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真情实感”作文教学
2018-08-24王金龙
王金龙
所谓“真情实感”,是指应该让学生学会体验观察生活,作文中能表达真实的个性化的个人见解和生命体验。然而,对于目前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文学性、散文化、主观抒情色彩过度而理性表达不足等问题,也有人开始对作文教学中的“真情实感”提出了一些质疑,认为真情实感固然是作文的必要因素,但不是作文的根本[1]。有学者对当前流行的用以激发学生真情实感的“情境作文”表示担心,担心学生的语言功底不能得到提高。甚至有人认为,“真情实感把写作引向‘不可教的路子”,“真情实感类写作能力是一种‘弱的表达能力”[2]。那么,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一问题?
一、写作主、客体的中介
这里,我们把学生作文也看做是人类的一种“认识——反映”活动。具备作文能力的学生是写作的主体,一切为学生所感知、所思考、所描述的对象,就是写作的客体。学生的作文过程,也就是主体和客体联接的过程。主体和客体的联接,要通过感觉、表象和语言文字三种中介形式。[3]感觉是主、客体联结的初始媒介,是主、客体认知意义上沟通的中介。外界的信息通过感觉器官得以输入,形成对主体意识的刺激,引起大脑皮质的兴奋。表象是外界刺激在记忆神经中留下的印迹。人脑在反映周圍世界时,可以把感觉转化为特定的信息进行贮存。这个信息,就是表象。表象是客体的印记,也是写作构思的媒介,是思维活动中形象地处理主、客关系的中介。表象可以与理性思维相结合,也可以和感性思维结合。[3]在写作活动中,主体依靠表象和概念来实现构思。一些科技论文的精密构思,主要是和理性思维结合的概念构思,而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意象”,则都是表象和感性思维组接的结果。语言文字是逻辑思维和传输思维结果的中介。写作以文字符号为工具将感觉、表象、思想化为文本,将作者和读者联系起来。了解写作主、客体之间的中介,对深刻理解“真情实感”作文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二、真情实感作文教学
(一)“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第一步
人的感觉能力有强有弱。感觉的生理基础,来自先天素质,但感觉对环境的适应,则来自后天的训练。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学习需要,感知着不同的对象,捕捉着不同的信息。说明文需要真实准确的信息,议论文需要思辨的材料,需要了解社会的动向。记叙文则需要对生活、社会的细心观察和用心体验。但无论是纪实的作文,还是想象的作文,都需要作者有对生活真实的感悟。我们看下面一段文字:
“没放好,放得再好它时间长了都会坏,我可不明白了,坏红薯你是怎么把它烤得这么软了……”我抢过爷爷的话,但说到这里心里突然觉得有些不安。爷爷舍不得吃红薯把它们留给了我,但我却这么说他。
我不再吭声,恍惚中,眼前出现了爷爷烤红薯的场景:爷爷一直守在灶台前,一会儿扒开草灰来回转转红薯,一会再拿出来摸摸锅灶里的红薯是否烤软,一会儿又向里面左添一把柴火,右添一把柴火……(摘自《作文指导报》初中A版总第533期)
以上文章的后一段就是作者的想象部分,是作者根据生活中的记忆表象,经想象组合、升华而成的意象,在文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作文方面优秀的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学习欲望,无时无刻不在感悟周围的世界,猎取周围方方面面的知识。而有不少学生正是因为缺少对生活的感受,才会写出不符合生活逻辑或是空洞的作文。程度好的是华丽辞藻堆砌的“假面舞会”;基础差的,更是东拼西凑,毫无自己的观点。“故纸堆里寻旧货”成了当今学生作文的普遍现象。所以,作文教学应该而且有必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建立起和社会的有效链接,表达真情实感。当然,所谓真情实感,是指心灵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感觉的真实,而不是有人理解的“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李白《秋浦歌》之一:“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虽然语句夸张,但读者并不觉得不合情理,因为这是心灵的真实,情感的真实。一般记叙文同样可以写出想象性的虚设情境,以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
(二)生活感受不同于表象
