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高效对话策略探析
2018-08-24孙青
孙青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高效的对话教学就是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关注人的存在,实现人的解放。培养和提高对话主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积极探索和分析各种途径的对话策略,有利于提高对话教学的高效性。教学中的对话可以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作者、作品、作品中人物)对话。本文通过结合课文实例,分析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积极对话的过程,探析语文教学中高效对话所需要的个性化策略、平等性策略、针对性策略、灵活性策略、多样性策略、创新性策略、多元化策略。
一、师生与文本对话的个性化策略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都是主体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对文本只有进行深入解读,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认知,从三维目标角度去引导他们不断学习和成长。学生只有充分与文本对话,理解作者的用意,才能不断增强领悟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对于文本(作者、作品、作品中人物),教师既要有自己的解读,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解读。在授课之前,需要独立阅读一些论文专著,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学生的解读,不可忽略学生的个性化情况。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认知基础是有差异的,学生思考的角度大多时候是“去成人化”的。教师则要求在“自我解读”和“学生解读”两个版本中自由灵活地进行切换,防止顾此失彼。与文本(作者、作品、作品中人物)对话只有“去教条化”“去模式化”,才能维护学生的个性化好奇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探索欲,提高学生个性化领悟力的获得感。
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与文本中作者进行个性化跨越时空对话,如布置每个学生给作者写一封跨越时空的信;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与文本中人物进行个性化对话,如让学生扮演文本中各种人物角色;通过各种各样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如对文本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续写。音、字、词、句、篇,是与文本对话基本要素,默、读、听、说、思、写,是与文本对话的基本能力。让每个学生能够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对典型性文本进行全面解读,这些解读都是学生个性化解读,没有同一的、标准的答案。不是千人一面的。解读的目的:是提高语文个性化核心素养,增强代入感。让文本的感染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平等性策略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是对话教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人与世界产生关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人和物的关系,即“我”与“它”的关系,在“我——它”的关系中双方是对立的,“它”是“我”的认识的对象,是达到“我”的目的的途径;第二种是“我”与“你”的关系,“我——你”的关系是平等的,这是人类之间真正的对话关系。而对话中这种关系是现代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内在本质,它摒弃了教育观中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的传统观点,倡导师生关系是一种“你——我”的本质关系。他把“我”和“你”的相遇当作教育的核心原则,结合这一理论,他明确提出在教学中构建有效对话关系的方法和意义。
民主与平等是教学的首要条件,离开了民主与平等,对话教学容易变成“灌输式”教学,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对话环境,要让学生有想说,想表达的欲望。教师和学生如果能够心理相容,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对话意识就会占领人的思想的制高点,人的活动会在无形中由它来支配。这样学生就能尽情发挥他们自主探索的热情,享受学习自由带来的快乐,这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的过程,而是师生双向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信念,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互助性、创造性。教师和学生搭建互动式交流的平台,使语文课堂教学更为高效,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关系和谐,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增强获取认知的成就感。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学生会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上对下”,教师和学生同为学习者,平等对话,共同进步。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对话教学带来一定的机遇和挑战,教师不仅要思考传统的对话,还要会依托网络新技术,实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平等的实时互动。
三、教师与学生对话的针对性策略
教师要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课堂对话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撒网式”的教学方式是脱离对话教学目标的,教师講得过于全面和细致,以致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利于学生对文本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积极思考和探索。
一位教师在上《林黛玉进贾府》时,在课堂上给学生详细介绍了《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图谱、大观园内的房屋布局、以及象征不同人物身份和地位的服饰搭配,讲得面面俱到,过于琐碎,整堂课基本都是教师在说,学生只是听众。而另一位教师在讲这课时,围绕教学设计中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语言,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通过具体分析不同人物的语言来探析人物的地位与性格,从而品味小说语言的精妙,有针对性体会作者写作功底的深厚。通过有目的问题导向,对文本进行总体把握。目标是明确:作者写什么?(是——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因——为什么?);作者怎样写的?(果——怎么样?)。
四、教师与学生对话的灵活性策略
