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谜语中的同源词现象

2018-08-24何娟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6期
关键词:词源同源相似性

何娟

同源词作为汉语词汇学研究的一个对象,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为这方面研究做出了突破性贡献,影响较大。他在《同源字典·同源字论》里说: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1]可见传统同源判定主要关注语言的内部元素,从语音、语义及字形进行同源判定和考证。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陈建初、周光庆等学者将文化和认知视角引入同源词的判定考证之中,由此形成了从语音、语义、字形、文化、认知等方面进行同源判定考证的多维视角,学术界称之为词源多维判定法。词源的多维判定理论——同源词的产生是由里及表,通过心理、文化、语义、语音、字形等多元参数共同作用生成的,因此,同源词的判定也应以此为依据,从音、义、形、心理、文化等角度,由表及里的進行多维判定。[2]谜语是用隐射的方法表达特定事物的语言艺术小品。制谜者在设置过程中利用汉字的音形义的变化制作。在许多谜语中,谜面和谜底涉及到了汉语词汇学同源词的知识。如:月光照进门(打一字),谜底:闲(閒)或间(閒)。人不在其位(打一字),谜底:立。白玉无瑕(打一字),谜底:皇。这些谜语中都包含了同源词的现象。

一、理论基础

陶玲在其《汉语词源研究新思考——以“直、正”词族多维考释为例》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词源研究的衍生机制、多维判定论和词源的诠释问题。同源词的形成既受语言内部语音、语义、字形的影响,又受人的心理、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制约。现代认知科学提出,人的认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类比方式,也叫隐喻方式;一种是类推方式,也叫推理方式。隐喻是根据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用旧事物比拟新事物的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主要是抓住新旧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推理是根据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的相关性,用旧事物推知新事物的认知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抓住新旧事物的相关性。由这两种认知方式产生的源字与派生字之间存在一种辐射式派生关系:

在辐射派生中源词字形在派生词制字中有重要作用。由同一源词基于同一语义派生出的,处于同一平面的同源词在字形上也能构成同源字。[3]如“霞、瑕、赮、鰕、騢”“稍、秒、梢、消、销、艄、宵”等。

参考周光庆老师对古汉语义类的概括,我们认为同源词派生中,以隐喻认知方式形成的基于相似性的同源词义类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根据事物的相似表象特征命名造词”“根据事物的相似性情态特征命名造词”“根据事物的相似性动作特征命名造词”。[4]以类推方式产生的根据事物之间相关性形成的同源派生有如下几类:依据“行为——处所”相关性形成的同源词、依据“行为——方式”相关性形成的同源词、依据“事物——性状”相关性形成的同源词、依据“行为——结果”相关性形成的同源词、依据“行为——工具”相关性形成的同源词。

二、谜语中以隐喻方式产生的同源词现象

1.月光照进门。(打一字)

谜底是“闲(閒)”或“间(閒)”。看到这个答案你也许有些迷惑:标注出繁体字有何用意?其实从训诂学上说“闲”、“间”是同源字。

“閒”是古“间”字,音jiàn,缝隙。《说文·十二上·門部》:“閒,隙也,从門从月。”[5]徐锴系传:“夫门当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间隙也。”段玉裁注:“(从门月),会意也。门开而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皆其意也。”

“閒”是“闲”的繁体字,音xián,①闲暇;②熟悉。王念孙曰:“閒与閑同。《尔雅》:‘闲,习也。谓习树艺之事也。”[6]間是閒的俗体字。可见“闲、间”是同源字,都有月透过门缝进入之意从而引申出闲暇、空间、缝隙的意思,而在这些意思上后来又分别写作“闲”、“间”。在“空闲”这个意思上还有一个“閑”字。《说文·十二上·門部》:“閑,闌也,从门中有木。”閑字音xián。马厩。颜师古注:“閑,闌,养马之所也,故曰閑驹。”后来借为空闲的“闲”字。通“閒”,暇,又为悠闲。闲在“养马之所”的意义上又与“阑、欄、攔”是一组同源词。《说文·十二上·门部》:“阑,门遮也。”段注:“谓门之遮蔽也。俗谓栊槛为阑。”《广雅·释诂二》:“阑,遮也。”[7]《释言》:“阑,闲也。”《汉书·王莽传》:“与牛马同蘭。”师古曰:“蘭,谓遮蘭之若牛马蘭圈也。《玉篇》:“欄,木欄也,谓阶际构欄。”[8]朱骏声曰:“阑,又后世所用欄干字。”字亦作“攔”。《广韵》:“攔,阶际构攔,亦作阑。”[9]在多维判定论中可以将以“间”为源词的同源词组“间、闲、涧、隙”归为基于事物形状的表象相似性同源词。

