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古典诗词意境鉴赏教学探究
2018-08-24董慧
董慧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历经岁月的洗礼而经久不衰。其题材丰富,涉及咏史怀古、写景抒怀、情爱相思、人格境界、边塞军旅等各个方面,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更寄托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它丰富唯美的意象,鲜明和谐的音韵,含蓄蕴藉的意境以及深厚的意蕴,给我们带来了审美冲击和文化熏陶。
中小学教材中,收录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尤其是刚投入使用的部编版新教材,加大了古典诗词所占的比例,更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收录在中小学教材中的这些古典诗词,都是经典之中的经典,它们往往具有“经夫妇,美教化,厚人伦”的作用,可以作为情感熏陶和审美教育的经典素材。然而,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似乎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怕学古诗词,教师也怕教古诗词。观察很多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可以看出:介绍作者生平,诗句释意,体会作者感情成了许多老师千篇一律的教学流程。本该最具美感的教学,却被上成了注重传授知识、分析串讲和应对考试的毫无个性和美感的“东西”。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在教学时,忽视了对古典诗词美的鉴赏。
一、加强语言的品味,发现古诗词之美
语言是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我们认识作品的第一介质。古典诗词的语言,不同于寻常文章的语言,作为展示意境和抒发情感的物质外壳,它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艺术性,一字一词往往就能展现出丰富的艺术世界,所以加强语言的品味是鉴赏诗词的第一步,教师应充分挖掘语言艺术,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之美。加强语言品味,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透过诗词之眼,感悟诗词之美
苏轼在《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云:“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元好问《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之四:“愚轩具诗眼,论文贵天然。”可见,诗眼在诗词中有着关键作用,如同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便能捕捉诗词的关键信息,打开进入诗词意蕴的大门。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提取诗眼,引导学生根据诗眼来理解意象,建构意象,进而体悟诗情,深刻感受古诗词之美。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柳宗元的《江雪》一诗,是诗人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遭受政治迫害、亲人友人逝世,艰苦环境的多重逼迫下所作,全诗寄兴高洁,寓意深远。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过多的经历,很难切实体会诗人的心境,理解诗人笔下的寒江独钓图,更难以理解全诗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傲岸品质。但聪明的教师善于提取诗眼——本诗每句开头的一个字“千、万、孤、独”来设计教学。第一遍读后先让学生描绘一下自己感受到的画面,再追问学生从哪些字中感受到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找到“千山、绝、万径,灭,孤、独”等字眼。接着问学生这里的“千山、万径”是指“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明确这里是概述连绵不断的群山和许许多多的路。在这里指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学生就更能体会这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背景图了。第二遍读时,教师可辅之以柳宗元的简介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全面理解诗人集国忧、家祸、困苦于一身的心情,此时再问学生从哪些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引导学生圈出“千、万、孤、独”,带领学生体会在这“千山万径”的广大背景下,诗人孑然一身垂钓的画面,体会这背景越广大,诗人也就越孤独的心情,此时再追问学生诗人寒江独钓的原因,学生便能顺理成章地悟到本诗的第三层意境——诗人不屈服于黑暗势力的坚强意志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
(二)透过神来之笔,体会美的创造
古人作诗作词,讲究炼字推敲,常常一字如神来之笔,令全诗骤然生辉。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将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等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等寻常之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敲”字之所以较“推”字传神,一是通过声响传达出晚间的幽静;二是显得优雅而不鲁莽,符合僧人的身份。再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一个“闹”字,使人不仅看到了眼前满树红杏竞相绽放的盛况,还仿佛听到了红杏、群鸟、蜂蝶在枝头欢聚、争鸣的声音。诗人用拟人和通感的修辞手法,既把红杏写活了,又将视觉艺术转化为听觉艺术,声色并茂地将浓郁、旺盛、盎然的春意和一派莺歌燕舞、繁花争艳的大好春光活现在读者脑海中,给人以奇妙无比的视听享受,真可谓一字千金,化腐朽为神奇之字。王国维评价其“著一闹字,意境全出。”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那些神来之笔,引导学生细读推敲,体会这些字词的奇妙之处和诗人对美的创造。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绝句,写出了塞外大漠壮美奇特的景色:诗人怀着沉郁的心情在苍茫无边、杳无人烟的大漠里,本以为这里无商旅行人,无鸟兽虫鱼,一切都是那么寂静,突然看到天尽头一缕孤烟拔地而起,直窜青天。静默的黄河横亘在苍茫的大地上,一轮浑圆的落日正好降临其上。诗人抓住瞬间的审美感受,选取意象,用粗犷而又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了一幅奇丽、壮阔、苍凉、孤寂的塞外大漠图,带给人们强烈的审美感受,达到了“千古壮观”的奇妙境界。而这种境界与“直”字、“圆”字的点睛妙用是分不开的。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评价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的确,“直”、“圆”二字将线与面的对比突出得如此恰到好处,既让整个画面的意境雄浑、开阔中又不乏温馨的点缀,又切合了作者此刻由郁转阔的心境。在教學这首诗时,一般老师只是带领学生理解诗的意思,浅尝辄止地带领学生说一下这一句写出塞外大漠的壮观,学生知其壮观,但却不知何以说其壮观,更不知诗人的情和眼前的景是怎样浑然天成,完美统一的,对本诗寓情于景的表现特征就更知之甚少了。
