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机器人教学进入应试陷阱

2018-08-23宋亮

教育·综合视线 2018年1期
关键词:机器人比赛课程

宋亮

机器人教育是一种特色教育,主要是通过让学习者组装搭建迷你机器人模型,并通过循序渐进地编程和智能控制,培养3岁至18岁参与者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目前,许多中小学己开设机器人课程。几年下来,机器人课程逐渐被赋予了应试色彩,孩子们的探索和试错开始减少,标准化教学逐渐增加,以参赛和通过标准化考试评级为目标的标准化教学开始推广。

奥数之后“新热门”

2017年6月,上海市教委表示:到2020年,全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将实现全覆盖。上海此举是要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直接提早到中小学阶段,从政策层面让“开启科技创新的探索之路”铺设到人才培养的前期。

上海一直是教育改革的试点城市。不管是之前的素质教育改革,还是近两年的中高考学生评价系统的改革,都是创新教育的“先行者”。此前,上海曾编制《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指南》,对创新实验室课程建设、环境要求、教学管理提出了规范要求,明确数学、物理、工程技术、艺术等十大类47门课程主要仪器设备的配置目录,教育机器人实验室将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教委将研发创新实验室建设与运行评估指标体系,编制配套的评估实施办法,提高创新实验室的运行和使用效益。

从2000年开始,相关专家就开始跟踪上海所有在“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中的40多名获奖者。十多年来,这些选手在现在的工作中展现出了良好的科研素养和创造能力——75%的获奖者表现出对科研的持续兴趣,80%的获奖者表示今后将走上科研之路。而一项针对美国获奖者的研究表明:60多年来,从这项大奖赛中走出来的诺贝尔获奖者有6人,还有50多名获奖者已经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样的结果,也显现在参加与ISEF拥有类似比赛内容的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的孩子们身上。

目前,上海己在656所中小学建设了1141个创新实验室,覆盖41%的小学、55%的初中和83%的高中,到2020年将实现创新实验室中小学校全覆盖。科技创新项目探究培养的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上海建平中学早在2002年就创建了学校机器人实验室,面向有兴趣的同学开展机器人课题研究,而建平中学对于“研究性课题”的探索已有20余年。

上海市教委曾经在上海交大附中、华东师大二附中和七宝中学开展了一项青少年科技创新对比调研,选取了参与学科类奥林匹克竞赛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的学生以及普通的资优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奥赛人才与科创人才的创造力,明显高于普通资优生;从个性来看,奥赛人才的独立性更高,實验能力更强,而科创人才的乐群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显著高于奥赛人才和普通学生,恃强性显著低于奥赛人才和普通学生。研究数据和结果表明:参与科技项目探究,能显著提升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知识整合能力;参与科技项目探究的学生,不仅创造力明显优于其他学生,其乐群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等人格特性,也呈现明显优势。

竞赛加分促机器人普及

机器人课程并不是一开始就受到学生家长普遍欢迎的。2012年,云南省昆明市举办首届“大观教育杯”昆明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吸引了昆明市40所中小学671名学生参与。参赛学生及获奖选手中,来自知名中小学的学生寥寥无几,而一些普通学校的学生则热情高涨。现场有学生家长戏称:“如果是英语比赛或奥数比赛,很多名校的学生肯定就都来了。”

在这次比赛中,让人意外的是,原本是面向中小学生举办的机器人比赛,大多数选手都是小学生,鲜有中学生参赛。据相关带队教师分析,中学生之所以较少参赛,主要是因为中考压力较大,学习负担较重,平时很少有时间钻研相关比赛知识。一位学生家长表示,之所以出现名校学生对机器人比赛“不感冒”的尴尬现象,是因为考试不考机器人知识,学生和家长都不会在这方面花时间。

活动策划方一位负责人表示:在比赛报名阶段,主办方就向全市中小学下发通知,希望感兴趣的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不过,全市仅有40所中小学报名参赛,一些热点学校对这个比赛不感兴趣。究其原因,还是跟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有关。“由于考试不会考机器人知识,即使得了奖也不能在升学时加分,因此,许多学生及家长不愿花时间和精力来准备比赛,尤其是名校的学生。普通学校的学生,学习压力相对稍小,平时可以有一些课余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2011年12月,机器人教育联盟成立,成立之初,联盟内只有9家机器人教育培训学会,8家地方机器人学会和5家机器人竞赛组织委员会,还远没有今天的规模和影响。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机器人教育联盟加入中国教育培训联盟,仅联盟系统平台登记在册的机器人培训机构就有2000多家,而且到2016年底,这一数字突破了1.2万家。联盟成立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联合机器人教育领域内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机构负责人从各个方面对机器人教育行业提供一些思考与探讨,使机器人教育行业有所突破。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真正使机器人教育普及的,是比赛获奖后的升学加分。

