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欲把好文度与人,长短浅深各相宜

2018-08-24刘伟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1期
关键词:闰土二嫂社戏

刘伟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故乡》是传统教学名篇,一般需三课时教学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但这是一节市级公开课,我必须把这篇课文压缩在一课时讲授完毕,并借此契机尝试“长文短教”,希望摸索出一条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之路。我从备课到上课的整个过程中,得出了几点思考。

一、教师和学生都要有备而上

备课前首先翻看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和一些关于如何“长文短教”的研讨性论文,这些优秀教师的设计虽然都是按照两至三课时设计,但都是找一个切入点去串起这篇课文。同时那些研讨性论文也都是强调课文突出重点,删繁就简。我于是就从这两方面入手备课。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复习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并告知学生小说是以人物为中心的,这就为这篇课文的重点“人物分析”进行了一个铺垫。除了教师备课这个环节,学生充分预习显得更为重要,一节课的成功标准主要是学生学得如何,学生掌握得越好,这节课就越成功。那么学生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以前三节课的教学容量,这就需要学生在授课前对课文非常熟悉,不需要占用课堂时间来熟悉课文。我先是在早读课上带着学生把全文大声朗读了两遍,然后发了一张导学案让学生完成,这种书面的预习作业是倒逼学生在读完课文后真正地去梳理和理解课文内容。我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小说常识的复习题:小说三要素是什么,其中以什么为中心。2.给所列出的加点字注音,并抄写词语(这些词语囊括了这篇课文中课标要求掌握的所有生字词)一遍。3.请学生找出写眼前故乡景象和记忆中故乡景象的语句。4.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记忆中的闰土样子和眼前的闰土样子的语句。5.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眼前的杨二嫂样子和记忆中的杨二嫂样子的语句。6.他的另外一部小说《社戏》中提到的陪“我”看社戏的双喜等人,他们如果也和“我”在这个时候在“我”家中久别重逢,他们也会和“我”眼前的闰土一样吗。7.总结归纳:看看闰土、杨二嫂,还有我们以前学过的孔乙己,我们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先生。上述7个问题中,前六个是必做题,最后一道题是选做题。这些问题也都是我上次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做了这些题目,就能有的放矢地去思考我第二天上课的内容,不至于在课堂上再花时间去找。

二、课堂上突出和围绕重点

在课上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昨天布置的导学案上的第一道小说常识复习题和第二道字词注音题的答案直接投影在电子白板上,让学生去核对和订正。学生核对和订正完以后,我强调了一下刚才投影的字词中最容易错的字形和字音,并让学生齐声读字词两遍来加深一下印象。学生读完字词以后,我就回到第一道文学常识上来,刻意提醒学生,小说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因为是昨天布置的导学案作业,我就安排一个学生站起来读一读他找出来的写眼前故乡景象和记忆中故乡景象的语句,并说出其各自的特点,学生在大声朗读过程中,已经基本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非常轻松地说出“萧索”和“生机勃勃”这两个不同的特点。我就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眼前的和记忆中的反差如此之大,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为了引出学生对文章写作背景的认识,不管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我都会在投影打出:“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平(今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这样这个环节就解决了小说的环境这个前提条件,为我们能更好地解读人物扫清了障碍。接下来则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部分——解读人物,首先还是让一位学生站起来读一读他找出来的描写记忆中的闰土样子和眼前的闰土样子的语句,这位学生能够按照人物描写进行分类解读:(1)外貌描写,记忆中“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眼前的“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2)动作和语言描写,记忆中的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碴,“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眼前的闰土在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记忆中的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眼前闰土则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这位学生回答完以后,我和学生一起反复赏读闰土叫“我”的那几段,去揣摩闰土的性格形象,直至学生们都能感受到一个遭受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重重压迫的农民形象。我又问学生在“我”和闰土交谈过程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杨二嫂,她又是怎样呢?我又让一位学生读一读他找出来的描写记忆中的杨二嫂样子和眼前的杨二嫂样子的语句:曾经的豆腐西施,文静端庄。而现在“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另外还有许多她的说话和动作,这些表现了她尖嘴利舌,贪小泼辣的小市民习性。杨二嫂作为文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我也和学生进行了分角色朗读表演,学生们惟妙惟肖地演绎了杨二嫂的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明白了在日趋贫困的生活中,杨二嫂是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身上也有着社会压迫的痕迹。这也就是我这节课的重点部分,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去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同时也就读懂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压缩课时不是随意删减

在上一个环节中解读了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但是这篇课文中还有许多经典的段落没有讲解,尤其是文章中最后几段,如果觉得既然已经把小说人物解读这么透彻了,其他的讲和不讲都无所谓,这就大错特错了。长文短教固然要删繁就简,但是如果就这样只突出重点,而不照顾全篇,就显得上课极为草率和不负责任。所以我在和学生分析完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以后,就让学生回答第六个问题:他的另外一部小说《社戏》中提到的陪“我”看社戏的双喜等人,他们如果也和“我”在这个时候在“我”家中久别重逢,他们也会和“我”眼前的闰土一样吗?这个问题因为涉及到以前学过的课文《社戏》,学生们一下子就来了兴趣,纷纷各抒己见。大部分学生回答是和闰土一样,也变得麻木了。但也有同学说,有的小伙伴也和“我”一样在外面谋生,到“我”家里和我交流在外谋生的不易。我就要求学生和我一起读课文的第86段,把“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這几句拎出来反复读了三遍,有学生就说也许小伙伴变得和杨二嫂一样,成了尖酸刻薄的小市民。我总结道,其实不管哪一种人都是社会原因造成的,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不满和批判,所以他在后面写了“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些其实都是鲁迅先生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教到一篇完整的课文基本上能呈现到学生面前,但是任何一篇长文,都会有一定量的超越课程目标之外的重难点信息存在着。我就把“看看闰土、杨二嫂,还有我们以前学过的孔乙己,我们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先生”作为一个选做题留给了有兴趣进行深入思考探究的学生,有的学生说鲁迅关注现实社会并希望改变现实社会,有的学生说鲁迅喜欢关注社会中被压迫的小人物等等,对于这部分学生,我就建议他们读读鲁迅的杂文,看看鲁迅怎么尖锐地抨击社会;也可以看看《祝福》《阿Q正传》等经典小说,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另外的小人物的命运如何。这样,长文不仅可以短教,还可以深教。

猜你喜欢

闰土二嫂社戏
老伴
关于《故乡》的闰土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作品善良人物的形象分析
《故乡》的呐喊
闻香抢钱
店里不知身是客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
《社戏》唱的是哪出“戏”
母亲是贯穿“社戏”的核心人物
《社戏》的结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