《说文·十二上·门部》:“间,隙也。”《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有间矣。”注:“间,隙也。”《尔雅·释诂》:“虚无之言间也。”释文:“间隙也。”

《汉书·高帝纪上》:“令将军与臣有隙。”师古曰:“隙,谓间隙。”《论语·先进》:“千乘之国,射乎大国之间。”杨伯峻“间”译为中间。

在这里结合上面的阐释,我们知道“间、闲、隙”都表示门的中间的缝隙,从而进一步引申为人与人之间有距离,有隔阂。

《说文·十一上·水部》:“涧,山夹水也。”《尔雅·释山》:“山夹水,涧。”李注:“山间有水者曰涧。”《广雅·释水》:“涧,间也。”《释名·释水》:“山夹水曰涧。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10]

根据事物形状的表象相似性同源词在谜语“月光照进门”中具体表现如下:

间、涧:间,门间的隙缝;涧,两山相夹的水。

而“闲、阑、欄、攔”则也是基于事物形状的表象相似性同源词。

2.在水之湄。(打一字)

谜底“眉”。此谜运用离合法制作,“湄”去水则为“眉”。“眉、湄、楣”又是同源词组,这是依据“事物——性状”相关性而形成的同源派生。

眉,《说文·四上·眉部》:“眉,目上毛也。象眉之形。”《诗·卫风·硕人》:“螓首娥眉。”

湄,《说文·十一上·水部 》:“湄,水草交为湄。”《尔雅·释水》:“水草交为湄。”《诗·秦风·蒹葭》:“在水之湄。”传:“湄,水隒也。”疏:“为水草交际之处,水之岸也。”《释名·释水》:“水草交曰湄。湄,眉也,临水如眉临目也。”

楣,《说文·六上·木部》:“楣,秦名屋櫋也。齐谓之檐。楚谓之梠,从木眉声。”即门上的横梁。

根据事物方位的表象相似性同源词在谜语“在水之湄”中表现为:

眉、湄、楣:眉,人的眉;湄,水草相接处;楣,门上的横梁。

三者是基于新旧事物方位的表象相似性的同源词,同时也是依据“事物——性状”相关性产生的同源词。

3.妊娠反应 [徐妃格](打一水果名)

谜底是在“婴、兆”旁加木字旁,“樱桃”。“妊娠反應”即怀着婴儿的预兆。“婴、樱”,婴:初生的女孩。《老子》:“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樱:果树名,亦指其果实,即樱桃。果实较小。它们是以“小”为词源义的同源词。

根据事物形状的表象相似性同源词在谜语“妊娠反应 [徐妃格]”中如下:

婴、樱:婴,初生的女孩;樱,樱桃,果实小。

4.白玉无瑕。(打一字)

谜底“皇”。在这里“瑕”取它的引申义:玉上的斑点。“瑕”的本义为红颜色的玉。《说文·一上·玉部》:“瑕,玉小赤也,从玉叚声。”汉司马相如《子虚赋》:“赤瑕驳荦。”这样从“红色”这个意义上我们就明白“瑕、霞、騢、赮、鰕”是一组同源词。并且是隐喻方式形成的根据事物颜色的表象相似性同源词。《说文·十一下·雨部》:“霞,赤云气也。”“霞”的本义指日出日落前后的彩云。“赮”①红色《说文·十下·赤部》:“赮,赤色也。”②霞光,彩霞。亦作“霞”。《说文·十上·马部》:“騢,赤白杂毛,从马叚声,谓色似鰕鱼也。”《玉篇》:“騢,赭白色,似鰕鱼也。”《说文·十一下·鱼部》:“鰕,魵也。”

根据颜色的表象相似性同源词在谜语“白玉无瑕”中表现如下:

霞、瑕、蝦、騢、赮:霞,红色的云彩;瑕,赤色的玉;蝦,虾,烹蒸成红色;騢,赤色相杂毛色的马;赮,表示红色。

5.少驻江头迷望眼,果然秋水浅笼沙。(打一字)

