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慎重对待语文课文中的“不充分”现象

2018-08-24张明峰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记叙文议论文文体

张明峰

大多数人,包括老师在内,可能都认为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必定是佳作。这种想法本来无可非议,但作为语文教师,对此还得慎重,不仅仅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利弊,更因为任何一个好东西如果放错了地方就未必还是好的了,尤其是对那些表现“不充分”的课文。

200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下同)必修1第三单元选了三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即《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在通用的现代文体中,散文与诗歌、小说、剧本都属于文学体裁,与实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如消息、通知)分开。我们知道,文学与非文学的根本区别有两个:一是“象”的有无及其充分性,二是语言的张力。优秀文学作品中的“象”是充分的,而且是自足的,没有依附性,同时它的语言有足够的张力,具有文学语言的特质,即文学语言的自指性、曲指性、虚指性。[王汶成.文学语言中介论[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记叙文的语言不需要有文学语言的特质,所以它即使有充分的形象,也划入实用文。议论文中的例证部分也有“象”,但它不能自足,依附于论点。由此观照那三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语文教师就要问:《记念刘和珍君》是散文吗?很明显,这篇文章的“象”不自足,而且议论比“象”多。有老师把它当记叙文讲,也不能自圆其说。其实,作为时事评论文(议论文),这篇文章的“象”(叙)是为“评”服务的。鲁迅在文章中不仅交代了自己写作此文的缘由,更对不同的人对刘和珍他们赴死地的行为态度及其产生的影响、意义加以评论,同时阐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由此可见,“象”的不充分导致了文体的误判,进而导致教学的逻辑分析的错误,语文教师对此一定要慎重对待。记叙文有三种:写人的记叙文、叙事的记叙文、参观访游类记叙文。叙事的记叙文又有两种:意义型叙事记叙文、明理型叙事记叙文。《小狗包弟》就是一篇明理型叙事记叙文。它通过一个人的亲身经历揭示了一个道理:人不要做亏心事,否则心债熬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当“象”充分、自足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语言的张力来区分记叙文与散文。

教师在备课环节,一要备学生,找到教学的起点;二要备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落实课程内容。文必有体,体必有势。语文教师准备阅读教学,首先要正确、快速地辨别文体。文体不清,教學目标设计错误,师生就会背离课程逻辑,文体思维,学科思维训练从何谈起!语文教师要通过“象”的充分性、写作目的、语言张力的思考来提高明辨文体、判断文本水平高下的能力,甚至把古今中外的文体打通。例如《史记》中的列传,不能再简单地定义为古代散文或历史散文,而要明确指出,那就是写人的记叙文。又如庄子的《逍遥游》,就属于意象不充分的说理散文,而不必再笼统地说是诸子散文。在语文教学中,文体思维训练要一以贯之,这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不能等,不能靠,要大胆地试验。

除了文本的“象”和语言张力的不充分导致的误判,还要慎重对待议论文论证的不充分问题。就立论文而言,无非是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有的只证明一个观点,有的既要证明中心论点,还要证明分论点。我们知道,在小说中,有的人物刻画得精细,形象丰满,而有的人物只一笔带过。同理,在立论文中,有的观点论证充分,纵横捭阖,而有的论证简略,没有充分展开,有的甚至只是说明观点,分析一下,没有论证,这两种情况都是所谓的“论证不充分”,譬如一些议论性的随笔或小品文,要么论证简略,要么论(分析)而不证,说明的多。必修4有法国思想家蒙田的一篇随笔《热爱生命》,文章首先进行概念辨析,分析不同的人对生命意义的不同理解,但作者并没有展开论证“我们的生命为什么是优越无比的”、“我们生命的优越无比体现在哪”,而只是简略地说明了“享受生命的方法”。如果写成规范的立论文,我们的一般写法是:先阐述“人的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再充分论证“我们为什么要热爱生命”,最后可说明“热爱生命的做法”。所以说,《热爱生命》是典型的“论而不证”的文章。其实,“论证不充分”并不都是不好的,这里只是提醒师生要注意议论文中表达方式的区分,不要以为议论文只有议论、记叙,不可能有说明(事理说明),更不能在写立论文时大量使用说明、分析,而缺少应有的论证过程。有学生写立论文就贪多,摆了很多观点,但就是不证明,只是一味地分析、说明事理,而不是证明观点。从学科思维训练、文体思维训练的角度看,这种文风不可助长。

下面讲一讲观点展开不充分的现象,以必修4中鲁迅的《拿来主义》文章为例。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句是“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所以”,“因为”在哪?然后就是“怎么拿?”作者通过打比方来形象地“论证”“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拿法;其实,比喻论证的实质是议论文中一种形象的说明。很明显,作者讲了三种拿法,有没有第四种呢?任何东西,你除了使用它,还可以加以改造、推陈出新的,对待传统文化更是如此。大家如此,学生写议论文,观点展开不充分的现象就更多了。如果语文教师利用课文或学生习作中的这种现象训练学生文体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学生的语言思辨力将会得到有效提高。

至于选文不充分,有单元教学中选文的不充分和单篇节选的不充分两种现象。语文教学可以有单元教学,但划分单元的依据在知识与技能,不能以思想主题为单元。要让单元教学有实效,对单元中的选文的要求是很高的,或互补,或序列化,选文各有其值。如必修4第一单元是剧本选文,先不说美的范畴的类型,单就悲剧性而言,有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命运悲剧,而三篇选文中,《窦娥冤》《雷雨》都属于社会悲剧,《哈姆莱特》属于性格悲剧,没有命运悲剧的选文真的显得很遗憾。单元教学中选文的不充分导致学理依据不充分,出现课程逻辑上的问题,诚如寇永升、袁晗毅两位老师所言:“以人教版教材为代表的文体组元式教材,沿袭了传统的教材编写方式,严谨有余而创新不足,选文的经典性有余,但选文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学理支撑不足;教师在备课中难以找到一个单元各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寇永升,袁晗毅.教材应为教学提供学理依据[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11).]谈到单篇节选的不充分,我想高中语文教师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了,当年从“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的这段文字,一律硬生生被删去了。可是,删掉了“艳词”,“我”对自由的向往之情也被阉割了,“象”的不充分问题也出来了。对单篇节选不充分的问题的论述大家可参见教育部中小学教材评审专家谭邦和教授的《语文教材中议论文文本选材及删改中的逻辑问题》一文。作者举了很多因为选文不充分导致教学失误的事例,可谓振聋发聩。文章最后说:“语文教材挑选议论文文本的时候,典范性是基本要求,而典范性的衡量指标就是其内在的逻辑性及所达到的高度。”[谭邦和.语文教材中议论文文本选材及删改中的逻辑问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2016(4).]作为教学的文本,典范性应该是选文的共性,不独议论文是这样的。

我们讲课程逻辑,不仅要求教学有逻辑,选文也要有内在的逻辑,因为文体思维、形象思维总是在的,有思维就有逻辑,没有谁能够蒙混过关。当然,选文的不充分并非都是逻辑问题,它还有写作目的、教材编写的考量,教师要做的是明白选文哪里不充分、为什么不充分,然后才能够有的放矢,知道教什么、不教什么,不至于犯阅读理解上的逻辑错误,从而尽可能有意识地提高阅读教学目标的准确性、连贯性、完整性。

参考文献:

[1]王荣生等.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张玉能等.美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记叙文议论文文体
努力写出“高像素”的记叙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记叙文阅读专练
另类文体巧谋篇
详略得当 凸显中心——初中记叙文写作之详略安排教学指导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