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中的科普文到底应该教什么?

2018-08-24张肖侠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科普课程标准特征

张肖侠

科普文属于实用文,既有别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类的文学类文本,又有别于实用文的新闻、报告文学。从语文教学研究情况来看,人们普遍重视诗歌、散文、戏剧等文体的教学研究,对科普文教学研究重视不足。笔者检索到关于高中科普文教学的文章,或是侧重探讨科普文的价值,或是研究科普文教学现状,或是论述科普文文本特征。涉及科普文教学内容选定策略的比较少;能体现科普文教学内容选定原则的,令人耳目一新;合理的教学设计也不多。因此,在科普文教学研究中,就需要研究科普文应该教什么,从最基础的研究做起。

一、科普文的特征及其教学要求分析

(一)高中語文教材中科普文的基本情况分析

高中语文科普文主要集中在必修三和必修五。必修三第四单元三篇课文的篇目是《动物游戏之谜》(周立明)、《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

《动物游戏之谜》展示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在内容上侧重于“动物游戏”这一问题的探讨,对动物学家不同的研究成果,作者持有包容的科学态度,既体现了知识性,更体现了其思想性。语言虽然较形象,但却是客观描述,很少个性化的语言。

《宇宙的边疆》是一篇讲述关于宇宙的探索问题的科普文,在内容上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的广阔无边、宇宙的奥妙、宇宙久远的历史。在表现手法上侧重于以“我们探索宇宙的旅程”贯串全文,详细介绍了宇宙的组成情况,有议论也有情感抒发,作者娓娓道来,就像一个促膝谈心的朋友,亲切而自然。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一篇自传性质的记叙性文章,在内容上作者讲述了自己童年的两件与科学接触的趣事,语言简明、生动。侧重于教育历程,除文学性外,思想性是显而易见的,不但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精神。

必修五第四单元三篇课文的篇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作为生物的社会》(刘易斯·托马斯)、《宇宙的未来》(史蒂芬·霍金)。

《中国建筑的特征》论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可译性”问题。在表现手法上我们可以领略并学习到梁思成先生语言的简洁、严密、明晰的特点和严密的论证思路。

《作为生物的社会》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二)科普文的特征及其教学要求

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是指通俗化、大众化和公众乐于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道德,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1]王荣生教授说:“我们过去一般称之为科技说明文,是由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专家所写,目的向非专业人士传播专业知识、介绍相关的规则与原理。科普文章一般具有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等体式特征。科普文章采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说明。科普文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教材中出现比较最多的是科学小品。科学小品带有文学色彩,形式简短,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2]

《作为生物的社会》运用拟人、拟物的手法,形象写出了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的相似性,充满趣味性。《中国建筑的特征》把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比喻成文章的“文法”,大文章就是宫殿、庙宇,小品就如山亭、水榭,化陌生为熟悉。

人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提示明确表示:这个单元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自然科学小论文,是科普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样式。结合王荣生教授的观点,笔者认为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的六篇文章当属于科学小论文。它借助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寓丰富的知识性、生动的文艺性、深刻的思想性为一体,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目的。

总体来讲,科普文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知识性。它要普及一定的科学知识,把科学王国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即内容的重心在科学方面,用正确的理论,进行科学的、严谨的解释。二是文学性。它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描述,来表达科学内容,以避免纯科学论文的平板、枯燥的说教。三是人文性。它往往以具体的事物,表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给人启示,发人深省。

科普文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原理的说明性文章。基于科普文具有的独特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对其准确定位,从形式规范,内容客观,作者的自我感情这三方面着力[3],围绕实用、科学、人文三方面展开教学,教会学生如何通过语言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科学知识和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二、科普文教学内容选定的依据

学习科普文章,主要落实《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阅读鉴赏”这一课程目标。科普文到底应该教什么,关键是要确定教学内容选定的依据。笔者认为依据主要有:

(一)依据课程标准、考纲的教学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社会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的理念[4]。《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目标”——感受·鉴赏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5]《全国新课程考试大纲·语文》对“实用类文体”阅读的要求: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课程标准和考纲明确了科普文教学目标,从“实用性”的角度学习,从科学知识、科学猜想、科学规律体会科学之美,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感受科学家在追求真理中表现出的人格魅力。