谜底是“渺”。“江”字前头为“水”,“眼”义扣“目”;“少”与“水”“目”合之为“渺”。“秋水”指女子的眼睛,义扣“目”;“目”与“沙”组合亦为“渺”字。[11]“渺”同“淼”,《说文·十一上·水部》:“淼,大水也,从三水,或作渺。”“少”系同源词主要有“渺、秒、眇、杪、藐、秒、妙”,他们都有“少”的意义,是基于情态相似性形成的同源词。

《说文·七上·禾部》:“秒,木芒也。”古制,十二秒为一分,十分为一寸。《说文·四上·目部》:“眇,一目小也。从木,从少,少亦声。”段注:“引申为凡小之称,又引申为微妙之义。”《汉书·文帝纪》:“以眇眇之身。”师古曰:“眇眇,犹言细末也。”《说文·六上·木部》:“杪,木標末也。”《广雅·释诂二》:“藐,小也。”《孟子·尽心下》:“说大人则藐之。”

《说文·二下·ㄔ部》:“微,妙也。”段玉裁改“妙”为“眇”,并云:“说文无妙字,眇即妙也。”《老子·第一章》:“常以无欲以观其妙。”王注:“妙者,微之极也。”综合上述,“少”系同源词关系:

基于情态相似性同源词在谜语“少驻江头迷望眼,果然秋水浅笼沙。”中如下:

渺、秒、眇、妙、杪、藐:渺,渺茫;秒,木芒也;

眇,一目小也;妙,微之极也;杪,木標末页;藐,小也。

其中“杪”与“標”又是一组新的同源词,它们是隐喻方式形成的基于事物方位的表象相似性的同源词。《说文·六上·木部》:“標,木杪末也。”《广雅·释诂一》:“標,末也。”张衡《西京赋》:“凤骞翥于甍標”,五臣注:“標,末也。”

二者是根据事物方位的表象相似性同源词:

標、秒:標,木末;秒,木末。

6.甲乙丙 [徐妃格] (打一作家)

谜底“少丁”加水部,“沙汀”。“沙、少”同源。少,《说文·二上·小部》:“少,不多也。”沙,《说文·十一上·水部》:“沙,水散石也。从水从少,水少沙见。”沙即为细小的石砾。它们也是以“小”为词源义的同源词。

情态相似性同源词在谜语“甲乙丙[徐妃格]”中表现为:

少、沙:少,不多也;沙,细小的石砾。

7.叠土建水厂,崖下引水来。(打一字)

谜底“涯”。在这里“厓、涯、崖”是一组同源词,按照传统的词源判定法它们是音同的同源词组,古音都为支部疑母。《说文·九下·厂部》:“厓,山边也。”《说文·九下·山部》:“崖,高边也。”《尔雅·释丘》:“涘为厓。”郭注:“谓水边。”《庄子·秋水》:“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荀子·劝学》:“渊生珠而崖不枯。”注:“崖,岸也。”《说文·十一上·水部》:“涯,水边也。从水从厓,厓亦声。”后来经过演变山边的意义写为“崖”,水边的意义写为“涯”。

根据事物方位的表象相似性同源词在谜语 “叠土建水厂,崖下引水来。”中表现为:

厓、涯、崖:厓,本指山边;崖,后起指山边;

涯,水边。

8.迷信真是害死人。(打一字)

谜底“谜”。运用拆字法、会意法所作,“迷、谜、眯”是一组同源词。《说文·二下·辵部》:“迷,惑也。”《尔雅·释言》:“迷,惑也。”《广雅·释诂二》:“迷,误也。”《说文·四上·目部》:“眯,草入目中也。”表示有杂物进入眼睛使看物模糊。《说文·三上·言部》:“谜,隐语也,从言迷,迷亦声。”《广韵》:“谜,隐言也。”《文心雕龙·谐隐》:“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逥互其辞,使昏迷也。”

情态相似性同源词在谜语“迷信真是害死人”中表现为:

迷、谜、眯:迷,迷惑;谜,言语不清楚;眯,眼睛看不清。

9.拱手相送(打一字)

