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起灵动展台,放飞思维翅膀

2018-08-24汤鹂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牛郎织女品味新教材

汤鹂

《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先生的早期诗作,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这首诗借助联想和想象,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描绘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诗歌语言质朴、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情感鲜明,是培养学生想象与理解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写作训练的绝佳教材。本文梳理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三次主要设计方案,结合统编新教材的特点,拟就其围绕“兴味盎然”课堂的构建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和评议。

《天上的街市》是一篇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在旧人教版的教材中已消失多年,统编新教材重新选入。如何在新教材背景下教出“老教材”的新意与深意,教出课堂的“兴味盎然”,需要我们认真解读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相关特点和要求,并基于文本特点,基于学生的理解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确立有价值的重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实施教学策略。

一、精准选点扣“想象”

新教材将本文编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人文主题——“想象之翼”下的四篇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文体各不相同,但“想象”却是其共同的特质。基于单元“语文素养”的目标导向:学习默读,快速阅读全文,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艺术世界。在进行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时,我就明确要围绕“想象”来设定目标。我尝试通过品读“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生活图景”,理解诗人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引导学生了解联想和想象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这个目标是基于对这首诗歌的传统解读。曾经试图更深入地挖掘教材,如读出“向往和追求却不能实现的淡淡的忧伤”,读出“诗人对理想的深度迷茫”(王君《〈天上的街市〉再读》)。在此思考的基础上制定目标,看起来是教出了深意,但仔细思考,这样的挖掘完全超越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是教师刻意彰显自我认识的一厢情愿。对于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孩子來说,他们更感兴趣的应该是诗中的“牛郎织女”,是浅显直白的语言和朗朗上口的音韵美感。所以我们从儿童的视角来解读诗歌,能在对牛郎织女故事大胆改编的理解之下,悟出“诗人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已经不错,在此基础上适当挖掘——“不仅向往还坚信美好存在而不懈追求”。这种理解才是贴近当代学生生活并体现时代性的,我们是期望学生通过读诗获得一种审美感受,并且在课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应的写作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综合以上考虑,所以我果断摒弃了对文本深度挖掘这个选点。回归传统与本真,并在单元整体意识的观照下,制定出上文的教学目标。又因其“联想”知识点相对繁杂,在本诗中也只是引出牛郎织女生活图景的媒介,诗歌中最主要也最有趣也最有可挖掘之处,还是在于颠覆传说,大胆想象。所以最终我决定将“联想”一带而过,围绕“想象”做文章。结合诗歌本身适于朗读的特性,我删繁就简,进一步精准选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在朗读中品味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生活画面,理解诗人的向往和追求;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合理取舍扣“目标”

诗歌的教读教学教什么?十之八九会选择教朗诵,教情感,教语言。诚然,这些也是我课堂上的必教内容,因为情感是归宿,语言是载体,而朗诵则是手段。所以在第一稿时,我设计先用牛郎织女的传说激趣,在学生自读诗歌之后,要求概说诗中故事,寻找最能体现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生活的关键词“闲游”。第二环节品“闲游”,感受诗意,重在指导朗读技巧,读出自由和幸福之情,教师示范朗读全诗并以一小节为例精细指导“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之后围绕朗读开展小组活动,提示学生可以采用领读、男女读、轮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来设计朗读方案,最后进行全班的展示。按预期设想,此环节应该是整个课堂的重心,并期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这个环节得到充分地凸显。第三环节悟“闲游”,挖掘情感,教师设置一系列的问题铺垫情感,我问(1)牛郎织女在哪里“闲游”?(2)是什么样的街市让牛郎织女如此自由而幸福呢?(3)诗人为什么要想象这么一个美丽的街市,让牛郎织女在此闲游呢?在最后我给出背景链接,学生讨论之后明确诗人的情感,并归纳小结写作技法——运用想象表达情感。最后一个环节则是同主题诗歌的简单拓展阅读。

试讲的效果,事与愿违。我发现,在教学重点的选择上出现了偏差,小组合作设计朗读方案,学生不知所措,展示出来的除了齐读能有一两处领读就是“设计”了,且不说课堂气氛盎然,连所谓的学生自主学习都是浮于表面。静心反思,我才发现,我并没有真正理解朗诵是手段这个含义,或者说在实施教学策略时割裂了形式与目标达成的关系。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想象手法的学习与运用,而前提是理解本诗中的想象,即颠覆传说,改编故事,化悲为喜,表达诗人的美好向往与追求。所以学生诵读的关键点在于读出牛郎织女的自由和幸福,读出诗人的向往和追求。而自由和幸福可以通过品味最能表现自由幸福的关键词来把握,向往和追求则主要从五个“定然”来体会。至于领读、齐读或者其它各种形式的读,都是为读而读,并没有多大价值。所以,备第二稿时,我果断将朗读指导环节大幅缩减,在朗读中从品味表现诗人向往和追求的词语入手,进而理解诗人通过想象改编传说的意图,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同类诗歌拓展读和学生练笔环节。我以为,这才是符合学生已知经验的,才是从目标出发,紧扣“想象”主线的合理安排。试讲之后我发现,课堂层次简单清晰了许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显。