学生观察或感受的事物,必须要用心审视或体验后,才会在大脑中留下信息,产生表象。不能用心体验生活,从而将生活内容转化为表象,是学生缺少写作素材的根本原因。有些学生由于优越的生活环境再加上不善于用心体验生活,导致心理不成熟,看问题片面、不辩证甚至不真实,在作文中就是学生腔严重,语言低幼化,观点平庸化。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但这并不是鼓励作文教学上的不作为。相反,教师应该能实时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教会学生捕捉写作的“契机”,督促学生积累写作的材料。面对学生感到无物可写的状况,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强调多写多练,而是应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作文构思。如学校进行一次拔河比赛,我们就按照惯例给学生布置以《记一次拔河比赛》为题的作文。学生倒是都经历了拔河比赛,而且恐怕以前也曾经历过许多次的拔河比赛,写过多次以《记一次拔河比赛》为题的作文。但是,学生的对拔河比赛的感觉还是很难转换为表象,于是将以前写过的类似情节进行套用,写出的作文当然就枯燥无味。表面看起来是多练习了一次作文,实际上并没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为每个学生在拔河比赛的时候用心体验的东西都不一样,具体形成的表象点也就不一样,如果老师还定位在学生对拔河比赛的粗糙感觉上,就难以促进学生把雷同的粗糙的感觉升华为独创的深刻的有感染力的表象。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帮助,首先在题目上我们应该做一些改进,解放一下学生的思路。如果将题目改成“以‘拔河比赛为主要题材,题目自拟”的作文看看,可写的东西是不是就多了起来?这时,学生一起备赛的辛苦,胜利之际激情相拥的镜头,不就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了吗?有了写作的素材,如何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拔河比赛的意义?学生在写作前,我们来给出几点提示:一个常见的写作题材,能否先从题目入手,让它的“眼眸”亮起来?叙述一个常规的事件,能否在顺序上下点工夫,让它的情节曲折起来?仅仅记叙活动是不是浅了点,能不能写出视野来?[4]在作文的构思、题目及立意等方面适当地进行一下讨论和提示,也可以提供一两篇范文让学生思考一下他们的思路。有了具体的要求和针对性,学生便会从更多的方面更深刻地去重新体验这场拔河比赛的全过程。学生经过多次学习和训练,感受生活的能力才会逐渐增强,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同样经历一件事,只要有自己用心体验的真情实感,同学们都能写出意象纷呈、情感各异的好作文。
(三)表象和思维的结合应该是多向的
好的思维应该是动态的、多向联系的、层层深入而且周密严谨的,不好的思维却是孤立而静止的。只有引导学生将思维延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成熟。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教师的作用不能仅停留在语言运用和技巧层面,而是应该从学生的思维活动上进行正确的引导。我们看下面这段作文课堂教学案例。
师:接下来,我们来“练练脑子”。(板书:“滴水穿石”的启示)
(静场10多秒钟)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在想什么。信不信?你们打算阐述的观点是“要持之以恒”“有志者事竟成”……
生:(众笑)对。
师:也就是说,全班同学无一例外都能想到这些?(众笑)
师:那这个题目简直没什么价值了,照这样的思路去写,有可能千篇一律。作文应该有创新,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题目既然是“启示”,会不会只有一种?每个同学都再想想,还可以有什么启示?
(又过约10秒钟)
生:“锲而不舍”、“贵在坚持”。
师:想象一下“滴水穿石”的画面,能否从中获得其他的启示?(安静)我把问题换个方式:“滴水穿石”还需要哪些条件?
生:如果水滴不是滴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就不可能“穿石”。目标必须专一。
师: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啟示”。还能得到其他启示吗?
生:“滴水穿石”的精神可嘉,可是效率太低了。
师:说得对。“滴水穿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要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当今社会,无论是生产实践还是科技革新,都强调高速度,社会生活也需要快节奏,要努力提高效率。就拿水来说,给水加高压,可以用来切割木板、塑料、薄钢板,可以用来做外科手术……
生:电视上介绍过。
师:那大家为什么没想起来?
