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思辨阅读构建生态语文课堂例说

2018-08-24张小波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5期
关键词:蜀道窗子李白

张小波

著名作家狄马说:“一个人如果真的养成了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那他已经是个现代公民了,语文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大半,甚至是最重要的部分,知识的多少和观点的对错反而不那么重要了。”的确,在培养“核心价值”的后现代,以思辨阅读为出发点,让学生与生活牵手,使语文进入学生生命,唤醒学生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达到探索生命的方向和意义,提升生命质量与品位,进而构建生态语文课堂,语文教育的意义就真正实现了。“一堂堂语文课让学生在动荡开合的历史风云中,在隽美流丽的古典弦吹中,在峻刻凌厉的两难追问中,在缱绻悱恻的一往情深中,释放情感,敞开思路,获得语文最富有生命力的滋养。”思辨阅读就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辨别,那么,怎样的思辨阅读才能构建生态语文课堂呢?

一、品味语言,让学生在思辨阅读中触摸语言意蕴

语文教学的思辨阅读,着力点要引领学生感知语言,因文本的语言有灵魂、有情感、有理智、有悟性。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更紧要的是发现它的语言特征。因此,思辨阅读就要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对文章语言进行细心揣摩、辨析与联想,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从而让学生领会作者运用语言建构的意蕴。如《蜀道难》着力于文中“难”字品主旨——

师:作者从蜀道的由来、行走蜀道的感受、蜀道地势之高、地势之险、守道之人等多方面写蜀道之“难”,这中间直接地写它的“难”,也有的是从侧面写它的“难”。同学们想想,李白为什么要把蜀道写得那么“难”?或者说李白写蜀道之难有什么用意?

(学生圈划,思考,议论。7分钟)

生1:我觉得是李白通过写蜀道之难,说明人生之路的艰难。

生2:对!我补充,人生之路是看不见的,李白以看得见的“蜀道”难走展现给世人,人生路如蜀道,难啊难啊难啊,李白以远大的经仕济世理想走进长安,但却不断受到排挤。只有在放金赐还中,无奈地与仕途“拜拜”,人生路灰暗,人生之路的艰难,就如这蜀道之艰难,是李白人生的感叹!

(学生掌声)

生3:XX说得有道理,不过,我的看法与她有点不同。

师:哦?我们倒想听听哟。但要学会在文本中找点依据,可以嗎?

生3:我觉得是李白政治上的艰难。(吟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西望长咨嗟”。李白南下入蜀,长安在蜀国的西方啊,多才多能的我,朝廷为什么要抛弃我啊。“侧身西望长咨嗟”,只能在现实面前顾盼理想,艰难,政治上的艰难!

(学生掌声)

师:同学们的道理都说得好。“难”,还有其他的理解吗?

生4:李白送友人入蜀的难。(深情地吟诵)“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生5:“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李白曾经与杜甫友好,杜甫流离到了现在的成都市,“成都”简称“锦”,“锦城”就是现在的成都。杜甫得到了暂时的安稳,但李白牵挂杜甫,由此,“难”是关心故人杜甫,

师:我也有点同意你的说法,关心故人杜甫。

生6:劝唐明皇不要入蜀,表现在“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师:这里的“险”,除了蜀道自身的高险之外,还有“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之险。几位同学呈现了“难”的几种不同见解,为他们点赞吧!

(学生掌声)

师:感谢前面几位同学的智慧。现在,就前面几位同学见解,同学们觉得哪种更好?

生7:我觉得人生感慨,可能更好一些。

生8:我觉得仕途感慨好!

师:关于“难”有多种不同的理解。的确,关于本诗的主旨,见仁见智。我的倾向是人生的感叹、政治上的艰险。其他同学的观点,当然各有道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我们能找到理由,思辨地看问题,就是理性地成长。

教师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改进他们学习的方式,让他们在思辨阅读中做充分的玩味,明白文本的内在联系,感悟语言在文本中承载的多重意蕴,领会作者建构和运用语言的意蕴,使课堂进入了一种最佳境界。

二、砥砺思维,让学生在思辨阅读里形成自己个性

思辨阅读基点在于学生立场,就是学生能感受愉悦,并产生一种求知和对话的欲望,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课堂交流与表达权让位于学生,学生就会成为思辨阅读的主宰者、实践者,他们的思维就能开放,各抒己见,自由表达自身的见解与体悟,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 在语言的表达中提升自己的思维,从而充分享受课堂表达的乐趣。如《陈情表》教学片断——