谜底“共”。运用拆字法将“拱”分为“手”、“共”。其中“共、拱、拲”是同源词。《说文·十二上·手部》:“拱,敛手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与我其拱璧。”注:“拱,谓合两手也。”《僖公·三十二年》:“尔墓之木拱矣。”注:“合手曰拱。”《说文·三上·卄部》:“共,同也。”徐灏曰:“共,古拱也字。”《论语·为政》:“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郑注:“共,拱手。”《说文·十二上·手部》:“拲,两手同械也。从手,从共,共亦声。周礼:‘上睾梏拲而桎。”

动作相似性同源词在谜语“拱手相让”中表现为:

拱(共)、拲:拱,用手抱;拲,两手同持工具。

三、谜語中以推理方式产生的同源词现象

1.人不在其位。(打一字)

谜底“立”。单纯从谜语说,我们不难猜出谜底是“立”字。“人不在其位”去掉“位”的人字旁便是谜底。可是这个谜语中却有同源字的知识。“位”“立”二字是同源字。《说文·八上·人部》:“位,列中庭之左右谓之位,从人立。”其实从训诂学上说,“位”是“立”分化出的同源字。“立”是动词,人所立之处就是“位”。“《周礼·春官·小宗伯》:‘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郑玄注:故书‘位作‘立。郑众注:‘立读为‘位。古者‘立‘位同字。古文《春秋经》‘公即位为‘公即立。”[12]

“立”系同源词多维论证中,是基于动作特征相似性同源词。往往借用比较直观具体的动作来说明解释比较抽象、模糊的动作。“立”是人发出的动作,依据“行为——处所”相关性形成的同源词“立、位”。立:站立;位:人所站立的地方。类似的依据“行为——方式”相关性形成的同源词还有“亭——停”,停:停留;亭:旅客临时停留的地方。“官——馆”,官:司治;馆:司治处所。

依据“行为——处所”相关性形成的同源词在谜语“人不在其位”中如下:

立、位:立,人站立;位,人所站立的地方。

2.洞房花烛夜。(打《桃花扇》一句)

谜底:天暗地昏。这里“洞房花烛”代表“婚”,“夜”代表天暗。合起来便是“天暗地昏”。在这个谜语的解析中我们涉及到了“昏——婚”这一组同源词的用法。古时候女子结婚是在黄昏之时,所以才有婚以昏时之说。昏,《说文·七上·日部》:“日冥也。”指太阳落山时,即黄昏。婚:结婚,昏为婚的时间。《说文·十二下·女部》:“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婚——昏”是依据“行为——方式”相关性形成的同源派生。

依据“行为——方式”相关性形成的同源词在谜语“洞房花烛夜”中具体表现为:

昏、婚:昏,太阳落山时,即黄昏;婚,结婚,在黄昏时举行。

3.不离古文者近是。(打一字)

谜底“故”。“古”、“文”不离,相合就是“故”字。运用象形离合法制作而成。“古、故、诂”便是同源词。《说文·三上·古部》:“古,故也。”《尔雅·释诂》:“古,故也。”《玉篇》:“古,久也。”《诗·邶风·日月》:“逝不古处。”传:“古,故也。”

诂,《说文·三上·言部》:“诂,训诂言也,从言古声。”释文:“故训,旧本多作‘故,今或作‘诂。”《孟子·梁惠王下》:“所谓故国者。”注:“故者,旧也。”诂之言故也,故之言古也。诂通作“故”亦通作“古”。这样看来“古、故、诂”三者实属同源,并且是根据“事物——性状”相关性形成的同源词。

依据“事物——性状”相关性形成的同源词在谜语“不离古文者近是”中如下:

古、故、诂:古,久也;故,言古也;诂,言故也。

4.迎亲(打一字)

谜底“娶”。迎亲即取女,“取”“女”合并为“娶”。“取——娶”为一组同源词。《说文·三下·又部》:“取,捕取也。”《广韵》:“取,受也。”《说文·十二下·女部》:“娶,取妇也。”王筠曰:“以取释娶,明‘娶为‘取之分别文也。”字本作“取”。《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椒举娶于申公子牟。”释文:“娶,本作取。”《论语·述而》:“君取于吴为同姓。”“取、娶”本同一字,后人特为取妇一义造“娶”字。

根据“行为——结果”相关性产生的同源词在谜语“迎亲”中具体表现为:

取、娶:取,拿取;娶,迎娶新娘。

5.校对(打一字)