然而,课堂气氛依旧无法盎然,反复推敲,还有很多细节之处需要打磨。如:在诵读技巧的指导上,我设计得过于繁琐,殊不知,要真正读好一首诗歌,需要大量朗读知识的积淀,而我们的学生却对此知之甚少,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恶补其所有,效果可想而知,于是我将旁枝末节尽数删去,仅从“重音”和“停连”的角度品味表现自由幸福的词语,品味诗人的向往和追求,这也是将一二单元朗读技巧的学习前后关联;在练笔环节,缺乏更明确的指向,从读、悟到写,缺乏更顺畅的思维转换环节,于是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改编意图之后,将延伸阅读放到最后,由牛郎织女过渡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先请学生说说每个故事的结局,然后明确要求,接着给出教师示范,最后顺水推舟促成学生的自我创造。

三、逐级搭台现“盎然”

怎么紧扣单元人文主题构建“盎然”课堂,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导入动画激发想象之兴趣。课堂伊始,我抓住七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先播放了一段牛郎织女的故事动画,结尾处给以指向性明确的评点——传统神话是悲剧。“在著名诗人郭沫若的笔下,牛郎织女又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入课文,为后面理解诗人改编意图做铺垫,以期激发学生课堂兴趣,为“盎然”张本。

(二)通过朗读感受想象之画面。学生自读诗歌后,我要求学生试着用几个词语来概说诗中故事,学生轻松答出“自由、幸福”。诗歌教学,朗读始终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诵读品味环节,我先通过教师范读、指名朗读、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师再范读、学生再读、齐读等多重方式师生共同品味一小节,重点点拨已在之前单元学习过的“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其目的在于通过诵读带动语言的品味,从而引导学生深刻感受想象之画面的“自由”和“幸福”。之后剩余的小节则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示范小节的品读方式,开展组内共读共赏活动,推荐其代表参与班级展示。在多种形式的充分的品读之后,为调动学生生活体验,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想象世界,我设计了“挑战郭老”的即兴创作环节。“在二三四节中自选一节,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话,描述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美好景象。”并以此顺势过渡到下一环节主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想象,大胆改编呢?此环节中,课堂“盎然”氛围初现。

(三)解读文本揣摩想象之意图。在学生感受到诗人想象世界的美好之后,我顺势带动学生揣摩诗人想象的意图。至此,学生稍作思考,就很容易给出答案,即为了表达诗人的向往和追求。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背景链接予以佐证。随后我引导学生抓住五个“定”,通过对这五个“定”在重音和停连上的处理,再次以朗读带动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想象意图。两个层次的读,读出自由和幸福、读出向往和追求,理解由浅入深,课堂教学循序渐进,渐入佳境。此环节最后,以梳理整首诗歌情感思路作结。此环节意在为课堂的“盎然”搭建第三级阶梯。

(四)改编模写训练想象之能力。理解了本诗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我由此延伸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在请学生简要概说故事情节之后,再次设计了“挑战郭老”环节,要求学生在“孟姜女”“白蛇传”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选一个最熟悉的传说,模仿诗歌二三四小节的句式,发挥想象,大胆而合理地改编,表达出自己对美好的向往。教师给出了一小段示范,小组合作创作。在前三个环节的层层铺垫下,学生在老师逐级搭建的阶梯上拾级而上,终于站在了放飞思维的展台上,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激发,创作的激情被点燃,小组合作,你吟我对,诗意大发。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延伸,能力生长清晰凸显。这一环节也成就了课堂的最大亮点。学生在完成第二次课堂创作之后,已深刻感受到“想象”的神奇魔力,凭借想象,我们可以再造时空,表达美好愿望!至此,我期待的“盎然”终于出现了!

“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致力于创造一种真正高效的课堂结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興趣,让课堂更加活泼、富有生趣。这样逐级搭台,目的是走近基于新教材理念的“盎然”课堂,即搭起灵动的展台,放飞思维的翅膀,让老师和学生共同生长。

猜你喜欢

牛郎织女品味新教材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七夕的夜
牛郎织女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牛郎织女渡鹊桥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对一道新教材习题及解答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