师:既然“陈情”二字作为“表”的限制语,并不能揭示“表”中“情”的具体内容,那么就请同学们参照“出师表”等“内容具体、目的明确”的题目,给《陈情表》改一个题目吧。

(学生默读文本,讨论几分钟)

生1:“辞职表”。理由是第二节有“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师:有看法,有根据,非常好。请你把这一节读读,看看李密几次被征召,征召的级别如何。

生1:(诵读后)三次被征召,先察举为“孝廉”,接着被推荐为“秀才”,最后被任命为“郎中”“太子洗马”的官职;级别是来越高,首先是郡级,其次是州级,最后是国家级。

师:一次次被征召,一次次都拒绝,看来“辞职表”这题目还不错。其他同学呢?

生2:“供养祖母表”。理由是第二节“辞不赴命”之前有“臣以供养无主”的内容。

生3:“乞求终养表”。最后一节有“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生4:我认为“辞职”的想法要挑明,“供养祖母”或“乞求终养”的理由也要挑明。

师:你的意思是,把前面的说法合成一下?

生4:可以表述为“辞职孝养表”。

师:这个题目,确实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此表正文的内容,让晋武帝一看题目便能了解李密上表的真實意图。但是,大家有没有考虑到刚刚得到江山的天子,当时正忌讳于前朝旧臣不肯合作、不愿支持的局面呢?如果要让晋武帝欣慰一点,高兴一点,还要在题目上添上什么内容呢?

(学生思考,默想)

生5:最后一节说“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李密在恳求辞职报养祖母的时候,并没忽视皇上的心理感受,他实际上还向皇上表明以后“尽节”的愿望。

师:你发现新大陆了。那么,什么是“尽节”?通俗地讲,就是“尽忠”。“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有两层意思,一是既尽忠又尽孝,做到“忠孝两全”,二是想先尽孝后尽忠。先尽孝后尽忠,这是李密向皇上提供的一个解决问题的临时方案。现在你继续讲,题目怎样拟写才是最合适的?

生5:“辞职尽孝尽忠表”。

生6:不准确,“尽孝”“尽忠”有先后之分,应该叫“辞职先尽孝后尽忠表”。

师:“辞职先尽孝后尽忠表”包含的信息比较多,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此表的内容。我现在把同学们拟写的题目总结一下,从“辞职表”“供养祖母表”“乞求终养表”到“辞职孝养表”,从“辞职尽孝尽忠表”再到“辞职先尽孝后尽忠表”,题目的内涵逐渐变得全面、具体、明确。让我们用掌声感谢每一位给最佳题目出点子的人。(鼓掌)

教学片断中,老师职责是引领和培育,不再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模式,而是运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辨阅读,鼓励学生多元化的个性化解读,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性。思辨阅读以学生的思想塑造课堂艺术,用学生自由的语言表达触摸语文学科学习的本真,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人格情感层次就能得到提升。

三、训练微写,让学生在思辨阅读内舞动雅致情趣

别林斯基说过:“没有爱伴随着美,就没有生命,没有诗。”思辨阅读是一种系统性思维策略,思辨阅读交给学生的是动态的步骤、过程、方法、策略,帮助学生构建阅读和习作的思维框架。思辨阅读要训练微习作,让情趣在思辨阅读中变得高雅。如《拿来主义》“读——写”教学片断——

师:大家也来谈谈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光看教室的窗子还不行,最好还要联想到你曾经接触过的其他各种功能、各种装饰的窗子。给大家五分钟写在纸上。以“假如把我们国家比作一间教室,那么改革开放、对外交流就是打开窗子……”为开头,你们接着往下写。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然后写草稿)

师:准备好了?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交流分享吧。

生1:打开窗子,把新鲜的空气放进来,把握喜欢的鸟声放进来,把窗头摇曳的柳枝放进来。(众生笑)

师:看来,你要把一切都要放进来,不论好丑、香臭。不过,写得很有想象力。

生2:窗子打开了,新鲜空气和鸟语花香进来了,但是尘土也刮进来了。为了既让新鲜空气和鸟语花香进来,又能拦截尘土,不妨不把窗子全部打开,可以关起半扇。

师:好像现在的玻璃都只能开半扇,看来他们都用了你的专利。(众生笑)

师:不过,既然打开窗子是改革开放,那么按照你的说法,改革开放就是半改革半开放了呀。请大家继续发言。

生3:窗子打开了,好风好音好空气都进来了,但同时苍蝇、蚊子以及其他臭虫也飞进来了。为了趋利避害,我们可以装上纱窗。

师:有了纱窗,好风好音好空气可以进来,而苍蝇、蚊子以及其他臭虫只能无奈地在窗外长哀歌了。好构思!(众生掌声)

