键词”直击社会热点,追踪现实问题,突破单个话题,提供12个关键词,任意选择两三个加以组合,充分表现了命题者的开放思维和包容理念,贴近时代脉搏和考生实际。题目把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民族象征“长城”、文化精粹“京剧”、现代建设“美丽乡村、高铁”、科技生活“移动支付”、民生热点“共享单车、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等,以“关键词”的形式呈现在考生面前,让考生有足够多的选择和思考,出乎意外又在情理之中,从学生的选择中可以看出其价值判断和思想眼界。而且,让那些喜欢押题、猜题者无所适从,让宿构者无处遁形,让套作和抄袭者“力不从心”,仅此项效果都可见一斑。

又如北京卷作文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以2049年共和国百年华诞为情境,要求考生通过拍照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小切口,大开掘,暗合“两个一百年”的时代目标和国家大计,有利于发挥想象,也激发了考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还如江苏题“车生活”。“车来车往”是本句中四个分句的共同主语,也是不同写作角度的相同出发点。四个分句提示了不同的写作角度:可由古及今,勾勒时代发展,如过去家庭以拥有自行车而自豪,到现在汽车走入千家万户;可以小观大,捕捉人间真情,如父母用车接送孩子发生的亲情故事;可观往知来,讨论变迁的生活理念,如从追求快捷到重视环保的转变;也可由表及里,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等等。因为皆人人坐过车,家家基本都有车,所以“车生活”俨然离考生很近,是他们的“手中菜”,能勾起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

这类富含“烟火”的素材还有山东题“24小时书店”、全国卷III题“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等,均是以具体可感的感性材料,用紧贴学生的生活现象作为命题的素材,紧扣时代主题,紧承核心价值观,让考生可以避免坐而论道、空泛说理,更加真实地呈现自己的权衡与选择、思考与感受。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考作文是要学生从学校这个“象牙塔”里“驱赶”出来,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生活早就该淘汰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才是大势,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多多关注时事新闻和身边的大大小小的社会现象,用“世界眼”敏锐地发现,用“现代心”积极地思索现代生活的“智能变化”,去迎接新时代的“风潮涌动”,这样你的作文才“有味”。

(2)借“诗书”来考——素材凸显文化传承,富含语文高考意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今年高考的作文命题素材着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考生融通古今,带领考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古代经典“诗书”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而且高扬了时代的正能量,又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不仅考察考生的语文能力,更考察考生对传统文化的积淀与当代主流价值的认知。

如全国II卷作文材料分别以《周易》、杜甫、李清照、魏源、鲁迅、毛泽东等古今“诗书”引入,围绕胸襟抱负、人格养成、品行修养、批判精神、理想追求等维度展开,凸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拼搏、使命担当、志向高洁、追求一流的精神品质。这6个名句代表了从春秋战国到近现代的传统文化内涵,洋溢出厚重的文化况味,凸显了“语文高考”特色。

又如浙江题:人要读好“三本大书”。该命题材料源自作家卢新华《读三本书,走归零路》(选自《光明日报》2015.12.10)。作者不但强调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还强调读“心灵之书”,提倡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解剖自己,有利于学生精神层面的人格养成和成长,契合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这样的作文命题可以帮助学生自我体认与反思,提升精神境界,又在“诗书”之外获得全面发展。

山东题也提到了“书”,虽然提到的是“24小时书店”,但书店恰好是书籍的集散地,文化传播和辐射的源头。作为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书籍了。所以这样的命题材料既紧密地靠近了学生,又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满腹“诗书”提供了契机。学生在写作中不可避免地以时代精神串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个人、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让传统照进现实。

这里的“诗书”是指我们在阅读学习中了解和掌握的传统文化经典,既包括课内的学习书籍和知识,比如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又包括课外延伸阅读积累的文化知识、养成的精神和品质。如果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作文训练的命题素材多跟“诗书”相关,那么你的写作将在“有文化”的评价中占得先机。

(3)借“体验”来考——题目驱动情感与理性有机结合,充分体现思辨力。2017高考作文试题立意高远又力避空泛,积极回应考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的困惑,培养正面的情感态度,满足考生的发展需求和期待。今年题目几乎均以感性(现象)的材料呈现,但又引导考生往深入的理性角度思考,使考生的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来理解和关照材料,从而得出有高度的立意。

如上海卷作文题,以“生活充满变数”为背景,啟发考生调动积累,展开对“预测”的思考。“预测”生活,本身就充满对未来的想象,“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提示人感性的认知。但是否相信或接受“预测”,则是建立在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基础上的。学生写作中会带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预测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这样的命题有助于培养考生的思维品质与理性精神。

如天津卷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展开写作,让考生以长辈的人生经历为镜鉴,思考人生体验和情感关联。它关注传统人伦观念,饱含人文情怀因子。人伦关系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的情感价值,故命题意在引导考生调动家庭与个人、长与幼的相关情感经验,理解长辈的深沉情感、丰富智慧及其对于青年成长的意义,引导考生关注家庭文化及代际思考。题目需要考生从凝聚个人真切情感的生活阅历中选材,关注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的关系,既唤醒内心的真挚情感,又思考个人精神成长,兼有人文情怀和理性思考。

又如山东卷作文题。命题材料来源于2016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对于安徽合肥一家新华书店24小时营业模式的评论短文。删改后的命题材料没有明显主观评判,基本上是以客观事实的方式呈现,但它把情感价值隐含在对事实现象的客观描述中。就书店的象征意义而言,它具有了精神寄托、心灵成长、文化滋养的文化空间的意义。根据自己的感悟与体验,考生可以叙写书店这类文化空间助使心灵成长或提供精神栖息港湾的感人故事,也可以阐发由这一现实事件引发的理性思辨。

还如全国III卷题。选择以“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可以围绕材料的触发点对自己的高考体验或憧憬进行筛选整合,传达出“我”之于“高考”的生活过往与内心情感期许,甚至通过个人轨迹折射时代变迁,间接传达“我”之于“高考”的独特体验与理性解读。北京卷作文“说纽带”明确提到“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借助“纽带”的比喻意义,意在引导考生深入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2017年高考作文题消除了以前作文命题的“乱花迷眼”现象,立足立德树人、传承文化、选拔人才等目标,着重考查学生的思想深度、书架厚度和写作程度,命题富含“烟火”味,直击时事;链接“诗书”,弘扬传统;重视情感“体验”,发掘理性思辩,这些特点和规律给人启发,并对来年的高考作文备考复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深思和借鉴。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作文题命题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