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衔接策略
2018-08-24刘冬生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现有教材资源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文本的补充拓展。但现实的课堂上常常见到把拓展阅读当做生硬的环节一带而过的做法,这不仅丝毫没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使这部分的教学设计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在拓展课外阅读资源时如果能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取舍、合理安排,必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是根据课文内容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教师要善于从课文内容中挖掘激发学生阅读动机的问题,使其带着兴趣走进故事,由浅层次阅读向深层次阅读迈进。
例如,《普罗米修斯》一文结尾写道:“普罗米修斯——这位敢于从天上拿取火种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故事结束了,学生读到的确实也是一個圆满的结局,但原文中的情节却没有就此止步,此时教师顺势启发学生思考:“被称为宇宙之王的宙斯能够善罢甘休吗?普罗米修斯最后的命运又将如何?”一石激起千层浪,渴望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引领着同学们进一步深入这个神奇的故事,寻找最终的答案。
二是根据课外内容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教师要善于搭建文本内容与课外阅读之间的桥梁,设置悬念,充分渲染,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例如,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时,我们一般 都在“吝啬”一词上做足了功夫,但教师话锋一转:“书中还写了严监生的另外一些故事:当哥哥严贡生遇到官司时,他拿出银子来帮助解围;妻子生病时用的都是人参、附子等名贵药材;妻子去世,严监生料理后事花了四五千两银子也没有皱下眉头……严监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请阅读《儒林外史》第四五回。”教师的概括性描述,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于潜移默化中实现了由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迁移。
三是学了这一片段,阅读这一篇
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内容是从整篇文章中节选出来的片段,有效启发学生实现由这一片段到这一篇的阅读也是课内外阅读的重要衔接点。
例如,《少年闰土》一文刻画了一个经验丰富、聪明能干、机智勇敢、健康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表现了儿时“我”和闰土的短暂而真诚的友谊。在此基础上,教师宕开一笔,引导学生想象“中年的闰土又是怎样的呢?‘我和他又会有哪些交往呢?”学生便带着寻幽访胜的心态走进《故乡》这一整篇小说的阅读,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对文章的内涵也就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和发现。
四是学了这一章节,阅读这一部
整本书的阅读是课外阅读的重要形式,其意义毋庸讳言,但对相当数量的同学来说难度很大,所以借助有限的课内篇目的学习来引领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例如,《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的“三变”“三骗”,唐僧的三次受骗,孙悟空的“三识”“三打”让整个故事跌宕起伏,人物的个性特点跃然纸上,学生往往读得津津有味。此时教师强调:“这个故事只是《西游记》这部长篇巨制中的一朵浪花,更多的精彩尽在其他章回里的字里行间,徜徉其间,你会有更多的发现,更深的感悟。”学生阅读整部书的热情被点燃,他们会运用课内所学到的文本细读和人物分析的方法,高效地阅读其它的情节,并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五是学了这一课,阅读这一类
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所以语文教师应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基本准绳,引导学生立足教材,触类旁通。
例如,《惊弓之鸟》是《战国策》中有名的成语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作出正确分析的品质。教师要紧扣单元学习目标进行同类内容的资源开发:“《战国策》中类似的成语还有很多,如《鹬蚌相争》《千金市骨》《马价十倍》《画蛇添足》《三人成虎》等,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请走进这些故事吧。”以此引导学生开展类文的阅读,从而收到“操数曲而后晓声”之效。
学生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过程如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游园,需要教师创新形式,使学生在兴味盎然中走向那个姹紫嫣红、春光无限的新天地,并在移步换景的欣喜中且歌且行,最终在融融的阅读春光中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整个过程中学生收获的是兴趣的激扬、深度的探索、自主的发现、能力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和素养的提升,从而真正实现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刘冬生,山东平原县教育局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