让机器人课程快速火热起来的,是能够参赛获得名次。不少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就是面向比赛,一些学校领导会直截了当地说:“买吧,买一个好的机器人,但是你得给我拿个竞赛成绩回来。”负责培训机器人课程教师的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王立春认为:这些学校对机器人项目教育意义的理解过于狭窄,甚至产生了偏差。他们将特长教育与竞赛简单地挂钩,依靠比赛推动其发展,而忽略了特长项目本身的魅力和作用。

国内一些比赛为了吸引学校参与,制订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在中学阶段教育部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活动机器人比赛”获奖,在一些省份就会有保送大学、高考加分等奖励。这种以竞赛代替教育的偏差带来了学校对机器人项目本身教育意义的忽视。一旦遇到考试,这些特长爱好就都要让路。一个现实是:一些初中生依然会回到自己已经毕业了的那所小学母校参加机器人项目,因为他们所读的初中根本就没有机器人项目生存的空间。这些有特长的学生不得不将爱好雪藏,投入到紧张的应试教育之中。

全国信息技术教材审定专家组组长、华东师大教授王吉庆,在参与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学校和老师对开设机器人课程存在误区。“由于机器人课程强调的是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习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感受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这种教育的效果通常是隐性的,难以评价的,也不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推广起来阻力不小。”

机器人竞赛在红红火火开展的同时,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商业化培训利益。如今,机器人兴趣班的收费已经超过“奥数”。郑剑春老师所在的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有两位学生因在某国家级比赛中获奖而获高考加20分的奖励。但郑剑春发现:比赛的规则和要求都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他不禁质疑:“机器人比赛到底比的是什么,是学生的技术、知识、能力,还是设备?在这种比赛背后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机器人生产厂家对市场的竞争,而不是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即使在比赛中获胜,学生又能从中收获多少学习的乐趣呢?”

无锡市江溪小学黄献忠说:“近年来机器人比赛难度越来越高,要考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为拿比赛成绩交差,不少参赛机器人多为老师一手包办,学生只会按开关,成了高分低能。而且比赛名次和器材的好坏直接挂钩,不少学校不惜重金投入,一次比赛单是器材就要花费几万元。”黄献忠认为:变味的竞赛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相背离的。有些学校完全以比赛为导向,开展活动多年,却无基础的教学与课程建设,学生的发展从何谈起。

谨防成为奥数的替代课程

机器人教育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和完善。要避免以比赛为导向、以得奖为目标的发展思路。一些地方的机器人教育被打造成了新的“特长生”项目和艺体项目的变种,只是片面注入了“机器人”的概念,不利于机器人教育的普及。目前,国内主办的中小学生机器人比赛技术难度越来越高,标准与大学生比赛相差无几。一些培训机构为了迎合比赛成绩,从设备上完美配合赛事,学生培训主要是学操作、点按钮,失去了锻炼创新创意能力的初衷。现有的机器人教育机构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教材教案不夠严谨和丰富,所谓的“做中学”“玩中学”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机械地重复性操作。师资能力及储备不足,是目前所有教学机构面临的最大问题。“机器人专业教师”作为新兴职业,没有相关的大学专业,没有成体系的培训认证机构。教育行业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师资力量,无论体系、设备、教程做到何等完美,最后的环节还要落实到教师跟学员的互动上。因此,机器人教育师资的专业性有待提高,而针对师资体系的认证管理缺乏统一标准,亟须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

随着机器人教学逐渐普及,一些地方将其作为奥数的替代课程,让这门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课程染上了应试的色彩。自从国家实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后,机器人课的应试色彩愈加浓厚。

百星机器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申光星认为:从素质教育的高度看看,机器人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开发想象力、提升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国民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长远展望,建设创新型国家,落实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机器人科技及与之相应的机器人教育必不可缺。开展有效的机器人素质教育,避免应试化倾向,既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也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撑和人才储备。目前国际上对于工程类科技教育已经给于特殊关注,随着我国对工程教育累课程的重视日益增加,机器人课程有望像在美国那样成为大学升学的利器,从而引来学校和家长给予更多重视。

猜你喜欢

机器人比赛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选美比赛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自行车的发明