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应试心理中突围 还阅读教学以本色

2018-08-24金复耕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考文本课文

金复耕

由于中考评价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应试教育仍有一定的市场。近年来,有的初中语文课堂以所谓的高效课堂的名义,片面追求快节奏、高强度、超负荷的教学,尝试理科式的训练,已经演化成了技术的课堂。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其说是在跟着课程标准跑,不如说是在围着考纲要求转,无论是课堂阅读教学,还是课外阅读训练,还存在着大量的功利化现象。

一是教学内容的随意删减

“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已是一个课堂教学事实。美其名曰把握中考方向,实则就是应试训练。比如,教材中的戏剧单元基本不教,因为考试很少涉及到相关文本和相关知识。再如应用文,教材是作为附录出现的,实际应用很重要,但因中考很少出这方面的题目,就干脆不阅读,不训练了。

至于古诗词诵读欣赏,往往背而不赏。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的教学,要是细读细品的话一教时还不够;可大多数教师常常只用五分钟,布置一下背诵任务,即完成了教学任务。究其原因,中考几乎不考教材中的诗词赏析。试题中即便涉及一些诗词方面的内容,考查的都是名句默写,联句填空之类,题目简单,形式单一。这种单一的浅层次的考查不足以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他们很实际,很纯粹,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基于考试要求,只要背出来默写出来不扣分即可。目标很功利,阅读要求降低了,阅读理解自然浅化了。

还有自读课文常常被砍掉,往往不给学生时间来自读。原因是这类课文较为浅显,中考出题的几率较小。殊不知,自读课文的阅读正是学生阅读迁移,习得阅读经验的一个重要平台。

紧跟考试方向,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提高应试效率,该学的不学,使得学生的阅读“少食”,“偏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提升。

二是教材文本的过度开发

为了应对考试,中考可能涉及到的重点篇目又过度重视。教学中,往往掘地三尺,面面俱到地分析,一段一段地出题训练。

阅读是需要学生自主体验的,要尊重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这种肢解文本,局部深挖,大量出题的题海训练,往往导致教学中只见习题,不见文章,满堂解答,满堂灌输,忽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只会使语文阅读了无生趣。

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孔乙己》《故乡》等课文,从开头到结尾几乎每段都可以出点题目来做。这样,一篇课文可以教学一个星期,再加重点复习训练,把课文剖析得处处到位,而且非常深入。于是,学生在回想课文的时候,所见只是一道道的习题,缺乏结构上的整体把握以及内容上的合理探究、情感上的深入体会。

三是答题技法的机械训练

在中考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指导有的已经异化为应试教学的解题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充斥着许多实用的解题策略与方法指导。这类语文课堂,往往只讲做题不讲阅读;重视微观指导,缺少宏观把握;只是剖析答案,不去赏析文本;讲究答题方法指导,忽视阅读本身价值,缺乏美感、怡情、价值评判、心灵引导等。

甚而至于,有些教师的语文课堂受理科学习模式的负面影响,实行理科式的解题实战训练,语文阅读教学指导异化为“讲练结合”的机械训练。

这样,面向应试的阅读训练,使得阅读教学目标单一化,缺乏情意导向,趋向刻板教条。其结果是,让学生只会做题,不会阅读,这就偏离了阅读教学的方向,失去了阅读应有的价值。

四是死扣答案的不良倾向

每一份语文试卷参考答案的预设基于衡量标准的量化,往往关注得分点,而追求面面俱到。对于主观表述题,虽说只要答案意思对即可,但教师阅卷时有参考答案的参考,往往懒得动脑筋辨析学生答案的合理性,导致死扣答案,从严处置,实际上误判了不少也可得分的答案。对于开放性的题目,虽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教师阅卷时往往拿捏不准,忽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事实上打击了一部分原创而又合理的解答。

由于答案統得过死,阅卷老师对一些自以为不符合标准的鲜活的答案一次次地封杀,又反过来影响语文课堂个性化阅读的实践。学生对于应试产生了一定的畏难心理,觉得学习语文蛮有劲,考试起来就伤心。学习语文得不到成就感,久而久之,就打不起精神来。这正是阅读教学的最大失败。教师一头呢,基于学生的利益出发,谁都不敢松手。于是乎,语文阅读教学不得不追求标准化的答题规范。这样长此以往,导致一部分学生依赖并死记教参教辅所给答案或教师归结的答案。

看来,只要有应试心理的存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就不可能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语文阅读教学就会变味。那么,师生如何逐步消除应试心理,大胆解放阅读教学的手脚呢?