师:好,在同学们交流的基础上,我来总结成文。假如把我们国家比作一间教室,那么改革开放、对外交流就是打开窗子。打开窗子,是为了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但同时进来的不只是空气,还有苍蝇和蚊子。这时我们怎么办呢?愤然关上窗子?那会成为孱头、混蛋!那么,对苍蝇和蚊子不理不睬?那简直成了废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安上纱窗——这样既使空气流通,又防止苍蝇和蚊子进来。如今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对外交流,就应该既大胆地吸收,又采取有效的手段,防止封建的、反动的、落后的思想对我们侵蚀!(众生掌声)

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体验,思辨阅读在微写作中凸显的是学生个性特点和高雅情趣,呈现课堂内在张力的师生基于文本的言、意、情、智的共生长。思辨阅读教学的对话作用在于促进阅读对话。而用于课堂教学的问题有义务承担这样的教学责任,同时学生也只有在富含深广思维含量的问题的激发下,才能更好地进入到“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才能在更宏大的想象与联想的世界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浸润文化,让学生在思辨阅读中拓展内化文化

思辨阅读的文化学习,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渗透与内化,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巧妙地渗透,引领学生在思辨阅读中,向作者心灵靠近,实现心与心的交融,让学生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辨性思维,可以概括为多元、理性、温和。表现在文本解读中,多元就是承认“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理性就是要尽可能追寻对“最哈姆雷特”的合理把握,温和就是强调不同观点的平等对话与融合。从多元到合理,落脚点在自己的建构。如《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片断——

师:从同学们的仿写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庄子的自由思想和清洁精神理解很深刻:庄子以自己的孤独,守住了自由的清洁的心灵。庄子不愿意选择权势的做法,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但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庄子放弃了权势,放弃了“达”,实际上他也就放弃了什么机会?

生1:“兼济天下”的机会。

师:看来,同学们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中国士大夫精神理解得很透彻。

生2:放弃了“兼济天下”的机会,等于放弃了“为人服務”的机会,换句话说,他必须放弃他深爱着的人类。

生3(举手):庄子,对人类的怜悯的代名词。他似乎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他是人类最最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的心灵,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师:是啊。怜悯人类受苦受难,他想解民于倒悬之中。无情是对统治者的冷漠,多情是对人类的热爱;脆弱是因为爱,温柔是因为他有一颗爱人类的心肠,敏感是对事物体察入微。最易受到伤害是遭到人身攻击,如被看着消极避世。庄子深爱着人类,但由于不得不放弃权势,于是也不得不放弃人类,放弃“兼济天下”的机会。

生4(激动,举手):老师,我看到过有关资料,说庄子也做过漆园吏。

师:你知识面真丰富!他确实短暂做过漆园吏,但是很快就不能忍受官场的黑暗和浑浊,于是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官职,回家编织草鞋去了。

案例显示了在思辨阅读里,老师关注文化的高超智慧,语文老师的智慧不再是关注自己课堂表现的精彩,而是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

语文教育需要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不否认以审美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教学内容和方式,而以思维为核心的理性教育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让语文教育更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阅读和习作培养思辨思维,训练学生根据问题来阅读,追究理由、收集信息、鉴别真假、判断观点,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以论证的方式有条理地把思想表达出来。正如社会学家萨姆纳说,以人类理性为灵魂的“批判性教育是唯一真正称得上培养好公民的教育。”将思辨阅读植根于语文教学的沃土,让学生思维之硕果挂满枝头吧。

参考文献:

[1]熊芳芳.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3页。

[2]李仁甫.语文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18-119页.

[3]侯红宝.问题设计要指向教学的核心价值.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2期.第51页。

[4]范维胜.从“本色语文”走向“生本语文”.新课程研究.2017年第7期.第14页。

[5]余党绪.停下来·找替代·合理化——一个“思辨性阅读”教学案例的思辨性分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7年第8期.第7页。

[6]黄厚江.你也可以这样教阅读.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238-240页。

猜你喜欢

蜀道窗子李白
打开剑门关,蜀道平仄而出(组诗选一)
我害怕我跑出去
入川行吟(通韵)
快把窗子打开
很多年后
诗仙李白的归宿
梁中效:中国蜀道研究的八个方向
倒下的那一刻
书摘·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