在一些优质的教学设计中,在引导学生逐联体会感情时,教师在前两联会先让学生明确:前两联是作者情绪、情感的堆积,而着重把欣赏的重点放在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上,此时教师先问学生:“你读这两句时是否有视觉冲击?”紧接着引导学生合上书,闭上眼睛,教师一边用动情的语言描述:“黄沙莽莽、浩瀚无边,没有一个商旅行人,也看不见草木飞鸟,甚至连一丝云影也没有,一切都是那么的寂静。纵目远望,却见天尽头一缕孤烟正在升腾,直冲青天。蜿蜒曲折的黄河静静流淌,落日降临在长河上,显得异常浑圆。”一边让学生想象画面。学生在教师动情的描述中,已缓缓进入到诗境中,更靠近诗人了。接着再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想象,创作简笔画,通过学生自己的作画体验,引导学生明确全诗是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合在一起来表现情感的,组合的方式就在于“直”字和“圆”字的运用了。孤烟直上,“直”反衬大漠之广袤,给人以苍劲挺拔的刚毅之感;“圆”表明接近地平线,与黄河相切,落日浑圆,中和了方正广袤的大漠和挺拔直上的孤烟给人的强烈视觉刺激,给人以柔和、温馨的审美体验。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用几何中垂直、相切的方法写景的妙处,教师还对比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么一来,学生更能体会这平淡的两个字是如何“状难言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当学生入境了以后,他们也就更能体会诗人那种被迫离开京阙只身塞外的孤寂苍凉之感在看到此等壮观之景后渐渐散去,而“走马西来天尽头”的豪迈气概油然而生了。
二、加强意象品悟,搭建学生进入意境的桥梁
古诗词之美,美在意境。意境就好比诗的灵魂,丢了灵魂的古诗词教学无疑是不成功的。纪伯伦也说过:“我们活着只为的是去发现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如果我们能借助古典诗词这一经典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意境鉴赏,充分发挥其在意境审美上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那么中小学的古诗词教学将大放光彩。所以,笔者认为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抓住意境这一突破口,引导学生发现、感受、欣赏古诗词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不断追求开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下面笔者就具体的例子来谈谈怎样进行中小学古典诗词意境教学。
(一)勾画意象,联想意群
“诗是由一个以上的意象单位组合而成的意象群落”,在这样的意象群落中,任何孤立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创作和鉴赏诗词时,意象组合是不可避免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意象勾画出来,再根据诗句的意象组合来联想意群,有利于学生感知言、象、意三者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其矛盾运动所产生的艺术张力。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描写了山村秋日傍晚恬静、优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高洁的意趣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中描写了众多意象,诗人用画家的手法,将仰望所见、俯听所闻、近闻所得、远观所见一一入画,再按空间层递将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幅既清新高逸,又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水彩画,画面有色但不腻,色调清淡。画面徐徐展开,我们似乎看到其中光与色交映生辉,人与景交融成趣,这一切都在缓缓流动。画面之外,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自然宁静,超凡脱俗的淡泊心态和醉心田园山水的不尽乐趣。这层层意境美得不可方物。在教学时,先让先学生整体感知这幅傍晚秋景图,教师可板书:意象,组合方式,意境特点三栏,接着让学生勾画出这幅秋景图中所涉及到的意象——空山、新雨、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再引导学生探究诗人是如何将这些意象加以组合的,这些组合后的意象形成了怎样的意境特点(空山、新雨——深远、宁静、清丽空远;明月、松、清泉、石——定点移视、视听并举——幽美、恬静;竹、浣女、莲、渔舟——视听并举,以动写静——空寂、幽雅、淳美)探究到这,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辅之以清新幽雅有鸟鸣、流水声的轻音乐,让学生在声音的刺激下,尽情联想自己脑海中的意象群,用自己的语言来描写自己联想到意象群,有根据地构筑学生自己体会到的意境。最后再体会作者借此意境表达的情思。
(二)启发想象,填补空白
虛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一个重要技法。笪重光曾在《画筌》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讲究虚实结合,追求实境与虚境的有机统一,实是中国艺术意境创造的一个重要原则。“实”指如在眼前的因素,“虚”指见于言外的部分。这“虚”的部分,就赋予了读者无穷的想象与再创造的空间。接受美学家姚本斯认为:“文本中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是联结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的桥梁。他们的作用在于能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赋予本文中的未定之处以确定的含义,填补本文中的意义空白,和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因此,在古典诗词意境教学中,应借助作者情感、身世、生存环境、写作背景等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自己填补诗境中的空白,加深对意境的感悟。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一诗,在小学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各学段均选编过,这足以说明本诗虽字字浅显,实则却意蕴丰富。在小学高段教学此诗,有必要引导学生透过表面浅显的文字来体会诗的意境,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想象(诗人是在哪里遇到童子的?童子跟隐者是什么关系?),再让学生结合诗的内容,来想象填补诗人和童子之间隐于文字背后的对话,甚至可以让学生将其编为小剧本,为其补充台词,借此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意,又可以让其体会诗人通过“寓问于答”的方式使古诗留下了可供追寻的意境空间。这时教师再追问学生:在你心中,隐者是怎样的一类人?诗中哪些字可以加深你对隐者的印象?通过这样的追问,学生会不自觉的借助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来体会诗的多层意蕴,隐者居住和生活的环境,隐者高洁飘逸、远离世俗的形象,作者内心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才能深入学生的脑海和心灵中。