一、彰显学生的阅读本意

阅读的本意究竟是什么?有人认为阅读的本意是“心灵的自我净化和陶冶”。著名散文家赵丽宏认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由此可见,学生阅读的本意就在于通过阅读,增长生活见识,提高文学修养,获得智慧启迪,陶冶思想情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坚持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阅读教学在知识点训练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阅读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的积累,技法的习得,更不是仅仅为了应对考试。语文阅读教学仅仅做简单的阅读训练肯定是不够的。

当然,语文阅读教学过度地在人文性方面去随意联系、任意拔高,也是要不得的。严华银老师认为“语文教师,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教给孩子语文知识、培养孩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同时努力引领孩子通过文本的阅读让他们潜移默化地体会、感受作品中内隐的人文情怀、道德理想、精神召唤,这才是‘正招。”王荣生教授指出“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应该具有与作者等同的情感认知——实际上是不断腾空的‘思想‘精神。”确实如此,真正要落实三维目标,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一次次地钻进文本,去自主阅读,自觉感悟,自我熏陶,自能习得。

语文知识体系是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建构的,而情感熏陶、价值认同等人文方面的东西必须得经过学生自己的内化。因此,要真正落实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育人立德的目标要求,首要的是彰显阅读教学的本意,还原阅读教学的本色。就这一点来说,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有情有意地熏陶与引导,需要学生身心投入地自主体验与独立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本真自得的阅读教学中逐步获得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二、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

苏立康说:“对于阅读而言,兴趣是内在的吸引力,还需要外部的推动力。例如,教师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开展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如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和读书报告等,在活动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奖励,如给学生恰当的评价以起到鼓励作用。在这种推动之下,学生自然会去阅读,只要阅读,就会产生阅读兴趣,而推动力也就能转化为吸引力,这是一种相互作用。”不言而喻,题海式的阅读训练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会给阅读带来一定的阻力,减少学生对于文本阅读的愉悦感。把阅读与解答问题挂起钩来,就像戴着镣铐跳舞一样,因其缺少了阅读的自由度,而遭到思维的禁锢,自然很难提起学生的阅读兴味。

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大致分为感知、理解、评价、创造这四个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只有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活动规律,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才能达成良好的阅读效果。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所倡导的“感悟、品味、欣赏”,正是阅读理解的几个重要环节。因此,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阅读。要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文本,从感知文本,到理解文本,到评价欣赏,分层递进,推进阅读。在阅读过程中相机辅以必要的探究训练,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讨论、交流评点、解决问题,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才会逐步深入,渐入佳境。这样循循善诱的阅读训练,比起仓促阅读,匆忙做题,而后告知答案的阅读训练,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有人说,语文教学是慢的艺术,这是很有道理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修身养性的过程。而修养是需要花时间,下功夫的,除了课堂教学的慢慢调理和文本阅读的渐渐滋养,还要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顿悟。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的推进,一定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尽可能放慢节奏,不要因为赶路,错过了沿途的风景。

三、坚持学生的阅读立场

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目中有人。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主角也应该是学生。而学生的个体是活生生的,各不相同的,他们有各自的个性爱好,有不同的学习习惯,有差异的学科素养,在语文学习上呈现的样貌是多样化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无论是文本的阅读指导还是阅读训练,都要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把学生的得失放在心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前理解”水平。语文教师务必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把握他们的学习能力,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其次,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各年级段的学生,因其年龄和心理特征的不同,他们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和情感、态度和方法会有所变化。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学生的学习意识,培育学生的学习情趣,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再次,要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内涵极其丰富,除了语文知识的增长,还有阅读能力的提升,写作水平的提高,思想情操的提纯。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多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得更扎实,更到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学生的终生发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坚持学生的主体立场,首先要把阅读课堂还给学生。阅读的主体无疑是学生本身,课文也好,课外文章也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读,去感受与理解,去读懂与读透。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前要好好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课上要切实指导學生自读课文,让学生从“读”入手,一步一步地走进文本。教读课文,要好好指导学生品读课文,让学生落实“研”字要求,生疑问,会思考,能探究,真正读出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读出自己的评价与发现。这样就需要学生阅读时空的保证,需要教师的平常心态和耐心等待,而不要赶任务的压力和急吼吼的样子。

四、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

事实证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不在于做多少题目,而在于引导学生多阅读文本,多自我感悟,多深入思考。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阅读体验、感受、思考、习得、提升的过程。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科学引领学生的学习探究,善于创造问题的精彩生成,切实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在阅读指导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关注学生的阅读初感,保护学生的阅读发现,肯定学生的阅读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历练,在历练中巩固阅读成果,增强阅读自信。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因其有学生的自主体验与独立思考,才是本真的阅读教学,才有真正的阅读效果。

在阅读评价时,阅卷教师,特别是一线语文教师首先要蹲下身来看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客观评估他们的阅读感受能力,千万不要以教师的专业理解水准来衡量学生的实际能力。其次要慎重对待学生的阅读理解,宽容他们的草根答案,千万不要对学生有文本依据的略显粗糙的答案求全责备。再次要致力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创造,鼓励他们自圆其说,千万不要对学生有原创精神的与众不同的答案一棍子打死。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坚守本真,还原本色,千万不能时时围着中考转,处处想着中考分数。从应试心理中突围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严华银.莫让“三维目标”成形式[J].语文建设,2014(3)

[2]王荣生.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1(9)

[3]苏立康.遵循阅读规律教学生阅读[N].中国教育报,2013-04-22

猜你喜欢

中考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放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