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个性失落的原因及对策
2018-08-24苗维萍
苗维萍
无论从平时的作文还是考试的试卷看,学生作文中内容空泛、思想贫乏,人云亦云、千人一面,言不由衷、弄虚作假的情况,可以说比比皆是。从学生作文中难得见着个人真实的生活情况、真切的生活感受、真挚的情感流露,更谈不上有什么真知灼见,有什么新奇独特的表现方法。好象学生独特的禀赋、气质、才华等等个性的东西,统统在作文里远远地隐遁了。在作文这个特殊的竞技场上,似乎只是一群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操纵的小木偶;他们的动作机械而雷同,他们的面孔虚假而相似。这使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不禁观之悚然,思之汗颜。
我们要问:造成学生作文个性失落的原因究竟何在?那只无形的手竟为何物?我们面对学生作文个性的严重失落,有何良策?
一、封建科举式的作文理念至今影响着中小学生的作文教育,这是学生作文个性严重失落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科举取士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一百多年前才随着封建王朝的寿终正寝而被废止。科举作文均以《四书》《五经》原句入题,作文者也得按照经义阐释发挥,所以它的基本功能是规范知识分子的思想,让他们以古代圣贤思想为思想,以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中国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让思想者自由思想的时代早已到来,可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恶劣影响并没有彻底清除。时至今日,作文教学、作文考试在相当的范围内和程度上仍然受科举作文的影响,就是教者或命题者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进行命题和评价,正象夏丏尊、叶圣陶在30年代批评过的,“不管练习的人,要你说什么,你就要说什么”“要你怎么说,你就怎么说”;通过命题,指令或暗示作文者,去说命题人希望说的话,这样无疑把学生置于被动、尴尬、无奈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只好去说那些他们既无亲身体验,又无真情实感,更无新鲜见解的人云亦云的空话套话,乃至假话。在这样的作文教学情景中,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阻滞,情感受到严重压抑,个性得不到张扬,心灵的火花永远燃不成思想的熊熊烈火。
二、急功近利的应试作文训练,使学生愈来愈背离写作的本质,这是学生作文个性失落的直接原因。
“作文是生活,不是生活的点缀”这是夏丏尊、叶圣陶二位语文教育家早在三十年代对作文本质的精彩的表述。可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这个“生活”需要变成了“应试”需要。作文不再是学生与外部世界的对话与交流,而是谋取分数的重要手段,升学的沉重法码,“若不是升学所迫,鬼才去写作文”,这是学生的真心话。
在“应试”这一指挥棒驱使下,各种应试作文训练模式便应运而生了。它们在学生作文个性失落的进程中,实在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恶劣作用。笔者冒昧,试摭其要者,加以简要分析。
一曰“范文引路模仿法”。
作文题目一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读一篇同类的范文,并称赞一番,如何如何写得好。于是乎,学生便比葫芦画瓢仿造起来,结果是根本没见过大海也能写大海波涛如何的汹涌,根本没见过雪花的,也能写出雪花如何的美丽。如果专为训练想象,或许还可以,如果长期这样有意让学生“参考”范文写作,就会使学生误以为“写作”只不过就是在纸面上做文字的搬来弄去,既不需要观察,也不需要思考的游戏,一句话,并不需要从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入手。这样就从根本上引领学生走上了歧途,有人也许一辈子都醒悟不过来。一个语文教师,只要注意一下,你的作文题一写到黑板上,下面翻找范文的声音大小,就可大体知道你把学生引到了哪条写作之路上去了。
“范文模仿”訓练法的功效有时是相当显著的,在考场上能够快速地改头换面,搞出一篇拼盘杂烩来,竟也能骗取高分,甚至大段照搬,全文剽窃也能蒙混过关。这实在是一种投机的行当,与作文个性化完全不相容,当为为人师者所不齿。
其二曰“作文模式训练法”。
文有体式,但不能形成固定的模式。除应用文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外,其它文体,只要符合该文体的基本内容要素和语言风格,并不要求结构上有什么固定的模式。相反,应提倡表现形式上的多样化和创新。可是为了让学生在考场上能拿个高分,起码是个稳当的分数,就有人总结出一些文体,特别是各种议论文的模式,让学生反复训练。如前些年供材作文,引、析、联、结四部分,大行其道,成为新八股,让阅卷老师大伤脑筋。如江苏的王栋生老师收集了用同样一句话作开头的套文:那句话是“屈原向我走来……”
2004年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沉稳……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