师生对话要有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新课程改革强调对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目标的关注,注重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共同动态构建目标。
一位教师在讲《祝福》这一课时,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谁夺走了祥林嫂的幸福?”这个问题直指小说主题,当时一位学生说:“由于山里的狼吃了她唯一的孩子阿毛,使得祥林嫂从此一蹶不振,生活陷入彻底的绝望之中。”那位教师当时没有对这位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而是转向别的学生,希望得到一个更满意的答案。如果这位教师能灵活抓住这个契机,继续启发诱导这位学生,这是一个直接的客观原因。在祥林嫂失去孩子,又做了寡妇之后,周围不同阶层的人对她的看法与态度如何?进而联系当时社会环境怎样?引导这位学生得出类似于”苛政猛于虎”的结论,相比于教师原先预设的答案“夫权、族权、神权三座大山压垮了祥林嫂”,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内容是“无法预约的精彩”。
五、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多样性策略
师生对话中如果教师无视学生个体多样性存在,那么所教的教学内容也是单一的,教师不仅要参考教参中的结论,还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关注学生生活的体验与经历,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以《项链》一文为例,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给学生传达的是,小说讽刺了以玛蒂尔德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揭示资本主义的罪恶与劣根性。现在的语文课堂更加提倡师生对话的多样性,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不应拘泥于某些约定俗成的答案,应从不同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一位教师引导学生从玛蒂尔德在十年中前后的变化,探析她的精神轨迹:她从一个不安于现状,追求浮华,有虚荣心的人逐渐转变为一个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人,这是玛蒂尔德转变的一个过程。除了看到她先前的虚荣心之外,还应看到面对突然的打击,她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投机取巧逃避责任,而是努力赚钱设法去还债,这又体现了她恪守道义的美好品质。因此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多角度的思考习惯,这样学生对人物以及主题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刻。
对于《项链》主题,有的学生认为“它揭示了人与命运的冲突,表现当时中下层人物的真实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无奈,反映了莫泊桑的人道主义精神”;还有的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或经历,从中获得积极的启迪:“人生道路不是一路平坦的,而是充满未知的挫折,我们要敢于面对困难,承担起自己责任。”。实现对话的多样性,这需要语文教师在不背离文本所体现的基本思想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一些问题上形成“百花齐放”的状态。
六、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创新性策略
在对话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变学生“学会”为“会学”。
一位教师在讲授《师说》时,联系社会上热门节目“东方时空”,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假设韩愈从古代穿越到节目现场,这一角色由语文教师客串,学生作为小记者将对其进行现场采访,结合对文本的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生:作为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会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文章?
生:《师说》提倡的一些关于择师的观点在现代有哪些意义?
教师联系古时的社会风气,说写作缘由的同时,也阐明了这篇文章的主题,将文本的研读和学生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创新性的对话,从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的高度,将“人”的意识植入学生的生命深处。
师:假设我是一位记者,你是唐代的韩愈老先生,我采访你,你用聊天、对话的语气、语调,为咱们演绎一下这段文字,可以吗?(生表演,师点评)
师:我还是记者,你还是韩愈,你的身份变成现代版的韩愈,你能把这段语言文字再表演一下吗?(生表演,师点评)
师: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韩愈写这篇文章有两方面的原因:行古道,不拘于时。
古道是什么,时俗又是什么?
生:……
师:请你用嘲讽的语气来读,用痛心的语调来读,你觉得作者是哪种情感呢?(生诵读)
生:痛心……
语文对话教学中师生对话,为学生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全新的世界,感受着生命意义的不同诠释,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将给语文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七、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多元化策略
從心理学与教育学角度来看,学生在进入中学阶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取决于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方面。“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方面的智力擅长。
学生与学生对话有很多途径。如开展课堂辩论赛,教师提出一组辩论主题(正方、反方),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另外一组学生进行裁判,教师对辩论情况进行点评。开展主题演讲,教师拟出若干演讲主题,学生随机抽取演讲主题,上讲台对学生进行主题演讲。主题演讲的话题,可以是推荐给同学一本书、影视作品观后感、课外作品读后感、课文读后感、作品评论等。开展学习方法小组讨论等。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小组讨论。学生四到六人一小组,小组里每个人都需要展示自己的成果。既可以是直接面对面交流,也可以是书面交流形式。人员的角色经常要有一定的轮回转换,使得每位学生都可以体验不同的小组成员角色。
中学语文对话教学旨在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导向下,高效激发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力。
无论何时何地,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广义的“对话”,充满人类活动全过程。在现代日新月异的信息化发展时代,人们认识世界活动不断寻求全面快速高效,目的是为了更快更好改造世界,以满足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的各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