(二)依据语文课程特性

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说:“所谓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就是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语文课就是要在感悟语言、解读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伟大情怀。”[6]

语文特级教师曹公奇老师在他的报告中多次提到: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课程,以品味语言、学习语言为核心,通过语言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學习科普文,并非以学习最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发明为主要目的,而是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在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时,却不能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训练。因此不能把《宇宙的未来》上成物理学或是宇宙学,把《动物游戏之谜》上成生物课,把《中国建筑的特征》上成建筑学。

学习科普文,培养一般文章的阅读能力,它与文学作品的阅读存在很大差异,要在文章的主题确定、材料选择、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用力,要在信息把握、要点筛选、要点诠释和归纳等方面用功。

(三)依据文本体式特征

不同的文体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选定的不同。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教学内容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教学内容不同,实用类文本中的说明文、议论文、新闻、演讲词等教学内容也不同。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必修5)单元说明:“这个单元的课文,与必修课本第三册的科普文单元,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都普及了科学知识、弘扬了科学精神,不同之处是第三册的选文多是描述式、随笔的,更具有散文化的倾向,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多为论述式、阐发式的,有一个核心议题,有理论上的探讨,有一定的深度,更具有议论化的特点。教学时,要立足“科学人文”来指导学生学习。“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必修3)单元说明:“科普文一般归属于说明文范畴,因此,我们结合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本单元的文章。”

笔者认为如果把科普文单纯按照一般说明文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就会有偏差。不同的科普文,从表达方式看,选择的教学内容也不同。自然科学小论文有议论的特征,应把握论证的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有抒情的成分,品味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有说明的表达方式,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的特征是什么。

例如,《中国建筑的特征》前半部分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说明的成分多;后半部分论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征,议论部分是重点。《动物游戏之谜》先介绍说明了动物游戏的几种形式,然后科学家们对动物游戏的原因提出看法,围绕动物的行为展开论述,而说明部分是重点。《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对“一池鲤鱼”产生联想,引发对多维宇宙的思考,听过爱因斯坦的故事,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所追求的事业产生了好奇心,从而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这篇科普文记叙的内容就多。

(四)依据学情和教情

学情包括是学生阅读了文章还是没有读,哪些读懂了,哪些没有读懂,是文科班还是理科班学生,是阅读能力强还是阅读能力弱等。教情是指教师自己“素读”,读懂了文本还是依靠教参读懂了文本,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这些也是教学内容选定的依据。笔者对学生学习科普文情况和教师教授科普文情况作了调查和了解。

学情表现如下:(1)不喜欢阅读。科普文读起来枯燥乏味,尤其对一些知识面窄、兴趣单一阅读习惯不好的学生而言,自然科学的知识引不起他们的兴趣。调查表明,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喜欢学习科普文。(2)读不懂术语。科普文用科学严谨的语言向读者传播科学知识,虽然在语言上追求通俗易懂,但还是保留了一些科学术语,比较深奥难懂。(3)不知学什么。科普文学什么,学生总觉得落不到实处。高中阶段定位在阅读鉴赏上,对科普文的鉴赏没有认识,不知从何下手。

教情的表现如下:(1)教学目标难以把握。多数教师不明白高中科普文的教学目标,没有可以借鉴的好的教学设计。而新课标对科普文的要求比较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很难准确把握。(2)讲授率不高。据调查大多数教师不喜欢教科普文,放弃科普文或选讲一篇的现象比较普遍。(3)教学方法单一。在学习科普文时,多数教师自己讲得多,让学生阅读的时间少,学生发言少,没有突现出高中生的理性思维。

针对学情和教情,笔者在讲授《中国建筑的特征》时,利用课前5分钟时间,了解了学生阅读情况,发现他们只在书本上做了注音,没有阅读的勾画痕迹,让他们划出每段的中心句或词语。先以几处代表建筑导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接着采用筛选信息、抓关键词句的方法,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的角度探究文章严密的逻辑性。

参考文献:

[1]周公璞,松鹰.科普学[M].成都:四川科学出版社,2008:18-19.

[2]王荣生.实用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0.

[3]梁海恬.实用科学人文[J].语文月刊,201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6]钱梦龙.我这样上语文课[J].课程·教材·教法,2016(3).

猜你喜欢

科普课程标准特征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科普侠:古代历险 (八)
科普侠:古代历险(七)
抓特征解方程组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