2005年高考作文题是“凤头、猪肚、豹尾与人生的关系”,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他的出生,正是这样一种凤头……当他举身跳入赴汨罗江时,他画出了人生的豹尾……”
2006年高考作文题是“人与路”,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2007年高考作文题是“怀想天空”,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着楚国的天空……”
2008年高考作文题是“好奇心”,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那是为什么?我感到好奇……”
用这种固定的模式要求学生,学生还怎么能表现他们独特的个性,怎么能满足他们创新的欲望?结果可想而知,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与作文个性化的目标完全背道而驰。
其三曰“快速作文训练法”。
作文要有速度,速度也需要训练,这是勿庸置疑的。但如果不把提高作文速度建立在丰富生活积累、思想积累和语言积累上,而是把提高作文速度与结构模式、思维模式结合起来,长期加以训练,学生作文的速度也许能够提高,可学生的个性和活泼的创造的欲望,则可能受到压抑,作文的个性自然会受到伤害。
这种所谓的快速作文训练,同作文模式训练一样,它的出发点放在把作文看成是一种纯“技术”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淡化了作文行为与作文者本人的血肉联系。迷信这些作文训练方法的人,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单调,思想贫乏,语文素养低下,无论你用怎样好的思路、模式教他,他都不能写出好文章。所以这是舍本逐末的作文教学方法,无非是为了让作文能力差的学生能在考场上较快地敷衍成篇,混个差不多的分数而已。
综上所述,科举式的以考者为本位的作文理念,把学生置于被动尴尬境地,应试作文训练又推波助澜使学生完全丧失了抒发自我的机会,这两只无形的大手,操纵着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学生每天制造着大量的语言垃圾,作文的个性便在这语言垃圾的海洋中一天天地沉没了。
三、改变师生的作文观,坚持科学的作文教学原则,这是面对学生作文失落的根本对策。
首先要改变师生的作文观念。第一要让作文的主体——学生认识到作文就是写作,就是用文字语言来表现自我,实现自我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与交流。第二要使教师认识到学生的作文与作家的写作水平虽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写作的主体,是作者本人的高级精神活动,是他的个性、秉赋、思想、情感,通过书面语言的直接外化,教师的职责只在于如何通过作文命题,给学生创设出一种表现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和欲望,而不是告诉学生,应该说什么和怎样去说。
其次,要坚持科学的作文教学原则。
(一)写作自主化原则
夏丏尊、叶圣陶在他们合著的《文心》“题目与内容”一节中,描写了循循善诱的王先生反复启发学生,让他们明白“作文是生活,不是生活的点缀”“作文是应付实际需要的一件事情,犹如读书、学算一样”。所以王先生他们特别注重指导学生自由写作,如写日记、写信,向报社投稿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写作活动,认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适应生活需要的能力。所以,我们认为,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利用、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自主写作,写自由文,放胆文。课堂训练应主要用在文体训练、片断训练等作文专项练习上。少做命题作文,即使命题,也要象夏丏尊先生说的那样,“先揣摩练习的人对于什么是有话说的,说得来的,才把什么作为题目给你作。而且这所谓什么,只是一个范围,宽广得很,你划出无论哪个角来说都可以。这样,虽然先有题目,后作文,实则同应付实际需要作了文,末了加了一个题目差不多,出题目不过引起你的意趣罢了。”
(二)命题科学化原则。
命题的科学化,主要是保证命题的现实性、开放性、针对性和启发性。
1.现实性。“文章合为时而著”,缺乏现实性的作文命题,无异于强迫学生作无病呻吟,必然导致文章内容的浮泛,语言的做作,感情的虚假,还谈得上什么文章的个性?作文命题的现实性应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命题要切近社会现实生活,源于现实而又为现实服务。如2008年全国卷I的“5·12”汶川特大地震,2011年新课标卷的“中国崛起”,2017年新课标卷的“一带一路、美丽乡村、空气污染、共享单车”等,这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作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通过对重大事件、热点生活的关注,砥砺学生们关心祖国荣辱兴衰的感情,培养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二是切近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他们熟悉并关注的,这是诱发学生思考生活,抒发自我的临界点。如2016年全国卷Ⅰ的漫画作文,2017年全国卷Ⅲ“我看高考”(“我的高考”)等作文题正是如此。十几年寒窗苦读,谁都有面对考分高低的喜忧乐悲,谁都承受过进步退步的夸奖冷遇,谁不是在为凌高考之巅而努力学习。这些命题都是基于原质的真实材料,学生面对这样的考题,只能动用自己平时对生活的积累和思考,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抒发自我,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
