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舟记》赏析

2018-08-24邵贞波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核舟雕刻环节

“明有奇巧人王叔远善刻核舟……”《核舟记》这篇文章,因为王叔远的技艺而受启发,而王叔远其人、其技,也因《核舟记》一文而名留千古。雕刻和语言二者同样都是构思奇特之才、巧夺天工之妙,正可谓是“珠联璧合”的佳品。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在带领大家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当基本词汇句意梳通之后,从雕刻和语言两个角度进行鉴赏指导,不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吗?

一、基础性梳理

《核舟记》这篇说明文,用生动的笔触介绍了明朝雕刻家王叔远的作品及技艺,文章在技巧上是娴熟的,可是学生却往往难以提起兴趣,学习后也不能留下深刻印象,探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课堂过程过于平淡、方法也略嫌陈旧。为此,教师需要首先给予学生基础性梳理的指导,使大家得到字、词、句、段的熟习机会。可以说,这是一切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如果缺少这一部,再宏伟的教学设想也不能够实现。常规的做法可以分成下述几个环节。其一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让学生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生字、生词、不理解的句子表达出来,并要其他同学给予帮助,如果仍然不能得到准确答案,可以由教师进行系统阐述。这一环节的存在意义在于,督促学生主动思考教材中的相关基础内容,避免后续深入学习时出现理解上的障碍。其二是把学生主动发现的问题做出重新总结,查找可能的遗漏。比如按照实词:糁、不属、了了、修狭;通假字:拙右臂支船、八分有奇;多义词:为宫室、多髯者为东坡,曳屋许许声、高可二黍许等。这一环节的存在意义在于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文本重点基础内容,特别是对通假字及一词多义等语法知识加以明确。其三是文本翻译,如用二人协作互译等办法,让其中一人进行翻译,另一人负责倾听、校正,二人分段轮流进行。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团结协作精神,并有助于其整体上认知文本,保证接下来的两步鉴赏更加顺畅。

二、雕刻艺术的欣赏

站在雕刻技艺的角度,欣赏《核舟记》一文,需要抓住“奇巧”这两个字,并从下述三方面做出探索。首先是艺术家那匠心独运的思想:在很小的桃核上竟然安排了那么多的人和物,不仅人物栩栩如生,甚至那些小窗都能够活动开闭自如,雕栏和诗句全都清晰可见,如果没有匠心独运的思想,是无论如何不能想象的。其次是惊为天人的雕刻艺术,展现在欣赏者面前的,是一件逼真生动的艺术品,篷上竹之纹、舱中栏上花、人物的念珠、清晰的题字,都是雕刻艺术的具体表现。最后是作品有超出普通工艺品的意境,窗上所镌刻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字樣,让那明月倚窗、万里江山纳入小舟的境界呼之欲出,而船中各色人物更加深了这种境界的人文性,无论是船头的二文人,还是翘首昂视的和尚,无论是椎髻的舟子,还是手执葵扇的舟子,都为这月色、这小舟增色不少。人在舟中,舟在自然中,所有的一切似乎都被清幽的月色所渲染、所陶醉。可以说,这是一种虽不雕出明月,而明月自见的妙法。再比如我们看舟尾横卧一揖,是不是很能感受到苏东坡那种淡爽自适的个性呢?从这件雕刻艺术作品的各个细节,都可以发现看似随意实则精心的意境构思。

三、生动语言的欣赏

在欣赏雕刻艺术之后,对本文的语言技巧进行欣赏,同样可以抓住“奇巧”这两个字,并分别站在下述两方面深入探索。其一是本文在布局上面的奇巧,文章开头以雕刻作品的“奇巧”二字生发开来,全文采取了总、分、总的清晰逻辑顺序,在结尾处以“灵怪”两个字响应前面的“奇巧”二字,一方面达到总结全文的效果,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核舟的特征,本人心中那无尽的赞美之情分明洋溢出来。另外,文章中心部分先述中舱,再述首尾,庄、谐相结合;动、静相协调,更是让读者通过本文似是不经意的比较,明确的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及心态。其二是本文在语言简洁使用上的奇巧,全文总字数并不算多,可是对于核舟艺术作品的说明却显然胸有丘壑,非常全面而形象。可以说,这种语言上的成功一方面要归功于作者的细致观察,另一方面也要归功于作者本来所具有的深厚语言驾驭水平,比如在摹写人物时,只用几个词、一两句话,人物的形态便全部显露出来,而且各人形象绝不相同,其间妙处,课堂上短暂时间内不能全部总结,可以作为作业安排给学生自行完成。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里,往往认为说明文字对于文采不那么讲究,只要做到平铺直叙、介绍事理便可以了。可实际上,说明文并不完全等同于板起脸来讲话,它同样可以饶有趣味地创作与欣赏,《核舟记》是注重趣味性的佼佼者,学习时如果能够从雕刻和语言两个角度发现探索的趣味,将极大地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邵贞波,山东邹城市第八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核舟雕刻环节
核舟究竟有多大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着力表现事物的特征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On art
心脏“核舟记”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
汉代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