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际交流:承担新任务,解决新问题

2018-08-23宋亮

教育·综合视线 2018年1期
关键词:闽南语校际交流

宋亮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成为促进教育质量整体提高的重要方法。近年来,教育界的校际交流出现新气象:承担新任务,解决新问题。

广州:合作共建對口帮扶

2017年7月,广东省广州市与贵州省毕节市两地教育对口帮扶座谈会暨校际教育对口帮扶签约仪式在广州市教育局举行。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林洽生在致辞中指出:做好毕节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是推进毕节市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两地学校正式建立合作共建、对口帮扶关系,为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搭建了平台,架起了桥梁,注入了活力。林洽生强调:要认真把握新形势下对口支援和精准帮扶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衔接沟通,完善教育合作交流共享机制,形成部门统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切实把广州与毕节教育信息平台这一“亮点工程”建设好,维护好,运行好,切实使毕节市广州的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当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科研技术和管理服务水平,以一流的工作姿态创一流的业绩,推进两地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毕节市的教育教学发展做贡献,实现广州与毕节教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

自两地教育局签订教育对口帮扶框架协议以来,广州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与毕节市教育局、市直属学校和县(区)教育部门开展互动、互访,开展交流合作、师资培训、考察学习,不断扩大帮扶成果。毕节市教育局长王发礼要求:毕节各受援学校要深刻认识广州对口帮扶毕节教育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广州对口帮扶毕节教育工作,成立工作专班,落实专门人员,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年度计划。要加强两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沟通、协调、考察、互访等工作,主动了解对方优势,主动争取支援,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认真学习广州在教育方面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目前,广州、毕节两地22所学校(幼儿园)己签署结对帮扶协议书,双方教师已就互访、支教等具体工作进行了座谈交流。

上海:联盟推进组团式发展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小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传统老校。近年来,牵手黄渡小学、封浜小学、古猗小学共同组建了南翔小学新优质联盟,打开校门,打破壁垒,强化学校之间的交流,搭建了“学习平台、教研平台、展示平台”,探索并实践“合分合”的校际协作发展联盟模式,推动了区域内联盟学校的发展,成为了嘉定区教育综合改革的排头兵。

以南翔小学为龙头的新优质联盟,成立了由四校校长组成的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学科组和专家组。学科组由联盟各成员校分管教学副校长和教导主任组成,专家组则由上海市特级教师曹培英领衔。科学高效、民主务实的领导团队为新优质联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名师是一所学校的优质资源,也是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基于此,新优质联盟推进组团式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农村优秀教师标兵、南翔小学教导主任朱燕青的示范辐射作用,努力运用好静安名师的资源,不断总结梳理以高阶思维为突破口的“灵动课堂”改革实践经验,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切实推动课堂转型,打造出在区域内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灵动课堂”课改名片。

2016年上半年,新优质联盟组织了两次校长研讨活动,初步统一了对“灵动课堂”的认识。“灵动课堂”的宗旨是减负增效,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更灵活;“灵动课堂”的内涵则着眼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着重于师生的教学互动,着力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灵动课堂的特征是追求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灵活,追求学生的学习过程主动、互动、身心俱动。

在统一对“灵动课堂”认识的基础上,新优质联盟成员校纷纷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校本方案,丰富“灵动课堂”的策略:黄渡小学在打造灵动课堂项目中,找到了“美丽课堂”的切入点;封浜小学在打造灵动课堂项目中,找到了“阳光课堂”的切入点;古猗小学在打造灵动课堂项目中,找到了“和乐课堂”的切入点:南翔小学继续以活语文、真数学、趣英语等课堂转型项目为载体,打造以高阶思维为突破口的“灵动课堂”。

2017年7月2日,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的“舞动青春唱响未来”——第十二届沪台中学生才艺交流在上海举行。来自上海市大同中学、新和中学、甘泉外国语中学的师生,与台北市大同中学、桃园市新兴高中、台东高级商业职业学校的师生,共计200余人参与交流,其中绝大部分台湾学生是第一次来到上海。

沪台中学生才艺交流自2004年创办以来,先后有近百所学校、社团参与,数以千计的青少年在这个平台上以各类艺术形式沟通思想、传递友情,两地多所学校以此为桥梁,开展了校际交流与合作。2016年11月,这项才艺交流作为2017年的41项两岸交流项目之一,通过“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对社会公开发布,并获得台湾多所学校和多个社团的热烈响应。

交流活动期间,来自台湾新兴高中的师生一行38人,来到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与甘泉的师生一起,开展由于上海市台湾同胞联合会举办的第十二届“舞动青春唱响未来”沪台中学生才艺交流的校际交流活动。