2.开放性。创新的前提是自由,自由的前提是开放。唯开放才能给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广阔天地。首先是写作内容的开放。材料摆出来,话题提出来,命题者不去指令,也不去暗示他们该说些什么,任你放胆去写好了。唯如此,文章才可能展示出学生独特的个性,放射出独特的思想光芒。其次是形式的开放,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或散文、或小说、甚或诗歌,你哪样得手,就来哪样,命题就象给你一块布,爱好做帽子、衬衣或者裙子,全是你的自由,只要做出来得体好看就行。唯如此,文章才能展现出个性化的语言风采。
3.针对性。叶圣陶先生说:“出作文題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的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中学生作文指导实例》)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熟悉他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兴趣等。我们面对的是有金子般美丽年华、朝霞般灿烂青春的学生,他们有对生活的感知与思考,有对人生的规划与憧憬,也有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他们有追求目标的执着,也有难以面对困难的胆怯;他们有标新立异的广泛兴趣,也有见异思迁的率性随意等等。学生的这些心理是单纯的,思想却是复杂的,让他们自由抒写,尽情展示,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其次针对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意愿,表达的欲望。如法国08年的考题,他们针对文学、科学、经济社会学等不同类的考生,设计不同的考题,同一类考生也有三道题可供选择,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命题。我国的高考尚不能分得如此细致,但北京卷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将作文分成微作文与大作文,而每类作文都有两到三道题可选。选题范围扩大了,学生写作的自由空间也就宽广了。多元化的命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点燃了学生的热情,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从而使他们思风发于胸臆,真情流于唇齿,个性显于笔端。
4.启发性。作文命题是一种艺术,要能通过一个词,一个短语,或者一则短短的材料,就能引起写作者丰富的联想、想象和思索,这种联想、想象和思索来得越广阔、越深刻、越快,就越好。作文命题的启发性首先来自于能够调动写作者普遍而又个别化的生活体验。如《习惯》,谁没有这种那种,或好或坏的习惯?还有《尝试》,谁没有工作上、生活上的种种成功的或失败的尝试?它们带给人的教益往往是深刻的,而留给人们的印象又是高度个别化的,因而是特别具体而鲜活的,为激发学生联想思索的个性化提供了基础。作文命题的启发性还来自于材料所蕴含的哲理性。如201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再如山东卷高考作文题:开窗看问题。窗口下一个画框,通过它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有的人看的雅,有的人看到的是俗。有的人看到的是静,有的人看到的是闹。这些作文命题注重思辨,具有哲理,自由与不自由,雅与俗,静与闹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总有一处能切中学生倾吐的愤悱之机,总有一处能暗合学生表达的智慧之门,他们的想象力自会得以拓展,他们的思考自会得以深入,他们的见解自会个性十足。
(三)评价民主化原则
学生作文个性的失落,与作文评价中教师的“一言堂”、话语霸权不无关系。一篇文章写出来,教师说好便是好,教师说差便是差,时间长了,必然使学生唯老师的好恶是从,不但容易损害学生的写作成就感和自信心,更不利于学生写作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如果考虑到教师本身素质的差异,这种对学生作文的“一言堂”评价所带来的恶果,会更严重。所以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应该引入民主化的概念,即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评或互评,让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充分发表意见,互相鼓励,互相启发,真正把写作看成是学生们自己的事,而不再是必须交给老师看的作业。长期坚持下去,必然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激发学生表现自我,抒写自我的写作欲望,必然能产生较有创新意义的写作内容与表现形式,使文章表现出日益鲜明的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