生:我在想能不能找一个与“持之以恒”“目标专一”并列的分论点,没想到可以换个角度,从反面去想。
师:换个角度就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其实事物未必只有“反面”,它也许有无数面。我们换了一个角度思考,就又得到“应当尽可能地提高效率”这样的启示。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我们之所以思考问题视野狭窄或是肤浅,常在于不肯“再朝前跨一步”。如果思考问题不满足于简单的答案,不满足于只考虑出一种可能,就常常能获得更多的启示。需要指出的是,生活中有人规劝别人忍让宽容,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朝后退一步”也可能不是海阔天空!
(摘自《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稍有改动)
以上课堂片段就是教师对学生写作思维的引导教学,这在课堂上也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却很自然地帮助学生打破惯性思维,打开作文思路。学生在作文时能从思维的多个层次出发,对事件进行多角度、多变量的系统考察是我们期待的目标,但这是需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专门的引导和训练的。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思维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也能促进学生表象和感性、理性思维的多向结合,这是学生写作中的优秀品质。具有了灵活、多向的思维的品质,学生才能写出有生命力的作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四)明确写作目的有助于主体对客体的表象生成
我国新课程标准对写作目的有明确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作文教学的目标中第四条就是“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高中作文教学总体目标第二条为“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性精神”。[6]明确写作目的可以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同一事物,有效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由于写作目的不同,写作主体“反映”写作客体的意图也不同。但任何好的作文都应该能表达作者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价值判断。这一价值判断也许是要表现出某一种情感,也或者是要表明某种立场或观念。如:
(1)狗,亦称“犬”,系由早期人类从灰狼驯化而来,驯养时间在4万年前至1.5万年前,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通常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狗为人类“器”重之处在于它用“吠”的方式守卫家园。(摘自百度百科)
(2)我有一只调皮可爱的小狗。小狗长着一身洁白的毛,它一跑起来,就像一团雪球在滚动。一双圆溜溜又机灵的眼睛藏在长长的绒毛里,一对耳朵警惕地听着四周一切可疑的声音。小狗还长着一双锋利的爪子,尾巴翘得老高,显得非常傲慢。小狗非常凶猛,只要稍微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就会发出“警报”,做好战斗准备。(摘自百度百科)
(3)多可怜的小狗呀!大抵事物都是物以稀为贵,而多了也就不稀罕了。小狗作为宠物,在数量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之后,宠物就不宠了。满大街的狗横冲直撞,朝这个人吼两声,跟那个车撵两圈,是经常的事。有时稍不留神,吓坏了这家小孩咬伤了那家老太,狗的主人笑脸赔不是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打狂犬疫苗针的费用也不在话下,生怕将来留下个什么后遗症,的确让双方闹心。(摘自《作文指导报》初中A版总第545期)
上面三段文字都是写小狗的片段,然而由于写作的目的不同,主、客体之间的视角也不相同。第一段是向读者介绍狗的科学知识,采用了精确严谨的语言。第二段是为了表达小狗的可爱和作者对狗的喜爱,描写融入了作者的情感。第三段则是为了表达作者的一种观点,描写小狗的素材是为后面的观点做准备的。明确写作目的,提升了主体对客体感知的自觉性,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加深作者对客体感受的密度,有助于主体对客体的表象生成,也就是说有助于真情实感的素质养成。
三、余论
作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要写好作文需要具备多种素质,例如写作主体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等等,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从真情实感的角度去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情实感”作文教学直接从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角度实施作文训练,对学生作文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感受生活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体验生活是作文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情感、思维、伦理等方面的正确价值观尤其重要。因此,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真情实感”是作文教学很正确的方向。只是,我们应该正确、全面地理解“真情实感”作文教学的真实含义,真正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精神。
参考文献:
[1]汪昌友.向日葵、罂粟花,抑或其他——关于作文批改中的人文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1,(3B):7-10.
[2]魏小娜.对我国作文教学中“真情实感”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1,(11):49-53.
[3]董小玉,刘海涛.现代写作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5-46.
[4]夏琦.春江水暖鸭先知———教师“下水文”教学实践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2011.(9):30-3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