谜底“政”。校对即修改文中的错误,“政”拆开为“正”“文”,“正、政、证、征、整”为一组同源词。《说文·二下·正部》:“正,是也。”《左传·襄公七年》:“正直为正。”《楚辞·离骚》:“名余曰正则兮。”注:“正,平也。”《诗·曹风·鸤鸠》:“正是四国。”传:“正,是也。”引申为政治。

《说文·三下·攵部》:“政,正也。从攵,从正,正亦声。”《释名·释言语》:“政,正也,下所取正也。”《广雅·释诂一》:“政,正也。”

《说文·言部》:“证,谏也,从言从正。”征,《说文·辵部》:“征,正行也。从辵,正声。”整,《说文·攵部》:“整,齐也。从攵,从束,从正,正亦声。”

根据“行为——目的”相关性形成的同源词在谜语“校对”中如下:

正、政、证、征、整:正,正直;政,吏治正;证,言正;征,行正;整,秩序正。

6.为人正直(打一字)

谜底“值”。运用离合法将“人”“直”结合在一起。《玉篇》:“直,不曲也。”《诗·鄘风·柏舟》:“实维我特。”释文:“特,韩诗作直,云:‘相当值也。”《广韵》:“值,当也。”在当值的意义上,“直、值”实同一词。字本作“直”。白居易《卖炭翁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植,《说文·木部》:“植,户植也。从木,直声。”

根据“性状——行为”相关性形成的同源词在谜语“为人正直”中体现为:

直、值、植:直,直立;值,人直;植,木直。

7.左边有人(打一字)

谜底“佐”。《说文·三下·ナ部》:“ナ,左手也。”《说文·五上·左部》:“左,手相左助也。”《诗·商颂·长发》:“实左右商王。”传:“左右,助也。”《广雅·释诂二》:“佐,助也。”“左——佐”是一组同源词。

根据“行为——工具”相关性形成的同源词在谜语“左边有人”中如下:

左、佐:左,左手;佐,用左手辅助。

8.行人靠右(打一字)

谜底“佑”。“右、佑、祐”是一组同源词。《说文》:“又,手也。”《广韵》:“右,左右也。”《广雅·释诂二》:“佑,助也。”字本作“右”。《说文》:“右,手口相助也。”《诗·大雅·大明》:“保右命尔。”传:“右,助也。”祐:上天佑助,《易·系辞上》:“自天祐之。”传:“祐者助也。”釋文:“祐,本作佑。”

根据“行为——工具”相关性形成的同源词在谜语“行人靠右”中如下:

右、佑、祐:右,右手;佑,用右手帮助;祐,神灵保佑。

传统上对谜语的研究都只是从汉字的音形义着手,结合谜语的制作方法、六书等知识。而在对谜语中涉及的同源词现象关注较少。可见制谜者在制作过程中也是运用了不少汉语词汇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在汉语词源研究方面也综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多种视角形成了多维判定论。笔者将二者结合对谜语进行新的浅析。同源词是从同一词源派生出来的因而在音义方面都与词源有关联的一组词(包括源词)。[13]它的派生过程,充分体现了语言发展的稳定性与进化性。制谜者的制作原则既遵循经济原则,又遵循了可接受的原则。文字书写尽量精简,提高使用效率,又保证了交际娱乐的有效进行,从而形成了谜语这一小品文。上述只是对这一问题的浅显认识,相信广大读者会有更多的发现与探究。

参考文献:

[1]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

[2][3]陶玲.汉语词源研究新思考—以“直、正”词族多维考释为例.中国知网:http://d.g.wanfangdata.com.cn Thesis YT 681115.aspx,2010.4.1.

[4][13]滕华英.汉语同源词形成发展认知机制研究.中国知网:http://d.g.wanfang data.com.cn Thesis YT108498.aspx,2008.10.

[5]〔东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7][10]〔清〕郝懿行,王念孙,钱绎,王先谦等著.尔雅·广雅·方言·释名 清疏四种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8]〔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

[9]〔宋〕陈彭年.宋本广韵[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

[11]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82.

[12]王德海,蔡芳.字谜解析[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380.

猜你喜欢

词源同源相似性
“五官”一词源于五个人
同源宾语的三大类型与七项注意
12个毫无违和感的奇妙动物组合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简析英语成语的典型特征
来自人名的英语词汇
同源异义形容词辨析
潜析结构 把握性质
同源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