学校精心安排了两堂文化体验课程《中国建筑知多少》和《身着汉服唱诗经》。在《中国建筑知多少》中,学校教师沈倩带领两校的学生走近中国传统建筑,并由两校学生合作分组完成一件世界著名建筑的模型搭建,大家在动手和动脑中学习文化,学会合作,其乐融融。而《身着汉服唱诗经》课程更具传统文化特色,由侯玲成老师向同学们介绍汉服的知识,并请学生们亲身实践穿戴汉服,学习正确的作揖方法,最后还学习诗经名篇。同学们一起吟唱,老师吉他伴奏。炎热的夏日午后,在甘泉外国语中学富有特色的“读懂中国”教室里,两校学生深深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互相学习、交流。

天津:同步教学网络上线

2016年8月29日,天津市多个学校新建校区开学当天,校际网络同步教学项目就已全面推开。在和平区新星小学,三年级(3)班的同学们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和岳阳道小学的学生一起上了一节“开学第一天,培养好习惯”主题课堂。通过大屏幕,同学们不仅能看到正在讲课的来自岳阳道小学的老师,还能看到岳阳道的同学们。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回顾假期生活,写下新学期寄语。

一位新星小学的学生说:“我觉得挺有趣。他们拿小纸条写自己的坏习惯,然后放到坏习惯垃圾袋里扔掉。”另一位學生则表示:“他们座位都是一小组、一小组的,我觉得特别好。要改掉很多坏习惯,还要有新的愿望。”

新星小学校长张淼认为,这种校际网络同步教学的方式让老师们开阔讲课思路,也打通了校际之间的界限。张淼说:“结合着教学的现场可以即时互动和评价,确实可以让我们老师有更大的收获。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互联网+下的教育跨界与融合,形成了没有围墙的学校。”

天津市是全国首个全面推动网络同步教学的省级平台。一个学期之内,网络同步教学在天津全面推开,1400多所中小学将通过校际网络同步教学系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实现跨学科、跨区域的教育资源共享。天津市电化教育馆馆长丁树峰表示:“台上,就是实时互动的课堂。比如说9月3日昆明路小学要和安徽的滁州一所学校进行互动,同上一节课。浙江路小学已经和英国的罗森德尔小学进行了实时互动。这表明,线上的校际交流可以打破文化的界限,跨国家、跨区域应用。”

在线同步教学,让名校开办的分校水平得以保证。南开中学生态城分校、天津一中滨海学校、高新区第一中学、天津实验小学滨海学校等新校区,在2016年8月29日同时投入使用。坐落在空港经济区的天津一中滨海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首批高中学生达160人。该校区有中央空调,黑板是电子白板,宿舍比较宽敞,有独立卫生间。学生们每天晚上5点到6点可以去图书馆,机房还有信息查阅室。楼里面还有健身器材,体育馆有游泳池。一切都是崭新的。天津一中滨海学校的师资队伍全都是来自于天津一中的骨干教师。副校长王晶表示,他们将把一中的理念、方法全都移植到新校区。王晶说:“我们和一中同步备课,每周都有一中的名师过来讲座,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科研、竞赛、艺术体育类课程都会与总校保持高度一致,培养目标、育人方略都将移植到滨海学校,将成为整个滨海新区基础教育重要的生力军,让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

福建泉州:建立闽南话推广机制

在福建泉州,当地教育部门已经与台湾5所中学建立了校际闽南语推广合作机制。泉州市教育局局长郑文伟介绍说:2017年3月起,第一批台湾中学生来到泉州,与泉州多所中学就闽南语传承展开交流。其问,两岸年轻人用闽南语吟唱唐诗宋词,有一种别样的韵味。

在泉州教授闽南语古诗词吟唱的台南文化基金会执行长蔡金安介绍说:“泉州是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闽南语氛围最为浓厚,驻足街头,‘咿呀成韵的闽南语不绝于耳。”蔡金安介绍,目前台湾大部分小学规定每周至少上一节闽南方言课,教材内容涵盖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相关知识。而闽南语文学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戏剧、小说、散文等品类齐全的“小众文学”。

然而,目前亦越来越多的泉州土生土长的中小学生己无法流利地使用闽南语。而闽南语的根在福建,泉州保护与传承闽南语刻不容缓。郑文伟局长对此表示:“台湾非常重视闽南语。我们计划与台湾部分中小学结成‘姊妹学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郑文伟指出,闽南语的交流,也将促进两地文化交流,共同推动两岸的传统文化的发展,让台湾人民明白,闽南语的根在福建,台湾人的根在中国。

猜你喜欢

闽南语校际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厦大研发闽南语识别系统
长三角地区“戏曲进校园”校际联盟在上海市金山区授牌
闽南话
交流平台
音乐特点在闽台闽南语合唱的分析
交流平台
常州高职园区校际体育课程教学资源配置现状及共享分析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