三、不拘一格感受作品,再创古诗词之美
(一)吟诵美读
中国古典诗词不仅是语言的艺术,也是音韵的艺术。中国的诗词文化自古以来就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其节奏,音律和汉语本身所具有的旋律性,使得我们的诗词具有一定的音乐美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中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加强对古典诗词的诵读,有利于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意境。除了诵读,还有当下流行的古诗词吟诵教学,都不失为感知作品意境的好方法。学生在美读、吟诵的过程中,用心地投入到诗词中去,感性地与诗词对话,与诗人对话,设身处地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欢乐和痛苦,从而深入作品的意境。当然,吟诵需要专业吟诵知识的指导,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尝试,没条件的,完成可以引导学生美读美诵,让动情的诵读声在意境鉴赏中发挥作用。
(二)以写助读
读与写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两大版块,读写融合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其实,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反过来又可以促进阅读的深入。在意境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那些叙事类,描写类的诗词或的片段让学生进行想象、补充,扩写、改写等,创造出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意境的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自己创造美,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
例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就让学生想象写话,描写自己家乡的画面和情景,以此来唤起学生对家的感觉,促使学生与词人之间相似的情感进行交互,激发情感共鸣,让学生更好的感悟诗情。又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让学生想象诗人在这春光烂漫的三月时节里,目送友人走后,眼中所见之景和诗人此刻的心情,然后进行情景创作,这样学生不仅能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所描写的碧空与长江相互交接的画面,也能感知诗人诗人浓浓的离情,甚至有的在创作中感悟到了天水浩淼,个人的离情就像一叶孤帆,有的学生希望东流的长江能带走离别的哀伤……可以说,这种在创作活动,让一些学生对诗词感悟的淋漓尽致。以写助读的方式对学生感悟诗词的意境,有巨大、潜移默化的激发作用。
(三)以画助读
一些描写景物的诗,画面、意境优美,诗人读诗却如置身画中,尤以王维诗为甚。在教学这类诗时,教师可以适时的介入一些图画或者借助让学生自己作画的方式来加深对意境的理解。
如借助《李白行吟图》来让学生体会李白的自由豪放;借助表现农村田园生活的flash动画,让学生感受亲切自然的农村风光,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或朴素或飘逸的性格特点,来弥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与诗的意境之间的巨大差异,来促进学生对意境的理解。再如,陶渊明的《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等诗词,王维的《使至塞上》、《山居秋暝》等诗词,可以让学生以简笔画的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四)以演助读
中小学生处于好动,好模仿的年龄阶段,他们还有着强烈的变现欲望。教师可以利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特征,选取那些叙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的诗词,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变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他们会主动感知诗词中人物的情绪,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并尝试用自己的表情、语言、动作等加以阐释,这样的表演活动,既可以让以往枯燥的古诗词教学课堂活跃起来,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進学生对意境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古诗词审美能力。
总之,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中小学古典诗词意境鉴赏教学有基本规律可循,即遵循言、象、意三个基本层次,但意境鉴赏教学没有固定方法可依,也不应该局限于固定的方法上,本文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审美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了一些中小学古典诗词意境鉴赏教学的方法,以期引导学生在进行古典诗词意境鉴赏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关注中国古典诗词,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当然,这些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根据学情,结合具体诗词的特点,进行优化组合,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王国维.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1.
[2]谢真元.唐诗三百首鉴赏[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16-17.
[3]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191.
[4]张雪红.漫话“诗眼”[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2):89-89.
[5]张习凤.中学古典诗歌中的意境鉴赏教学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12.
[6]张孝评.论诗的意象空白[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134-138.
[7]徐有富.论诗的意象组合[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20-22.
[8]沈燕红.古典诗词意境教学论[D].浙江师范大学,2003.
[9]伊瑟尔.阅读活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l.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9.
[11]罗小梅.论中学古诗词意境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